我們戴著剛買來的手錶,或是提著新買的包包,或是坐在剛買來的新車上,我們滿懷期待購買某個商品時,我們會想得很美好,有著很高的期望值,直到我們實際擁有它一陣子後,我們又會需要需求新的物質的刺激,我們在追求財富物質生活時,它所帶來的幸福感也是會有邊際效益而隨之慢慢遞減。我們在追求投資收益時也是會有一樣的現象,當有了自己的投資策略,也適應了投資市場的波動以及變化,看到帳面上投資報酬或許已經不能帶給人們當初獲利的高興及滿足,隨著時間的推移,預期的興奮以及快樂會慢慢消退,人的大腦已經適應了這樣的感受。
我們應該要有所認知,物質生活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我們要有健康的身體,與家人朋友相處,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自己的興趣喜好,珍惜所擁有的一切,追求心靈上的成長與滿足,避免過度依賴物質生活的快樂,我們來看看一個台灣偉人的故事,希望讓大家有所啟發。
臺東傳統市場菜販 慈善家 — 陳樹菊
陳樹菊於1950年出生於雲林西螺,她是家中六個兄弟姊妹中的老二,雙親為傳統市場的菜販。1957年,陳樹菊一家人搬到台東,並在台東中央市場繼續經營菜販生意,而陳樹菊則就讀台東仁愛國小。
在1963年小學畢業後不久,陳樹菊的母親因難產需要送醫,當時台灣還沒有全民健保制度,因為無法湊出5000元的保證金,醫院無法收治,母親在送醫過程中不幸與胎兒一同過世,這使得陳樹菊對社會現實感到極度憤怒和痛苦。她回憶起那個時刻時說,她真的很恨社會的現實,也恨自己的貧困家境,讓兩條無助的生命她眼前消逝。事故發生之後,她就接下家中賣菜的攤子,開始她賣菜的人生來幫忙維持家計,也藉由工作的疲累慢慢忘卻失親的痛苦。
然而,1969年,她的三弟就讀小學時罹患流感,仁愛國小發起了樂捐活動,希望能夠協助治療,師長們也常常前來探望和關懷,但仍然未能挽回三弟的生命,之後,陳樹菊的二弟因一場車禍而過世,這使得她再次經歷失去親人的痛苦,這樣坎坷的人生使得她曾經非常痛苦,後來因藉由宗教信仰的力量,她將這些悲傷轉化為對大愛的奉獻。
陳樹菊從清晨兩三點開始前往批發市場批貨,然後到市場販賣,一直忙碌到晚上。她將大部分的收入都捐給了社會公益事業。1997年,因感念於母校仁愛國小的幫助她捐出100萬元給母校,成立急難救助獎學金,希望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因為自幼失學更在2005年捐出450萬元給母校,用作圖書館興建的費用,除了這些捐款之外,陳樹菊還在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認養三名孤兒院童,每年捐新台幣三萬六千元,另外又曾捐給阿尼色弗100萬元。
看到這邊不要以為賣菜很好賺,可以捐很多錢出去,尤其她是在台東的菜市場賣菜,並不會賣菜發大財,但透過40多年的累積和節約,她將自己的所得幾乎全部捐出。陳樹菊女士沒有結婚生子,每天的開支都不到一百元,過著非常節儉的生活。
我一個人花不到什麼錢,父親生給我健全的雙手雙腳,就是我最大本錢,需要錢花,再賺就有。 — 陳樹菊
2005年,陳樹菊女士因長年捐助社會的事蹟被媒體發掘,並以「失學菜販 捐450萬蓋圖書館」為標題報導。這個故事也引起了導演李安的注意,他向富比世雜誌(Forbes)提報這樣的事蹟。李安在推薦文中寫道:「陳樹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不是卓越的成就,而是樸實簡單的樂善好施……真正給出去的是一個社會典範」,然而,當時陳樹菊並不知道這些提名過程。2010年,富比世雜誌將她選入亞洲慈善英雄人物榜時代百大人物中「英雄」項目第八位。同年,榮獲美國時代雜誌(TIME)全球百大影響人物,並被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頒發第4屆年度亞洲英雄獎。此外,教育部也授予她一等教育文化獎章。
得知這些獎項後,各大媒體紛紛採訪報導,但陳樹菊對於這些榮譽並不以為意,也不追求名利。她的第一反應是:「我不知道得什麼獎?你們媒體不要亂講,我沒有參加什麼比賽,哎喲!我也沒有捐很多錢。」,她保持著謙虛和平淡的態度,並不希望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 — 陳樹菊
獲獎後政府也委請陳樹菊女士擔任全民健康保險代言人。她於宣導短片中提及「以前沒有健保,生病都要去跟別人借錢,那種沒錢救命的艱苦,等你遇到,你就知影。」
2012年,陳樹菊再度因長年行善展現「純粹利他主義」榮獲麥格塞塞獎,她把獎項獻給親人,並將50,000美元的獎金全數捐給臺東馬偕紀念醫院,用於支援醫療事業。
2018年農曆春節前,陳樹菊因病倒在菜攤,緊急接受手術後需要在家休養,菜攤也暫停營業。同年六月,清華大學為表彰她的義行,並期勉她的行為成為清華大學師生的楷模,頒授榮譽校友給陳樹菊,陳樹菊也勉勵學生,以每人每天10元或20元的捐款,累積起來就是很大的力量,可以做很多事,她強調行善不需要等到賺了大錢才能實踐,而是在捐出去後感受到助人的喜悅,這樣就會持續不斷地行善。這是她國小一到六年級老師給的教導,她一直謹記在心。
拿錢去幫助人,其實自己收穫很大。那種快樂的感覺,很平靜,是從內心裡發出的快樂。 — 陳樹菊
同年九月,天文學界編號278986號小行星以陳樹菊命名,以表揚她的善行義舉,展現台東「最美星空」及「最美人心」的意涵。
2018年10月,陳樹菊不再賣菜退休後,她再捐出兩張保單,將身故理賠款1600百萬元捐給予台東馬偕和台東基督教醫院,作為貧困病人的醫療補助慈善基金。
2021年,年屆71歲的陳樹菊在紀念母親59週年忌日時,捐出價值1500萬元的壽險保單,將台東縣政府指定為受益人,並成立了「陳籃阿笋女士生產暨急難慰助基金」,旨在協助弱勢家庭中的孕婦、嬰幼兒和孩童獲得必要的醫療援助。對此,陳樹菊表示:「我兩手空空來,也將兩手空空去,再多的錢、再多的房子都帶不走。」,她回憶起多年前母親過世時的困境,若當時有人伸出援手幫助,一家6個兄弟姐妹就不會這麼早失去母親。這段經歷讓她立下心願要幫助那些貧困的人們,她衷心感謝台東人這幾十年來買她的菜,讓自己可以存錢,完成願望,讓她可以投入到自己所熱愛的事,現在她只是把台東人給她的錢,拿出來做點小事,但也是她喜愛的事情。
陳樹菊的影響
胡壽宏先生是一位退休的老榮民,每月僅有一萬多元的榮民養老金過日子,獨自居住在幾乎沒有家具的破舊磚平房。有一天,他從收音機上聽到陳樹菊賣菜助人的故事,深受啟發,決定將自己一生的積蓄全數捐贈給榮民服務處,以幫助那些生活困苦的榮民遺孤和家境貧困的兒童順利上學。受到他幫助的孩子們定期探望他,這成為他生前最開心的事情,他在病逝前最牽掛的還是孩子們的學業情況。
陳樹菊的故事讓我們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並激勵我們去追求真正的心靈富足,她以自己平凡的生活和有限的資源,用心去關懷弱勢群體,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環境和醫療條件,她的行為展示了一個普通人如何以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的可能性。她的慷慨和關懷讓人感到溫暖和希望,激勵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機會去幫助他人,無論大小,每一個善行都能帶來正面的影響。
對我而言,我或許永遠無法像陳樹菊女士一樣的偉大,但我期許自己能像她一樣追求真正心靈的富足,也希望分享她的故事,將她的善行和奉獻精神繼續啟發和感動更多的人,成為我們行善和關愛他人的榜樣,也讓大家追尋到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