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語貫 (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七、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上 (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一。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 (摩訶薩) 復白佛言。世尊所說。(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第七末那識) 意。(第六) 意識。五 (種) 法。(三種) 自性 (等) 相。

(以) 一切諸佛 (如來。及諸) 菩薩 (摩訶薩之) 所行。(與第八阿賴耶藏識) 自心 (所) 見等所緣 (之) 境界不和合 (故。乃能) 顯示一切 (修多羅之) 說。(圓) 成真實 (絕對之) 相。(親證) 一切佛語 (之) 心。

(惟願世尊。復) 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 (摩訶薩)。說 (諸佛) 如來所歎。(如) 海浪 (第八阿賴耶) 藏識境界 (之) 法身。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 (摩訶薩) 言。四因緣故。眼識轉。

何等為四。謂。

(一。第八阿賴耶藏識) 自心 (所) 現攝受 (色塵識境界之妄想) 不覺。(此即。眼根攝受色塵。亦即。眼識之所緣)。

(二)。無始虛偽 (見愛妄想) 過 (惡之) 色習氣計著。(此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之熏習。亦即。眼識之所從)。

(三)。識 (流注之) 性自性。(此即。第八阿賴耶藏識。亦即。眼識之所因)。

(四)。欲見種種色 (境界之) 相。(此即。於色境界作意希望)。

大慧。是名四種因緣。

(大慧。譬如) 水流處。(轉起浪生。相續不絕。以第八阿賴耶) 藏識 (之識流) 轉 (動故。前七相續轉) 識 (之識) 浪。(騰躍而) 生。(亦復如是)。

大慧。(譬) 如眼識。(隨第八阿賴耶藏識自心所現攝受色塵識境界之妄想而生)。一切諸根。(諸識。於) 微塵毛孔俱生。隨次 (第攝受外塵識) 境界 (之妄想而) 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頓) 現眾色 (之) 像。(諸識亦爾。或時頓現)。

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波浪不停)。外境界 (之) 風。飄蕩 (第八阿賴耶藏識自) 心 (之) 海。(吹起前七相續轉) 識 (之) 浪。(翻湧) 不斷。(亦復如是)。

因 (緣) 所作 (之) 相。(不相捨離)。異 (與) 不異。(如水與波)。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以) 不能了知色 (塵。眼根。眼識) 等 (性) 自性故。(前) 五識 (之) 身 (俱) 轉。

大慧。即彼 (前) 五識 (之) 身俱 (轉)。因差別分段相 (而) 知。當知。是 (為第六) 意識 (之) 因。

(大慧)。彼 (諸識之) 身轉 (時)。彼不作是念。我 (等同時) 展轉 (遞) 相 (為) 因。(然愚癡凡夫。卻以第八阿賴耶藏識) 自心 (所) 現 (攝受外塵識境界之) 妄想計著轉 (動為由)。而 (謂) 彼各各壞相俱轉。(以第六意識) 分別 (計度識) 境界 (之) 分段差別 (相。而) 謂彼 (諸識之身) 轉。

如 (聲聞。緣覺之沙門。及外道婆羅門之) 修行者。入 (於斷滅正受之) 禪 (定) 三昧。(然尚餘甚深第八阿賴耶藏識行相) 微細 (究竟邊際之) 習氣轉 (動)。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 (流注) 滅。然後入禪正受。

(大慧)。實不識 (流注) 滅。而入正受。以 (無始虛偽妄想根源之) 習氣種子。(亦即。第九菴摩羅識)。不滅故。(識流注之業相) 不滅。(但彼修行者)。以境界轉 (動之) 攝受不具故。(而妄計識流注為) 滅 (耳)。

大慧。如是 (行相) 微細 (第八阿賴耶) 藏識 (之) 究竟邊際。(亦即。第九菴摩羅識)。除諸 (佛) 如來。及住地菩薩 (方能決了。通達外。餘) 諸聲聞。緣覺 (之沙門。及) 外道 (婆羅門之修行者。以其) 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更無能) 決了。(通達也)。

(若復諸) 餘 (聲聞。緣覺之沙門。及外道婆羅門之修行者。能以) 地相 (之) 智慧。(亦即。憑依自心現量三昧之善) 巧 (方) 便。分別 (觀察)。決斷 (一念參究之) 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 (於己身第八阿賴耶藏識) 自心 (所) 現 (之) 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 (無量眾生第八阿賴耶藏識) 自心 (所生之) 妄想流注。無量剎土 (之) 諸佛。(來至其所。為彼) 灌頂。得自在力。(及) 神通三昧。諸善知識。(與) 佛子眷屬。(自然圍繞)。

彼 (於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第七末那識) 意。(第六) 意識。自心所現 (性) 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十二因緣門中。行。有之) 業。愛。(取)。無知 (之煩惱)。如是等因。悉已超度。

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
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
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爾時。大慧菩薩 (摩訶薩) 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眾生發諸識。
如浪種種法。云何惟願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
採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

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
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
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爾時。大慧菩薩 (摩訶薩) 復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
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
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爾時。大慧菩薩 (摩訶薩) 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眾生。
如來照世間。為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
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
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子。
布彩圖眾形。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
為悅眾生故。綺錯繪眾像。

言說別施行。真實離名字。
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
此為佛子說。愚者廣分別。

種種皆如幻。雖現無真實。
如是種種說。隨事別施設。

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
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
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

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
哀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慧。若復諸餘 (聲聞。緣覺之) 沙門。(或外道之) 婆羅門。見 (諸法) 離 (性) 自性。(猶如) 浮雲。火輪。犍闥婆城。無生。幻。燄。水月。及夢。(知其乃是) 內外 (自) 心 (所) 現 (之虛偽) 妄想。(以) 無始 (以來) 虛偽 (妄想根源之習氣。亦即。第九菴摩羅識)。不離自心 (故)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若) 攝受 (色。聲等外塵之妄想) 境界滅 (者)。(諸) 識 (之) 流注亦滅。若 (諸) 識 (之) 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 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諦聽。 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而說偈曰)。 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 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
大慧。若復諸餘 (聲聞。緣覺之) 沙門。(或外道之) 婆羅門。見 (諸法) 離 (性) 自性。(猶如) 浮雲。火輪。犍闥婆城。無生。幻。燄。水月。及夢。(知其乃是) 內外 (自) 心 (所) 現 (之虛偽) 妄想。(以) 無始 (以來) 虛偽 (妄想根源之習氣。亦即。第九菴摩羅識)。不離自心 (故)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若) 攝受 (色。聲等外塵之妄想) 境界滅 (者)。(諸) 識 (之) 流注亦滅。若 (諸) 識 (之) 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 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諦聽。 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而說偈曰)。 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 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攝影:蘇仁浩 一切智為潮 ――華嚴經偈摘錄 梁寒衣   大心無邊岸, 一切智為潮。 《華嚴經˙卷五十九》摘錄    ――人類世界以情識、知解為潮,彼我拍擊浮滾、而煩惱無邊。菩薩行者則依菩提大心,以智為潮,轉一切境界,俱為智觀智境。以是又稱「大心大士」。 就道者,一切智,即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就惡,不憎惡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攝影:蘇仁浩 一切智為潮 ――華嚴經偈摘錄 梁寒衣   大心無邊岸, 一切智為潮。 《華嚴經˙卷五十九》摘錄    ――人類世界以情識、知解為潮,彼我拍擊浮滾、而煩惱無邊。菩薩行者則依菩提大心,以智為潮,轉一切境界,俱為智觀智境。以是又稱「大心大士」。 就道者,一切智,即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就惡,不憎惡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