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焦慮,尛?
開始之前寫學一個字
「尛」的念法是ㄇㄛ˙
不是「三小」,意思是『什麼』的意思😂
近期coaching的個案
很多主管跟資深教練
共同的問題都在於
「對未知的知識焦慮」
我每次都會問
「你焦慮的原因是什麼」
大部分的回答都是
’我同事似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我看到我同事有學,好像應該學‘
’這課程很夯,學了可以增加業績‘
看到這裡,你覺得教練們的焦慮是什麼?
沒錯,“怕跟不上別人”
這樣的焦慮情緒,從我們小時候就開始
爸媽都會問,或者自己會跟自己說
“這次考幾分啊”
“全班第幾名啊”
“你看別人跟你一樣在補習都進步,你呢”
比較,似乎變成「社會需求」中常做的事
辛苦你了,會有焦慮來自小時候的大腦慣性
不過,也看到一個好現象
「你願意不斷提升自己」
那該如何不焦慮的提升自己呢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
你知道自己的缺點嗎?可能可以寫一堆
那你知道這些缺點能變成優點甚至能力嗎(哎呦厲害囉)
例如:
拖延(缺點)➡️細心(優點)➡️理性規劃強(能力)
粗線條(缺點)➡️鈍感(優點)➡️不易被干擾的專注(能力)
透過你的特質,發展能力,讓能力的維度更高更深更遠
記住,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隻魚,那他永遠是殘缺
找到你想提供專業價值的對象
在醫院裡,醫生都會分門別類
身為健身教練,何必要教每一個人
問自己的一個問題「你最想幫助誰」
這個人或這群人,一定在你的生活當中
(不在你生活中的也遇不到)
他們需要什麼專業協助?
他們生活有哪些問題?
你的專業目前可以幫助他們什麼?
需要為他們再做哪些專業進修?
記住,為你的客戶進修,你的專業才有長遠價值
找到你可以發揮的舞台
這是很多資深教練的狀況
有時迫於現實(俱樂部、工作室)的業務文化
似乎無法不跟大家做一樣的事
一個問句打破你的認知限制
【“在目前環境非選你不可的理由?”】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就算大家做一樣的事情
但你一定會發現
“學生會有自己教練的樣子”
這就是人格特質的影響
創造舞台需要主動
可以思考自建內訓講師
可以思考寫作輸出
可以思考自媒體影響
記住,舞台不限制於看得到的
任何可以幫助自己“輸出”的,都是舞台
看到這,還焦慮嗎
有想法了嗎?
如果沒有歡迎來聊聊或預約私人Coaching
IG:localkingja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