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燉飯與歐洲的飲食文化】

今天來說說義大利燉飯的故事吧。
據說16世紀在建造米蘭大教堂時,藏紅花其實是用來彩繪教堂玻璃的顏料,而當年教堂的彩色玻璃調色師被助手惡作劇,在他的義大利燉飯中加入了一小撮的藏紅花,就讓著名的米蘭義大利燉飯誕生了。
到了18世紀才比較接近我們現在吃的燉飯版本,使用洋蔥和奶油下去燉飯,一直重複加入高湯,不斷攪拌,讓它變得稠稠的,口味也比較豐富。
說到義大利,通常大家只會聯想到義大利麵和討厭台灣必勝客所惡搞的披薩,但其實義大利是歐洲的最重要的稻米產區(根據路透社的資料顯示義大利的米佔據了50%)。義大利的米其實跟台式的米很不一樣,光是吃的口感就十分兩極,義大利燉飯所採用的是的阿波利奧(Arborio)或卡納羅利(Carnaroli)米,形狀飽滿圓胖,Q彈。
義大利麺跟燉飯一樣,對義大利人來說就是講究彈牙(AL DENTE),Q彈而比較不會煮糊,而台灣人的口感都是喜歡吃糜爛的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口感。做燉飯有很多眉眉角角,而且必須要很有耐心。先是文火熱鍋,到慢炒洋蔥丁,味道出來後再加生米進去炒至有香味出來,加入白酒,瞬間聞到酒香和米香,等到酒水收乾後加上高湯,而且用的高湯絕對要熱的,不能用冷高湯,否則會影響米粒的口感。接著加水收汁,把米煮到九分熟,再加入奶油,悶個2-3分鐘完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