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傳言道 : 有時間幻想 Gakki (結衣) 煮飯給你吃,不如先買Gakki電鍋。近年話題最多的日本貴桑桑電鍋,莫過於IH電鍋,號稱煮飯超厲害,可以加壓,有些還可以煮出鍋巴,煮出來的米飯有如天國般的滋味,拿來煮越光米吃飯好像人在天國。 (咳) 可惜這篇文章沒有收業配費用,我們還是回來談談米飯吧。
結衣我老婆,回家用電鍋 ,有時間幻想不如買顆好電鍋。(來源: 日劇 月薪嬌妻)
作為現代人,其實很難想像每天餐桌上的米飯背後,其實需要很多技術才有辦法讓我們吃上一碗熱騰騰白米飯。我們身處在一個 : 白米買回家,洗好放進電鍋案個按鈕就有米飯可以吃的時代。讓稻米 : 乾燥儲藏、脫殼、精米、包裝、運送,最後上了餐桌,是一連串的技術與商業模式演化而來。在日本的歷史上,最早的稻田遺跡可以回溯到2500年前,大約在繩文時期。進入農耕時代,開始有架高式的穀倉,要進入到彌生後期 (卑彌呼的時代)。 有了穀倉就大致能確認,日本進入農耕時代的時間點。 但吃稻米的第一個麻煩就是 : 要拿掉礙事的稻殼。 稻殼的堅硬可不是開玩笑的東西,跟桂格大燕麥片是天差地別的硬度。想想看,連著稻殼吃,上廁所的感受,可能比吃一顆一顆的玉米要來的痛苦N倍。
在當時,人們吃稻米的方式,就是透過石臼和杵把稻米搗碎,將稻殼去除以後,加水煮成糊糊的粥來吃。如果想要吃一點固形物,在那個年代有一種 揉飯 可以吃。材料是小米和稗的混合物,加上一些山菜做成的料理。雖然小米一樣帶有硬殼,但是經過水煮之後,還是可以成為可以入口的固態食物。在我們的飲食經驗中,我們覺得當時的料理,可能樣貌應該是類似我們台灣的排灣族 小米粽 (吉拿富, cinavu)。透過野菜的葉子將小米包起來水煮,就可以變成可攜帶的固形料理。應該可以做為遙想當時日本人吃的揉飯可能的樣貌。
我們自己動手做的吉拿富。將泡過水的小米加上五花肉,用海苔去帶酸漿葉包裹後,拿竹葉綁好去水煮。
稻米的外殼沒辦法食用,必須要想辦法去殼才有辦法食用
一直到了大約中國是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因為五胡亂華的關係導致中國移民逃往日本。而帶入了新的煮飯工具 甑 (和贈同音),可以被視為蒸籠概念的器具,加上當時應該已經有了去除稻殼產生糙米的技術。日本人終於可以從喝粥變成吃米糕了~! 而當時的米種,其實就類似於我們的 花蓮22號 (原住民的紅糯米)。從此,紅糯米糕成為了餐桌上的主食,吃飯的概念就因此上桌了。
而白米飯在古代要怎樣吃呢? 根據北魏的歷史文獻 <<齊民要術>>紀載,治早稻赤米令飯白法 : 把糙米反覆用水洗洗洗、搓搓搓、在洗洗洗。把種皮去掉,就可以煮成白米飯了。在沒有精米技術出現以前,吃一碗白米飯要耗費驚人的人力拼命的洗米才能吃到(淚)。但靠著婢女下人的勞動力煮白飯,顯示了一碗白米飯的尊爵不凡 (老百姓可沒閒時間花力氣洗米阿 ! )。
日本大約到了鎌倉幕府時代,開始普遍栽種稻米。飲食的文化到了老百姓都普遍吃到今天的飯而不是蒸米糕,也差不多在五百到六百年前才盛行。今天我們不僅有了鐵器,有了電子加熱裝置,還可以透過機械設計讓煮飯的時候提升鍋內的溫度和壓力,幫助稻米澱粉糊化,讓米飯煮起來更好吃。要有別於蒸米的方式,透過加水煮熟,然後讓大部分的水分蒸發產生柔軟的米飯。花了上千年,讓一般老百姓也能吃上令人產生戀愛滋味的米飯。這一切真的很不簡單啊 !
白米飯需要更精進的精米技術,是近代食用米糧的技術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