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不容忽視的「內容亮點」》談到最後,在商業職場類的課程主題上,似乎沒有太多的著墨,這次就用這篇文,來把這坑填了。
如何判斷商業職場主題是否適合開課呢?
在談評估前,我想先談談實務上經常遇到的兩個陷阱題 - 需求急迫性與需求焦點離散程度,這是我認為在流量、受眾互動外,老師或經理人們應該要注意的重點。
遠水救不了近火 - 滿足不了的急迫需求
約莫在兩年前,我曾邀請老師設計一堂關於求職、轉職的主題課程,並透過問卷確認了受眾們對於這主題有明確的需求,但5週募資期的結果卻差強人意。
回過頭檢討,當時的我評估上犯了嚴重的誤判...
募資課程商業模式,從募資起始到課程上架約莫需3個月的製程,這意味著需求發生與滿足有一定的時間差。
一個在歲末年終主打求職、轉職的課程以這樣的商模進行,在製程上很顯然滿足不了農曆年的轉職潮,而距離畢業後的求職潮卻又太遠,全然無法滿足立即性的需求。
在商業職場募資課的領域,這是很常遇到的問題,有時做課比較像在煉丹,求解而不一定求學。
如果想讓時間差縮短到最小,在需求時間管理與製作投入方式都必須有很大的取捨,然而這在透過募資課程號稱「先拿錢後製課,確保老師收益」的商業模式上很難達到。
有人會說「沒有啊,某平台募資後一個月課程就課上架了!」
請稍等一下讓我繼續說...
…反之先投入製作成本在募資前開始製作課程,亦或是直接上架開放購課,都有可能縮短時間差,但這也意味著老師或平台在需求不確定前,需要先拿出一筆資金投資,這是開課老師、經理人甚至平台評估取捨的部分。
我個人認為先投入資金製作課程未必是壞事,從行銷角度來看好處在於在開始募資預售前,可以預先取得大量的內容精華作為行銷素材,這有利於受眾在做購買決策之前,預先熟悉授課方式,並用精華強化受眾的購買需求,只是事前的評估與問卷的執行必須確實到位就是了。
所以若仔細觀察,近幾年趨勢前端的線上教育平台其實已經不太使用「募資」,或改為預購、早鳥等詞彙。
你的課題不一定是我的課題 - 需求焦點的離散程度
就像前面說的,從課程企劃的角度,商業職場課程很多時候就是種仙丹,課程設計符合人性是知識商品化的必然。
我們捫心自問想想,剛性需求議題在多數大眾而言,多半是遇到問題才會想到要上課,我承認我是這樣,相信你應該也跑不掉。
即便課程內容設計再扎實、主題再明確,當個人問題來得又快又急,各種情境與不同的個人背景炸出與別人極大的問題差異,使得同一套課綱很難「看起來」完全解答每個人的需求。
實體課程或工作坊讓學員與老師有面對面問問題的機會,實際執行過的朋友就知道,上課的學員每個焦點都不同,講師經常需利用休息時間或是課後另外輔導,變向形成一種提問為主、教學為輔的顧問式的服務。
同樣的,網路社群的興起讓受眾以留言或是私訊的方式向老師諮詢,老師提供顧問服務的同時也衝高了社群的成員量,當社群充滿關注不同問題焦點的學員,評估是否開課上就容易產生誤判。
老師服務受眾其實是很好圈粉的方式,不過需求急迫性與需求焦點離散程度在別的領域也確實是很常遇到的問題,我自己認為除了在調整、評估課程的內容與商業模式上需要格外注意,同時利用內容行事曆妥善管理課程籌備進度,也有助於縮短受眾需求與滿足的時間差。
你好我是Yeti,來自CoUP! 小老闆智酷 – 一個為「一人企業」打造知識網絡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