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諸葛亮兵法19-將苑(下)】

raw-image

最後三篇,論將。

【將才篇】

「夫將才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

九將分別是仁義禮智信,步騎,猛大。

我們一個一個看。

仁將,用德來教化士兵,以禮來訓練他們。

因為前面的便宜十六策,基本分兩種:一是政,二是道。政是管理的方式,唯一的道則是治人,用風化來說。而讓兵容整齊,本身說的就是士兵的基本訓練,即教令,所以用這樣子的解釋。

然後,在德與禮之下養成的士兵,就能知道他們裝備飲食,訓練庶務不足之處。

這就是仁將使士兵歸心,得以驅策士兵的原因。

「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

義是心中的正義,也是為何而戰的大義。為將者做事不敷衍,不被利益誘惑。把戰死當成榮耀,而不求苟活於世。

義將是實踐自己的「義」,作為士卒的表率。如果說仁將是讓士卒用命指揮必從,那義將就是讓士兵一往無前。

「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

出身尊貴而不驕傲,不因為自己打過勝仗而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第三句乍看像「禮賢下士」,問題是一二四的首字,都是將本身的特質,所以不能那樣解。要說自身賢明,也能聽取他人的意見。

本性剛強,也能夠忍耐。

用最後一句來點題:禮將的特色,就是「克制本性」。這也是「禮」字的本意。

而禮將的成果,就是「得道多助」。

「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

智將完全不用解釋,這就是我們對於智將,對於謀士,對於軍師的認知……對,具備謀士跟軍師體質的將軍。

跟著他,所有的危機都不是危機。

跟著他,勝利自然而然就會降臨。

題外話,這是我過去在定義「萬人敵」時一個要點。

萬人敵這個概念以項羽為基礎,對應到九將之才,我會歸納成首重仁,次重智,步騎之威只是輔助。

「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罰不擇貴,此之謂信將。」

信將的專長,在於賞罰之政。

到這邊我們就看出,便宜十六策的管理方式,本身並非一將所能。所以我們也在很前面就說過:那是皇帝教科書。是統率將才的最高領導者要學習的事情。

而仁義禮智信五將,既是將軍的特質,也同時影響適合他們的部隊。

接下來,是步將跟騎將。

「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
「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

這不是「擅長率領哪個兵種」的將領。

諸葛亮在教令篇說過,兵種基本上是矛戟盾弩。步騎跟將領本身的專長有關。

物理(?)上來說,步將擅長白兵戰的武器,騎將則長於騎射。這個分野在後續的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會越來越明顯。

戰術方面,善守者為步將,機動性高的則是騎將。以兩漢來說,其實步將就是國內戰爭的主力,騎將則是邊塞戰爭的領袖。

諸葛亮做這個區分,有一個好處是,蜀漢的需求是顛倒的:內部平亂要用騎將,北伐需要步將。

「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

跟我們想像的猛將兄不同,諸葛亮所說的猛將,是有大局觀的將軍。

意外的是這樣一對比,你會發現關張趙馬黃,以及魏延姜維,都是符合猛將要求的將領。

最後,是大將。

「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大將的概念有點偷雞,畢竟一般部將根本難有「被諫」的情況。

事實上,這就是最高領導者所需具備的特質。

便宜十六策,是帝王學,老實說我覺得姜維未必有學。但將苑,姜維很可能就得到了傳授:他的地位,他的作風,都是往大將在前進的。

到這邊我們就反回來看:大將其實就是大將軍,王朝底下代替帝王指揮三軍的最高軍事領袖。

但在草創期,大將就是帝王候補。

劉備,曹操,孫策,劉秀,劉邦,皆為大將。

猛將則是地區軍團長的層級,也可代換成地方軍閥、漢初異姓王。

步騎相當於車騎與驃騎兩大將軍。

仁義禮智信,是更低一級的將軍嗎?是,也不是。

帶入官職與人名,只是為了方便理解。

其實就像前面說的項羽:有一才可為將,一將豈限一才。

將之九才,本身仍然是說人的優點與特長。跟後面將之器量,將之八弊一起考量進來,會更能決定一個將領真正的價值。

【將器篇】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

劉邦曾經問韓信,認為他能帶多少兵?

韓信表示:大王可以帶十萬,我自己的話多多益善。

這就是諸葛亮要說的「將之器量」。

「若乃察其姦,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

能夠事先察覺人們的異狀,避免災禍,得到眾人的信服,可以率領十人。

感覺已經很了不起了,居然只能當班長?

「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

勤懇不懈,言行十分周到的,可以率領百人。

「直而有慮,勇而能鬥,此千夫之將。」

其實我一直覺得諸葛亮寫「直」的時候很難翻。

感受上來說,應該用「義」來形容。多寫幾個字就是「君臣有義」,「義無反顧」。不只是遵從命令,而是「做該做的事情」。

而且能夠獨立思考。勇敢,而又善戰。

這樣便可以率領千人。

已經是獨立指揮等級了。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

外在威武勇猛,內心也同樣強大。

知道士兵的辛苦與功勞,能領萬人。

到這裡就明白了。

千夫的勇猛,萬夫也要具備。需求是一層一層疊上去的。

而後半段,也明顯就是「仁將之才」。

「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

十萬人之將要追加的,是禮將之才。

諸葛亮排了序:禮仁義信智,以將之器來區分,從高到低會變成這樣。

這不是說智將不如仁將。

而是十夫之智,不如十萬夫之智。

舉個簡單的例子:善良,是一種選擇。

聰明才智是基本,有聰明才智又能自我要求是二階。

聰明能自我要求,又能貫徹與君主的關係,是三階。

仁將,則是把自律內化,去影響他人而非單純的依靠文字規則法令。

最後,得到他人的幫助。

「仁愛洽於天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室家,此天下之將。」

最後,兼具仁義禮智信,影響不僅於自己的部隊,那就是天下之將了。

【將弊篇】

「夫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八弊對應的不是仁義禮智信,而是上一篇的知人七道。

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猶豫不自決者,弊。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料彼不自料者,弊。

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妒賢嫉能、信讒好佞者,弊。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奸詐自怯者,弊。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荒淫酒色者,弊。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貪而無厭者,弊。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狡言不以禮者,弊。

《兵法二十四篇》,到這裡全部結束了。

六篇將苑的互相呼應成分,也算得上相當之高。跟《便宜十六策》也有一定的連結關係。

不論是不是諸葛亮所做,出於同一人之手,我想可能性是很高的。

就說到這裡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