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3|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城市底層的記憶——我與白騎士的對話(草擬)2011.9.2

前言

原先文章發表時間是2011年9月2日,發表在「天空部落格」(已關站一段時間了),十多年累積的文章一下子就沒了,這還不要緊。最近,連「臉書帳號」也停了(T__T |||),內容一樣就不見了。
 今天「臺灣道路體」開放下載了,所以想把文章再貼出來,電腦字型結合以前的一些有趣的想法(白騎士),應該很契合。以下內容沒有特別修改,應該有很多錯字,還有語調不是那麼順暢。不過,那就是十多年前最真實的我…我所寫的一些感想文吧。 
沒有這些文字紀錄,不會記得我曾經作過什麼,再次讀一讀,十多年過去,小朋友長大了,我也終於畢業,拿到博士學位,未來如何繼續前進呢…。 
以下內容就是我與我的對話…
※這裡好像不能放很多圖,所以看所有的「白騎士」,得移駕筆者blog
城市底層的記憶——我與白騎士的對話

城市底層的記憶——我與白騎士的對話

⊙緣由: 

所謂的「白騎士」,其實就是指馬路上「機車暫停區」的機車騎士圖樣,相信大家也一定看過「他/她」,但是很少人會認真注意或觀察這個「人」。筆者在2006年時,就開始注意並且拍攝記錄,這個名子,也是當時命名的。 

記得在台北讀書,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時常會想東想西,觀察一些細微的事物。就像騎機車時等待綠燈時,也會自然地留心腳下「機車暫停區」中,騎士的造形表現。看著腳下的「白騎士」,彷彿是自己的影像的投射(自己騎的也是白色摩托車),他/她是否要對我說什麼? 

仔細觀察之後,發現其造形還相當多樣,所以很想做個造形分析,而到底要累積多少樣本才可開始研究?並沒有個數量,但心想先起個頭,拍多少算多少,自此,即更加注意路上的「白騎士」造形。曾用厚紙板製作了一個25×20公分的十字比例尺,作為拍照時放置在主角旁的尺寸參考。在2006年12月29日臺北市民權東路與吉林路口開始記錄「白騎士」的造形,返家的路上有看到造形比較特殊的,就停下來拍照。拍下的影像檔案,再使用影像處理軟體還原「白騎士」的造形。 

五年後的現在,筆者已不在台北讀書,而是在日本留學,在高雄家撰寫論文,離鄉十餘年,再度回到兒時成長的地方,當年的想法,並沒有落實,拍攝的數量並不足夠,今日,若諸多條件允許,筆者將挑選五十件特殊的「白騎士」,於適合的場地展出,「白騎士」的紀錄,就從故鄉「高雄」開始吧。

 

⊙目的與預期成果: 

如同標題所下,關於「白騎士」,筆者認為這樣的圖像也是城市記憶的一部份,只「他/她」並不被大眾所關注,無疑也曾經讓很多人「看過」,自然應該也會是城市中人們「記憶」的一部份,所處的「位置」不顯眼,又「存在」的時間也有限,因此是屬於位於城市「底層」的記憶。 

為何說其存在的時間有限,因為當道路修整時,原來的「白騎士」可能就會被覆蓋或者「刨除」,柏油道路之上,又會再重新製作一個新的「白騎士」,所以「他/她」跟你/我一樣也有「一定的壽命」,今日你在這裡認識「他/她」,過一陣子或許又可能就消失或深埋在下一層的柏油路下,可見「白騎士」並不是永久的存在的。而且,道路隨著車輛人們的使用,風吹日曬雨林,輪胎車痕等歷史的痕跡也會毫不留情的紀錄在「白騎士」。原本直挺挺,白漆滾出來的線條,也因為道路的磨損等因素,讓「白騎士」展現出各種風貌。若能完成「白騎士」的紀錄拍攝與展覽,則應會有以下幾點成果:

 

1.人們等待紅燈的時間不再發呆無聊,低頭即可欣賞「白騎士」,心理也能猜想期盼著下一個「白騎士」會是什麼模樣?
2.若有臺灣各縣市完整路口「白騎士」照片資料的彙整,經由「白騎士」的造形分析,形成各縣市在地特殊獨特的「城市記憶」。
3.道路上的「文字與圖像」都是最本土的「地表創作藝術」。尤其「白騎士」的圖案造形,在國外鮮少有這樣的標記,若能發揚光大,更能凸顯台灣在地的特色。
4.透過「白騎士」的發揚,原創者成為素人藝術家,或有被重新發掘的可能。

 

⊙「白騎士」的藝術表現:

 

從每個「白騎士」的造形來觀察,可以先分辨是以「模版」製作,還是以滾筒直接「劃」出來的,如果是用模版,他的造形會和一般大家所見的造形接近(僅有每塊身體部位的距離不同)。

 

在同一條路上從「劃」的造形人物來觀察,也可分辨是否是同一位工人所繪製,這和我們研究某一位藝術家創作的風格是一樣的,人在作什麼事情時,總會留下些習慣性的動作,而在地上「白騎士」的製作中,工人一定也會隱約透露出個人的喜好與美感經驗(有的造形偏圓、方,有的頭大身小...等),日後筆者呈現的資訊越多,閱讀者一定越能印證筆者的論點。筆者認為,「白騎士」的製作者,當然也是藝術家,製作當下或許是工作必須,但製作的同時,個人的美感與創作也經由造形的結果呈現出來了。

 

這種個人認為也是一種藝術表現的創作,是製作工人以油漆經工具的「滾、刷」在柏油、磚等表面上,因為媒介與工具控制的關係,工人的情感不盡然能完全展現,而在一定時間內施工所「形成的線條」也可會很接近。但是,經過汽車、機車的行駛等長時間「半自然的洗禮」之後,原來較規矩的線條,或許就會有很豐富的變化。

 

多數一定認為地上的「白騎士」都是一樣的大小與造形,如果真以為如此,代表大部分人一樣都很正常,不會無聊到觀察、比較這些差異。但這個社會總是要有點「不正常」,不正常的做出一些平常人想不到的事物,才能突破重圍「鶴立雞群」。無論是頭部的造形、身體、腳、機車頭的部分都會因作者的「手路」不同而有差異,看完本文後,騎機車出門等紅燈時,不妨低頭看看腳下的白騎士,或許會有些特殊的造形使你會心一笑。

 

另外,在比較寬的道路上才有的「機車暫停區」,裡面「滾製」的「白騎士」造形方面,也會因為不同施工者會有很大的造形差異,但若是用固定尺寸的「模版」所製作的則不在本計畫的範圍,捨棄記錄的原因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人物造形雷同接近,亦更難將作者的「美感經驗」傳達出來。仔細觀察,透過「白騎士」的身長比例、手肘彎曲角度、頭形等特徵,在同一條道路上,或許可以很容易辨別是否為同一人所作。

 

前面曾說過,「白騎士」並不是永遠在那裡,他/她會因為道路的整修工程,會被機器給「刨」掉(整塊道路柏油表皮給刮掉)。或者會覆蓋上新的一層柏油後再「刷」上新的白騎士,一層層的堆疊下,越舊的越下層。表示著白騎士的存在僅是剎那的片刻,隨時有被取代替換的可能...。

 

「寄情於物」、「借物思情」是多愁善感的藝術創作者常見的特質。會有紀錄「白騎士」這樣的構想,或許也是反應自己內心,期待被發掘、被重視的一種潛在意識。假想中,「白騎士」就是想表達自己但卻不知用哪種方法,雖然一直曝光在人群中,已達到了某種機能性的功用(告訴大家,機車要停在這裡),但卻被人們所忽略(即使擁有多樣特殊的造形)。透過此項計畫,大型輸出「白騎士」原寸等形式展出,或許可以讓城市、社會中,原本的這些道路工人,能在夠藝術展覽的同時,趾高氣昂的跟旁人說:「不錯吧,這就是我的『作品』」!

 

⊙計畫經費說明:

 

計畫成功與否,有兩個主要的關鍵,一是「經費」,二是「展出場地」。兩個條件都具備的話,計畫就可以實施執行。

計畫經費表

⊙計畫執行步驟:

 

「白騎士」拍攝 → 影像處理 → 原寸大圖輸出 → 筆者持大圖輸出看板於原處合拍照片 → 「原寸大圖輸出」與「合照照片」共同展出

 

附錄:

⊙紀錄「白騎士」需要記錄的資訊:

※註:以模版製作的「白騎士」暫且不在本計畫的記錄範圍。

 ⊙執行工具:數位相機、捲尺、資料記錄簿、筆。

 

  

 

白騎士編號001(機車輪胎特別「小」,從造形研判001與002
可能是同一人所作)
白騎士編號002(機車輪胎特別「小」,從造形研判001與002
可能是同一人所作)
白騎士編號003(以比例來看,騎士的「頭」特別大)
白騎士編號004(騎士右側有一半以上的面積,因為道路磨損,形成特殊的質感)
白騎士編號005(手臂成圓弧狀,下握機車手把)
白騎士編號006(線條有形成特殊的質感)
白騎士編號007(線條有形成特殊的質感)
白騎士編號008(騎士上半部造形特別大,貌似騎乘小機車)
白騎士編號009(騎士上半部造形特別大,貌似騎乘小機車)
白騎士編號010(手臂成圓弧狀,下握機車手把)
白騎士編號011(騎士右側因為道路磨損,形成特殊的質感)
白騎士編號012(騎士的兩邊兩手與兩腳,並無對稱)

  

以上內容,部分參考筆者「篆來撰去」部落格:

 

關於「白騎士」2006/12/29 19:57

http://tw.myblog.yahoo.com/liangr.tw/article?mid=53&sc=1

 「機車」的篆刻創作。附:白騎士的寫真集 2008/1/4 00:57:07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13291966

  街景照片合成網站

http://www.photofunia.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陳信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