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書籍全名: 零阻力改變:華頓商學院爆紅行為科學課,直擊內在弱點,高效自我成長
作者: 凱蒂‧米爾克曼(Katy Milkman)
出版社: 天下雜誌
本書共有八個章節,章節主題分別為:
第一章 新起點效應──回到白紙狀態,最容易改變
第二章 誘惑綁定法──把苦差事變好玩,克服先樂後苦的衝動
第三章 承諾機制──解決拖延毛病、確實達成目標的祕密
第四章 提示計劃法──設計提醒機制,聰明對抗健忘
第五章 預設值──讓懶惰成為助力,養成高效率
第六章 言出必信效應──消除自我懷疑,信心是成功改變的關鍵
第七章 複製貼上法──善用社會壓力,讓同儕幫自己進步
第八章 打造理想生活,需要每一天的紀律
透過分別章節的方式,帶領讀者透過一個個設計實驗探討心理效果造成的影響,提供明確的數據以及數據來源,讓讀者們可以透過層層剖析了解行為的意義以及動機。也如同作者已在書名所提,提供讀者無痛的生活習慣改變方式,讓潛移默化帶領我們走向好習慣,而非使用強硬且傳統的手段,最終只換來短暫的紀律以及強烈的無力感。
第一次翻到這本書只有一個感覺: 好像遇到知己!
凱蒂用了很多實驗以及方法去證明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來證明,只要讓自己改變心理的想法,改變就有可能實現。凱蒂也很親民的錄製了一小段給台灣讀者的影片,有這樣的作者我還不支持!
我也非常喜歡這本書的節奏。我平常的看書習慣是看到一個設定的斷點,如果沒有看到的話,除了會強迫自己一定要看到那邊,不然就是加緊腳步趕緊看完,因為我是個有些急性子的人。不過,這本書對於每個章節的調配非常到位,幾乎每個章節的篇幅都落在30頁,這是一個非常舒服的章節步調。我自己的習慣是一天讀一章,然後讀完後反思自己可以做甚麼,因此,大概都可以在一個準確的頻率上不斷地閱覽凱蒂在書中提到的方法,同時也能夠檢視自己的習慣。
另外一個感覺找到知己的原因是: 有些方法我竟然已經實踐過,而且也實踐了很久! 例如第一章的新起點效應,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當作小白重新來過,我自己在實踐這個方法的例子,就是不管在閱讀甚麼樣領域的書籍,或者學習甚麼樣的學科,我會先當作自己是門外漢,即便閱讀自己相關專業的教科書,或者文章,我也會先假設自己甚麼都不知道,然後在閱讀的同時,透過自己解釋給自己的方式閱讀,一方面可以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出現的概念,同時也能夠確保自己,如果有一天被別人問到了,我會怎麼回答,我的思考迴路是甚麼,以及,如果是你,你該怎麼應對相關,甚至更進階的問題? 不過我相信,這個方法也有很多讀者們早就採用。不過,那種一拍即合的自在感,會讓人有繼續讀下去的慾望。
另外也簡單分享一下我在不同章節的體悟:
誘惑綁定法: 允許自己在讀了一整天書後打電動。
我有一款非常喜歡玩的電動遊戲,通常我只要一開始玩就會停不下來。而這款有係有一個非常大的特色: 下載需要很久。因此,我會在每次玩到過癮後,把遊戲給刪掉。為甚麼要刪掉呢? 因為一方面可以讓自己不會陷入一直玩的窘境,一方面就有點像是採用凱蒂提到的這個方法。因為這個遊戲需要的下載時間很久,因此,我通常都會到圖書館去把遊戲給載下來(因為圖書館有免費而且很快的網路),而去到圖書館要做甚麼呢? 當然就是看書囉! 所以,我自己的實踐案例就是: 如果想要晚上打遊戲,可以,不過得先讓自己在白天進圖書館讀個至少一個下午,甚至一整天的書,在讀書的同時,可以邊下載遊戲,下載完後,接下來就是享受讀書的樂趣,晚上則是沉浸在事情結束後,獎勵自己的遊戲時間。不過要先說,這個方法我並不是每天用,大概一個禮拜會有兩次之類的,我也努力在降低頻率中,不過對於不太喜歡外出的我來說,打電動可說是我寫作外的少數興趣。
其他有趣的內容,歡迎讀者透過支持正版的方式,讓自己也能夠從中學習喔!
最後一個想要分享的內容,是第六章提到的言出必信效應。我相信讀者們多多少少都會碰到,今天可能自己不是這麼確定的事情,但是在透過從自己的嘴巴講出來之後,事情好像就變得非得這麼做不可。例如: 今天可能和朋友討論自己的運動習慣,可能在談論當下,你把你好幾個月前的運動習慣當作自己現在仍然在持續的習慣來講,一方面除了自己覺得有些愧疚,一方面又覺得,好像講出來了,那我就應該怎麼樣做。因此,在討論之後,會積極去回復較良好的運動模式機率會更高,也更有可能讓自己重新找回養成好習慣的基礎。
會覺得似曾相似嗎? 其實也是很正常的! 第六章也可以和第七章提到的連結,其實就是把責任外部化。把自己應當做的,變成好像是自己該履行給別人的承諾,這樣就會讓自己多一分負責任的心態,進而去完成我們想完成的事情。
書中太多舉例,不勝枚舉。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重新檢視自己習慣的好書。沒有廢話、沒有太高深的術語,只要花時間以及少許的金錢,這本書是一本很好帶領讀者進入良好生活習慣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