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那些被人遺忘的台灣小人物07

輪椅俠客——杏林子


聖經福音書中有段故事,說到耶穌在耶路撒冷的畢士大池子旁,看倒許多殘疾的人,等候跳到池中得醫治。內中有一位躺著不能動的病人,看樣子是毫無希望了。耶穌走到他身邊,簡單問他一句話:「你要痊癒嗎?」病人說出自己的蒼涼無望,耶穌就用有能力的話語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參約翰福音五章1至9節)在二十世紀的台灣,有一位基督徒姊妹,自幼重疾纏身,卻突破自己的困境,去幫助許許多多的殘障人士「起來」,活出了「健康的生命」。她用古代俠士精神,碰撞社會體制,讓政府制定照顧殘障人士的社會福利法案。她用一己生命「醫治」了眾多生命,讓那些本來沒有盼望的人,在社會上得到新生。她,就是劉俠,又稱杏林子,有著一生傳奇的故事。 

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這話用在劉俠,再適當不過;然而,劉俠發病時,有醫生也沒用,她國小將要畢業,突然肌肉關節酸痛,甚至麻痺。關心她的爸媽四處求醫,中藥西藥都下猛藥,卻是藥石枉然。直到一個大醫院的醫生診斷出她是罕見的類風濕關節炎,把她當做研究案例,不收醫療費。「劉上校(劉俠的父親),你女兒得了這種病,簡直好像中了第一特獎!」醫生扎心的玩笑話,真讓劉家難以承受,那是一九五四年七月七日,劉俠認識到自己猶如遇到「七七事變」,對病魔的長期抗戰開始。慶幸的是,劉俠成長在一個有愛的家庭,父親可以為了她放棄升將官的機會,母親為了她就像傭人般把劉俠照顧得無微不至。姊姊為了這個家,放下攻博士的學業賺錢供弟妹讀大學,而弟弟妹妹們總是會為這生病的姐姐處處著想。因著這可愛的家,劉俠能夠「起來」,成為別人的幫助者。 

有兩個關鍵事情,轉變了劉俠的生命故事。首先是,劉俠初發病時,家中父母都無宗教信仰,母親學生時代讀過教會學校,但沒在信。雖然醫療上有了方向,但劉俠天天與疼痛交戰,劉媽媽與她一起受苦,為心肝寶貝日日愁煩。有一天母親在井邊低頭打水,聽到一句非常清楚的聲音對她說:「你以為什麼不去找主耶穌呢?」她抬頭四望,不見一人,就自言自語說:「去那兒找啊?」。第二天弟弟劉侃從學校放學,說有人在學校講耶穌,劉媽媽驚訝之餘,立刻去學校找到牧師,請到家中。牧師帶來聖經和神的話語,劉俠因此信了耶穌,又受了洗,從此經歷了神的大能。 

另外一件事,劉俠小學沒畢業,就因病痛在家中,未受進一步教育。但她喜歡閱讀,什麼書都看。十萬字的書,在兩、三天內可看完,為此媽媽到處借書。在家附近的監獄圖書館,居然成為她專屬用,館員還特別來教她如何閱讀,同時教她寫作。足不出戶,劉俠因著閱讀寫作,遨遊天下。歷經無數退稿,磨練寫作技巧,各大報及電視台都可見到她的文章及劇本。有一次她得知婦聯會要成立「南機場社區發展實驗中心」,就寫了一份數萬字的建言書《我國傷殘兒童復健之我見〉給負責人孫德芳女士,獲得讚賞,聘為該機構義工,由此開始劉俠的「伊甸基金會」事工創建影子。

由於劉俠著作出書,得過數次文藝獎,以一國小文憑都沒有的學歷,躋身文學作家之列,與當代文人交好。此傳奇性,讓一些朋友發起推薦她去參選「十大傑出女青年」。劉俠本身並不想如此,家中弟妹們還調侃說她不如去競選「十大傑出女病人」比較合適。劉俠不但選上了傑出女青年,還獲得經國先生的接見。經國先生親手推她的輪椅,還夾點心給她。累積了不少能量,劉俠開始想到許多身體殘障的同胞,沒有獲得重視與照顧,又自卑的在社會邊緣,人生是黑暗的。劉俠與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從禱告會開始,一步步成立了以職業訓練為宗旨的「伊甸基金會」,讓盲者瞽者,肢體殘障者,到基金會接職業訓練,目標是讓身心障礙者能有一技之長,活得與正常人一般。 

忍受長期關節變形及疼痛,劉俠與伊甸的同工們一起服務各地有需要的殘障人士,她的工作量往往超過身體所能負荷。但她有著更寬廣的心志,為著殘障福利法的修法,參與了街頭抗爭運動,更要競選中央立法議員以直接爭取。一個嚴重類關節風濕病症的小女子何以有如此大的力量,推動立法照顧社會廣大殘障者?這是因為劉俠對生命的尊嚴與可貴有深刻認識與體驗,又因有基督信仰的愛與憐恤,她付出自己,奉獻給其他「有病的人」,讓他們走上健康的道路。

 

 

(本文刊登於《每日活水》月刊2020年7月,校園書房出版社。2023年4月修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