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0|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天下的媽媽不一樣

因緣際會之下,我進入一家老人養護機構當志工,去陪伴一個家人鮮少來探望的老太太,她最常對我說的話就是:「為什麼我兒子讓我住這裡?」看著她失落的臉龐,我總會想起當年在澳洲的寄宿家庭裡看見的另一張臉。

我寄宿家庭的接待人(host)是一對已經退休的夫婦,三個小孩都不住在家裡,所以家中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接待我們這些外國學生。不過他們的兒女都住在離家其實只有一個地鐵站遠的地方,我曾經問home媽:「你的孩子還沒結婚,而且工作地點也離家不遠,為什麼不住在家裡就好呢?」她看著我的臉,非常疑惑地思索我怎麼會問這個問題?跟她幾次討論與觀察後,我也漸漸拼湊出這個異於華人想法的養老觀念了。

在寄宿家庭的夫婦想法中,對於孩子的養育責任只到十八歲止,在孩子十八歲前,他們會運用各種方法提供孩子所需,尤其在經濟上,所以當時的他們減少出國、努力賺錢,直到孩子十八歲搬出家門。孩子成年後,他們就要求孩子獨立,不再提供金援、住宿,父母也開始回歸兩人的自在生活,親子關係一點一滴轉化成朋友關係,因為他們也不會要求孩子要承擔自己的老年,他們只會邀請孩子回家聚餐、出遊。因為孩子是愛的產物,非父母的擁有物,也不是用來防老的工具,在孩子長大後交流的只有愛,沒有金錢與責任。

我很贊同他們的想法,但不免擔心那他們老後該何去何從呢?於是在一個home媽舉辦的老朋友派對上,我將這問題拋給坐在沙發上喝著紅酒的老太太,她聽完我的問題,彷彿這不是問題地笑著說:「如果我老到需要有人『服侍』了,我就會把我的房子賣掉,將這些錢繳到養老機構去,讓專業人士照顧我的往後日子,多好的安排啊!」對於去養老院,她沒有任何芥蒂,甚至覺得自己做了非常恰當的規劃。

我退回到壁爐邊烤著火並思考著,過去我腦袋中舊有的與澳洲老人傳遞給我的親子關係,印象中的父母會照顧孩子到結婚,甚至還要幫忙照料孫子,直到油盡燈枯轉而讓孩子照護自己,頤養天年;澳洲父母卻不如此「犧牲奉獻」,他們仍有大部分時間去享受人生,房產也不留給孩子,而是投入自己的養老金中。故一樣的進入養老機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情緒,給出一切的父母,總希冀孩子也能同樣回饋給自己,但孩子卻將自己送入養老院,這該是何等失落。

我陪伴的那位老太太哀傷的臉,和我記憶中那張安排自己進入養老院微笑的臉,不同的文化、環境與選擇,造就了不同的心境。我,現在未婚,當有朝一日需要進入所謂的養老院時,會有什麼表情掛在我的臉上呢?

@自由時報 大世界小葉片 天下的媽媽不一樣 2015/3/1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關於我的生活,有點小趣事、小爛事、小觀察、小心得。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喜悅【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