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船級社(ABS)和Herbert Engineering(HEC)正在投資研究核動力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由約翰·康拉德(gCaptain)撰寫

在商業船舶上使用核動力聽起來像是科幻情節,但這正是美國船級社(ABS)和Herbert Engineering(HEC)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的主題。

ABS和HEC開始進行這項探索,他們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先進的現代反應堆技術可以用於商業船舶推進,會怎麼樣?」這是一種野心勃勃的假設,激發創新並引起改變。

ABS主席克里斯托弗·J·威爾尼奇(Christopher J. Wiernicki)表示:“通過核動力,實現淨零世界將更容易,我們今天正在為未來奠定基礎。” 他強調:“我們今天正在為未來奠定基礎。”

這項研究是理論和模擬的精心交融,並徵詢了最先進的核反應堆開發商的智慧。對於一艘14,000 TEU的貨櫃運輸船,假設使用了兩個鉛冷卻的30MW快速反應堆。這將會帶來什麼變化?令人感興趣的預測。貨物裝載容量和航行速度可能會增加,而整艘船在25年的使用壽命內根本不需要加油。
當對一艘157,000 DWTSuezmax型油輪進行類似的模擬實驗時,結果同樣出人意料。增加四個5MW熱管微型反應堆可能會稍微降低貨物容量,但將提高運營速度。加油次數呢?25年內僅需一次。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艘船的淨碳排放量將達到零。

這是巨大的潛力,但ABS絕不打算在安全方面取巧。威爾尼奇表示:“必須對這些技術進行安全評估至關重要。”

HEC的高級首席海軍造船工程師羅伯特·塔格(Robert Tagg)回應了他的想法,並強調這項研究有助於了解現代反應堆技術的優勢和細節。

ABS目前正引領這一潛在的革命,與美國能源部(DOE)並肩合作,該部門正指派ABS兩項關鍵的研究任務:探索採用先進核動力的障礙,並協助德州大學在商業船舶上進行核動力系統的熱電一體化。
raw-image


不是第一步

這可能聽起來像ABS走向核能未來的第一步,但事實並非如此。在20世紀50年代,ABS曾參與設計第一艘核動力貨船N.S. SAVANNAH,並且自那時以來一直參與無數美國海軍的核能項目。近年來,威爾尼奇逐漸加大ABS對新核技術和合作伙伴的承諾。在2020年,ABS完成了丹麥Seaborg Technologies公司開發的緊湊型融熔鹽反應堆(CMSR)的新技術資格評估。這個概念在ABS新技術資格(NTQ)流程的可行性階段獲得了認可。

緊湊型融熔鹽反應堆(CMSR)是一種具有變革性的技術,能夠使用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產生大量低碳能源。其獨特之處在於使用新型液態鹽作為中子調節劑,作為催化劑增強裂變鏈反應效率,從而降低能源發電成本和尺寸。重要的是,這種調節劑可以承受中子照射,這是之前阻礙商業化的一個障礙。這種液態鹽可以再處理,分離出用於燃料再利用的鈾和鈽,產生只需要300年存儲的廢物,而不是需要30萬年的長期核廢物。

Seaborg的CMSR設計目標在安裝在動力浮箱上,為生產氨和氫等低碳船用燃料提供電力。 ABS 設想的第一艘動力駁船預計將於 2030 年代初投入使用,將安裝兩個反應堆,在反應堆的 24 年使用壽命內提供 2x100MWe 的電力


結論

HEC研究和CMSR開發工作不是壓軸而是序曲; 它展示了未來的願景,即海運業通過提供直接推進的船載反應堆和可為氫燃料生產提供能量的近岸反應堆來減少碳足跡。 然而,如果沒有航運業各方的資金和支持,這一烏托邦願景就不可能實現。

這是想像力與科學相遇的轉折點,大膽的問題“如果?”開始演變成“為什麼不?”,最後變成“如何?”。 我們希望 ABS 不僅繼續這項研究,而且加倍加大對安全核未來的投資。

原始新聞連結

avatar-img
15會員
8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倍鋭領域 的其他內容
日本成立零排放船舶充電器推廣委員會,以促進標準化岸上供電站的廣泛使用。
Alma正在開發模組化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系統,他們的氨燃料電池(DAFC)能夠達到61-67%的電能效率。
馬士基計劃將現有的貨櫃船改裝成雙燃料甲醇動力船舶,這是該航運巨頭在採用甲醇作為海洋燃料方面的下一個重大步驟。馬士基表示,工程工作正在進行中,並與潛在造船廠商進行討論,預計於2024年中進行改裝。
日本電力轉移船舶開發商PowerX在2026年公布了首艘"電池油輪(電力運輸船)"的詳細設計,計劃在國內和國際進行試驗。
三菱造船株式会社(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是日本重工業三菱重工集團(MHI)的一部分,將就瑞士船舶引擎製造商Winterthur Gas&Diesel AG(WinGD)正在開發的大型低速二行程船舶引擎的氨燃料供應系統進行技術研究。
隨著國際海事組織(IMO)第80次MEPC會議即將在幾週後召開,以及歐盟即將實施新的燃料法規,航運業的燃料挑戰變得比以往更加迫切。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分析預測了一個「崎嶇的前途」。
日本成立零排放船舶充電器推廣委員會,以促進標準化岸上供電站的廣泛使用。
Alma正在開發模組化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系統,他們的氨燃料電池(DAFC)能夠達到61-67%的電能效率。
馬士基計劃將現有的貨櫃船改裝成雙燃料甲醇動力船舶,這是該航運巨頭在採用甲醇作為海洋燃料方面的下一個重大步驟。馬士基表示,工程工作正在進行中,並與潛在造船廠商進行討論,預計於2024年中進行改裝。
日本電力轉移船舶開發商PowerX在2026年公布了首艘"電池油輪(電力運輸船)"的詳細設計,計劃在國內和國際進行試驗。
三菱造船株式会社(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是日本重工業三菱重工集團(MHI)的一部分,將就瑞士船舶引擎製造商Winterthur Gas&Diesel AG(WinGD)正在開發的大型低速二行程船舶引擎的氨燃料供應系統進行技術研究。
隨著國際海事組織(IMO)第80次MEPC會議即將在幾週後召開,以及歐盟即將實施新的燃料法規,航運業的燃料挑戰變得比以往更加迫切。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分析預測了一個「崎嶇的前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如果沒有安全的問題,沒有核廢料必須處理的問題,而且世界的潮流和台灣的共識都能夠接受,我覺得應該是開放討論的」。 不對吧~假使有這麼理想的能源方式,屆時台灣就生活在烏托邦了,應該100%採用核電,怎會只是「開放討論」而已? 台湾行政院長、将来の
Thumbnail
太陽的能源就是這麼來的,但能用來烤麵包嗎? 核融合是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解決方案。 它是潔淨能源,可以用普通元素充當燃料,沒有任何災難性熔毀的風險。那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不能效法太陽,而只能在實驗室做核融合實驗?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反核理由幾十年未變,但科技飛快的演變似乎帶來了長夜將盡前的一點曙光。 
我國98%的能源仰賴進口 發展自主能源勢在必行 也正因為台灣四面環海 面對覆蓋地表面積達2/3以上的海洋 所蘊含著各種巨大能量 如何被轉換為發電力 也是亟需努力的方向 目前的研究發展 可透過下列四種方式轉為電力 一、「潮汐」 是指隨著地球自轉及月球引力使海面產生高低變化的現象
Thumbnail
用電一直被視為是破壞環境的主因,而目前的核能發電又讓人有很多的疑慮。 核電廠是使用核分裂產生能量,即是透過將重核(如鈾、鈽等)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較輕的核,在過程中同時釋放大量能量來達到發電的目的。 核融合就正好相反,它會將輕元素(通常是氫同位素)的原子核合併成更重的核,藉此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發電
Thumbnail
根據預估ASC 2024年EPS預估為2.95元,PE Ratio 為6.9, 該公司殘餘價值高達每股 17 美元, 股價仍具有吸引力。儘管油輪存在週期性,由於地緣政治的衝突加上Q2起景氣逐漸復甦,目前是買入 ASC 的最好時機。
Thumbnail
ESG今周刊|核能電廠 沒有核災威脅!比爾蓋茲、童子賢都為核融合前景按讚,為何美國小型核電廠SMR仍胎死腹中? 各國積極衝刺零碳發電政策,小型核能電廠(SMR)因為沒有核災威脅,可以快速設廠而被寄予厚望,但是核廢料、成本太高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以今周刊品牌的影響力,文中提到…
Thumbnail
150人的大型講座、也是學程必修, 每週邀請業界專家或國外學者負笈授課, 主題橫跨工業節能、氫能、儲能、核能、風能、生質能。 惶惶十二週,每週都須提出五頁的分組報告。 目的是要研究一個產業瓶頸,提出解決方案, 例如船舶式核反應爐如何上岸併網提供穩定能源、 熔鹽儲能技術要如何平衡電網頻率、
核能電池的技術,在半世紀前就已經運用了,且運用在太空。輻射污染方面似乎不用過於擔心。不過,原子爐體積變小、數量變多,核擴散的效率就會減弱。於是,為避免恐怖份子為非作歹,主要國家將核能技術控制得很嚴密。為此,必須適度誇大核能恐怖,即便不一定是真相。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如果沒有安全的問題,沒有核廢料必須處理的問題,而且世界的潮流和台灣的共識都能夠接受,我覺得應該是開放討論的」。 不對吧~假使有這麼理想的能源方式,屆時台灣就生活在烏托邦了,應該100%採用核電,怎會只是「開放討論」而已? 台湾行政院長、将来の
Thumbnail
太陽的能源就是這麼來的,但能用來烤麵包嗎? 核融合是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解決方案。 它是潔淨能源,可以用普通元素充當燃料,沒有任何災難性熔毀的風險。那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不能效法太陽,而只能在實驗室做核融合實驗?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反核理由幾十年未變,但科技飛快的演變似乎帶來了長夜將盡前的一點曙光。 
我國98%的能源仰賴進口 發展自主能源勢在必行 也正因為台灣四面環海 面對覆蓋地表面積達2/3以上的海洋 所蘊含著各種巨大能量 如何被轉換為發電力 也是亟需努力的方向 目前的研究發展 可透過下列四種方式轉為電力 一、「潮汐」 是指隨著地球自轉及月球引力使海面產生高低變化的現象
Thumbnail
用電一直被視為是破壞環境的主因,而目前的核能發電又讓人有很多的疑慮。 核電廠是使用核分裂產生能量,即是透過將重核(如鈾、鈽等)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較輕的核,在過程中同時釋放大量能量來達到發電的目的。 核融合就正好相反,它會將輕元素(通常是氫同位素)的原子核合併成更重的核,藉此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發電
Thumbnail
根據預估ASC 2024年EPS預估為2.95元,PE Ratio 為6.9, 該公司殘餘價值高達每股 17 美元, 股價仍具有吸引力。儘管油輪存在週期性,由於地緣政治的衝突加上Q2起景氣逐漸復甦,目前是買入 ASC 的最好時機。
Thumbnail
ESG今周刊|核能電廠 沒有核災威脅!比爾蓋茲、童子賢都為核融合前景按讚,為何美國小型核電廠SMR仍胎死腹中? 各國積極衝刺零碳發電政策,小型核能電廠(SMR)因為沒有核災威脅,可以快速設廠而被寄予厚望,但是核廢料、成本太高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以今周刊品牌的影響力,文中提到…
Thumbnail
150人的大型講座、也是學程必修, 每週邀請業界專家或國外學者負笈授課, 主題橫跨工業節能、氫能、儲能、核能、風能、生質能。 惶惶十二週,每週都須提出五頁的分組報告。 目的是要研究一個產業瓶頸,提出解決方案, 例如船舶式核反應爐如何上岸併網提供穩定能源、 熔鹽儲能技術要如何平衡電網頻率、
核能電池的技術,在半世紀前就已經運用了,且運用在太空。輻射污染方面似乎不用過於擔心。不過,原子爐體積變小、數量變多,核擴散的效率就會減弱。於是,為避免恐怖份子為非作歹,主要國家將核能技術控制得很嚴密。為此,必須適度誇大核能恐怖,即便不一定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