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おかえり」と言える、その日まで~山岳遭難捜索の現場か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澤木耕太郎《凍:挑戰人生極限的生命紀錄》

新聞中不時會出現某某人進入某座山登山後行蹤不明的報導,沒有在登山的我,對山的瞭解,最多就是來自澤木耕太郎《凍:挑戰人生極限的生命紀錄》,當初看這本書的時候,對登山家無畏氣候的惡劣、攻頂的執著,感到佩服與不可思議。澤木描寫的《凍》,是描繪著登山家的心路歷程,讓人看到登山家一次次的挑戰與抱負。

raw-image


 中村富士美《「おかえり」と言える、その日まで~山岳遭難捜索の現場から》

而《「おかえり」と言える、その日まで~山岳遭難捜索の現場から~》卻是從救難者的角度出發。

raw-image


一本圍繞著找尋罹難者遺體為主題的書

救難,無非希望找到生還者,不過,本書卻是一本圍繞著找尋罹難者遺體為主題的書。因為作者所屬的協會屬民間組織,而民間救難隊出發的契機,往往是等公家機關、警察在一定時日內仍然無法搜尋到失蹤的登山者予以結案後,家屬為找尋親人的下落,轉而請求民間救難隊予以協助。在黃金時間已過,行蹤不明的登山者幾乎確定活下去的機會渺茫,但對家屬來說,仍然會想要瞭解罹難者最後一刻到底在哪?想些什麼?所以民間救難隊便會在此時提供相關協助。

 作者背景

本書作者中村富士美,原職為護理師,生性熱忱喜歡幫助別人,因好奇登山者寧可冒險犯難就是為了登山,請嚮導協助帶領爬山。在第一次登山時,意外找到罹難的登山客。從此以後,她就決定加入救難隊,在醫療之外,投入救難領域,幫助更多人。

 本書內容

民間救難隊的困難,就在於每一個案例都是在公家機關、警察等努力搜尋後,仍然找不到失蹤者,所以需要的是更細緻的搜尋,所謂更細緻的搜尋,除了不放過每一個角落外,重點是還要透過家屬、朋友的口中,建構出失蹤者的個性,才能推敲出失蹤者登山時的心態,是否有變更路線、遇到困難可能的反應,從中找尋出失蹤者可能的落點何在。可以說是充滿體力、心裡等技術性考驗。

作者從一個救難者的觀點切入,講述每次救難的難題、每位登山者遇到困難的慣性、家屬的不安,並詳述救難隊的結構與分工。讓我們可以嘗試從另一個角度看登山,並瞭解登山的美好與潛藏的危險,很推薦的一本書。

avatar-img
6會員
29內容數
拍鳥的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ynn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想說不要一直聽日文小說,偶爾改聽個英文小說。 《Don't Let Her Stay》是本心理驚悚小說,情節反轉再反轉,但我覺得最驚艷的是朗讀者,朗讀者Penelope Rawlins 是英國人,原本我還擔心會英腔太重而聽不懂,幸好沒有,她一人分飾好幾角,每個角色口氣都不同,讓人感覺不是在聽書
用Audible邊看邊聽,終於完結了朝井リョウ的《正欲》, 「正欲は一方で他者を排除し、破壊する。だけど同時に、他者を肯定し、深くつながることを可能にしてくれるものでもある。だから、正欲を否定し、抑圧するだけでは問題は解決しない。」(欲望,一如既往地具排斥並摧毀他人的力量。然而,欲望同時又肯定著他
這個月的kindle unlimited出現幾本森見登美彥的作品,audible關於森見登美彥的書有四本,一開始先挑選了《夜は短し歩けよ乙女》來聽,故事內容頗吸引人,但單字卻有點難,邊聽不時還得用kindle內建字典查,聽書的速度窒礙難行,想一想,決定棄守。改用詳查,查完再來聽。我想,聽書順暢可能比
讀《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本書將澤倫斯基自俄羅斯開戰以來歷年演講稿集結成書。看完感動滿滿! 澤倫斯基說:「我一生都在竭盡權利讓烏克蘭人發笑。那是我的使命。現在我將竭盡所能,讓烏克蘭人至少不再哭泣。」 事實上,澤倫斯基也證明了,他的確很努力地讓烏克蘭人不要哭泣。
想說不要一直聽日文小說,偶爾改聽個英文小說。 《Don't Let Her Stay》是本心理驚悚小說,情節反轉再反轉,但我覺得最驚艷的是朗讀者,朗讀者Penelope Rawlins 是英國人,原本我還擔心會英腔太重而聽不懂,幸好沒有,她一人分飾好幾角,每個角色口氣都不同,讓人感覺不是在聽書
用Audible邊看邊聽,終於完結了朝井リョウ的《正欲》, 「正欲は一方で他者を排除し、破壊する。だけど同時に、他者を肯定し、深くつながることを可能にしてくれるものでもある。だから、正欲を否定し、抑圧するだけでは問題は解決しない。」(欲望,一如既往地具排斥並摧毀他人的力量。然而,欲望同時又肯定著他
這個月的kindle unlimited出現幾本森見登美彥的作品,audible關於森見登美彥的書有四本,一開始先挑選了《夜は短し歩けよ乙女》來聽,故事內容頗吸引人,但單字卻有點難,邊聽不時還得用kindle內建字典查,聽書的速度窒礙難行,想一想,決定棄守。改用詳查,查完再來聽。我想,聽書順暢可能比
讀《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本書將澤倫斯基自俄羅斯開戰以來歷年演講稿集結成書。看完感動滿滿! 澤倫斯基說:「我一生都在竭盡權利讓烏克蘭人發笑。那是我的使命。現在我將竭盡所能,讓烏克蘭人至少不再哭泣。」 事實上,澤倫斯基也證明了,他的確很努力地讓烏克蘭人不要哭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您寫過登山計畫嗎?留守人欄位都是怎麼填寫的?是家人?親朋好友?還是登山伙伴?留守人知道他應該扮演的角色嗎?最近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山難事件,一隊3人的登山隊伍,於7月20日凱米颱風正式形成前,由台東向陽登山口入山縱走南二段,中途因誤判天氣,導致全隊罹難,原因為何,請待本文細細分曉。
Thumbnail
第三天行程遇到了本次行程最艱難的挑戰,但在隊友們同舟共濟的努力下,終究克服了重重難關。此外,文章也分享了大雪山稜線等山上的景觀和名稱的由來。在這二天的山行中,山行者經歷了許多充實的挑戰,也越挫越勇。第四天則是相對輕鬆的行程,也展望了接下來的行程。感受到山行的辛苦付出後,將會得到更多的美好。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09/25/2016 山上的忘了   這幾年,登山的人常上新聞。 原本己經夠多的負面山難新聞外,還衍生出數起匪夷所思的桃色新聞。   這點真讓我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如此單純的山上。 我一直認為,登山真是一件神聖的事,過程中是可以讓自己最接近虛空的時刻。 而登山需要的知識及技術,也非其他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2024年台灣的第一個山難,是元旦當天發生在中央尖山鞍部的遺憾。一位受傷山友在3400公尺處待援一夜後,雖然相關新聞都寫下午吊掛成功,但落地後人在運送途中走了,死因是失溫。 他是一位名叫查理的越野跑者,這是關於救難者與他,在體感0度的3400公尺高山,無援露宿的求生故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您寫過登山計畫嗎?留守人欄位都是怎麼填寫的?是家人?親朋好友?還是登山伙伴?留守人知道他應該扮演的角色嗎?最近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山難事件,一隊3人的登山隊伍,於7月20日凱米颱風正式形成前,由台東向陽登山口入山縱走南二段,中途因誤判天氣,導致全隊罹難,原因為何,請待本文細細分曉。
Thumbnail
第三天行程遇到了本次行程最艱難的挑戰,但在隊友們同舟共濟的努力下,終究克服了重重難關。此外,文章也分享了大雪山稜線等山上的景觀和名稱的由來。在這二天的山行中,山行者經歷了許多充實的挑戰,也越挫越勇。第四天則是相對輕鬆的行程,也展望了接下來的行程。感受到山行的辛苦付出後,將會得到更多的美好。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09/25/2016 山上的忘了   這幾年,登山的人常上新聞。 原本己經夠多的負面山難新聞外,還衍生出數起匪夷所思的桃色新聞。   這點真讓我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如此單純的山上。 我一直認為,登山真是一件神聖的事,過程中是可以讓自己最接近虛空的時刻。 而登山需要的知識及技術,也非其他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2024年台灣的第一個山難,是元旦當天發生在中央尖山鞍部的遺憾。一位受傷山友在3400公尺處待援一夜後,雖然相關新聞都寫下午吊掛成功,但落地後人在運送途中走了,死因是失溫。 他是一位名叫查理的越野跑者,這是關於救難者與他,在體感0度的3400公尺高山,無援露宿的求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