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發現薇趨勢/全球化與反全球化

前陣子,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發表了演說,主題是重新定義全球化。

他提到,過去全球化的定義是「不顧國界、追求商業利潤,承擔商業風險」,但目前的全球氛圍與20年前大相逕庭,全球化的新定義是「在不傷害國家安全與科技經濟領先條件下,允許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品進口」。

針對這個新定義,張忠謀先生提出了一個疑問:「這還算是全球化嗎?」這番話很值得所有人思考,因為這可能影響未來的商業布局與研發策略。

張忠謀先生表示,全球化分成三個階段,我們正處在第三階段。這階段始於西元2000年,主要由非西方國家與非白種人推動,除了柏林圍牆倒塌與地緣政治相關,其餘都是「技術」議題。

這20餘年中,「世界工廠」的概念讓全球在經濟與產業發展上有很大的突破。

研發高端科技產品,在設備相對精良、高階人才密集的國家,而產品製成則分散在人力資源較充足或原物料的所在地區。全球化浪潮下,除了產業互相交流,文化面也讓不同國家與地區長得愈來愈像。

台灣的街道上,我們能見到西班牙品牌Zara、美國的星巴克(Starbucks)、日本的無印良品(MUJI)、墨西哥的科羅娜(Corona)。世界是平的,逐漸削弱了地方的獨有特色。

但這幾年在美中貿易戰的餘波下,愈來愈多國家希望可以掌握自己的主權,更希望透過跨國設廠,分散高科技產品製程的風險。

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就先後受邀在日本、美國設廠,也正在商討德國設廠的策略。

跨國合作撇開產業機密可能外移的風險,其實更核心的還是人與企業間的磨合。

台積電匯集了台灣電子與IT科系最優秀的畢業生,在台灣的平均年薪約317萬元。美國的OpenAI公司的年薪中位數約92.5萬美元,而台積電美國廠工程師平均年薪才7.47萬美元。年薪差距12倍,台積電美國廠在徵才上明顯面臨窘境。

台灣相對高的年薪吸引了頂尖人才入職,但在美國可能只能收到次級工程師,當然也可能出現滿腔熱血不計薪酬的員工。整體而言,企業文化與研發創新,還是或多或少受到地域的影響。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各有優缺,但為何會在這個時刻,我們開始在兩個選項間搖擺游移?答案還是回歸到人民的貧富不均日益加劇。

富者得到更多的資源與人脈,日富一日;而貧者照表操課,難有新的突破。

屏除政治與經濟的影響,愈來愈多人認為「換一個模式」可能帶來不同的結果,便衍生以「掌握自己國家的文化與產業發展核心」的方針,吹起了反全球化的風潮。

舉例來說,歐盟2020年提出數位服務法與市場法,兩者都希望規範社群媒體與線上市集等,讓國外企業進入國土疆域時有法可管,不至於侵門踏戶。

強權美國關注崛起的強權中國,並有意展開壓制;瑞典擔心資料外洩,要求四家企業停止使用Google Analytic;各個國家建立自己的供應鏈,「去中化」、「去台化」的工廠南移,比比皆是。

台灣「地方創生」的風氣愈來愈盛,近幾年有很多產品印上MIT(Made in Taiwan),許多地方的文化慶典活動,也都推出了商品。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就像鐘擺,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能適當了解並客觀看待天秤上的兩個選擇,也許在這一波衝擊與下一波震盪來臨前,可以評估自身產業的定位與策略,將風險降到最低。

(作者是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王薇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