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1991:歷史縫隙的失語呢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初看跟重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是在黑盒子這個媒介是一件再幸運不過的事情,在將楊德昌的電影全看完後,回頭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樣的代表作不免會帶著欲挖掘更多的心態觀影,且在楊德昌的影像中,時間彷彿被壓縮,整個時代洪流都在四小時的篇幅中凝結。

在楊德昌勾勒的那些台北都市樣貌之外,《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似是楊德昌唯一一部並未探索都市人價值觀辯證的片子,但實際上這樣身處其問世30年前的作品依舊是能夠道出以「台北」作為主體的故事。

當片中Honey說出他在台南無聊到一天可以看完好幾本武俠小說的同時,台北的繁忙和發展彷彿壓縮了時間的存在,到台南避風頭的Honey將台北視作威脅的所在地,那些體制內的規範彷彿只存在於台北、人人擠破頭要進去的建中成了故事核心的所在。

raw-image

楊德昌藉這樁事件延伸探索了這樣的時代傷痕發生於這樣的地方—當台北成了一個指標之時,這樣一個更具其重要性的都市成了楊德昌影像當中悲劇的主場,比起其他作品直白地批判台北的現代化,《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引申出的其實更多的是都市的冷血。當小四捅下了那一刀,氣氛並未風雲變色,這世界彷彿沒有任何改變的繼續運轉。在事件過後的三十年,楊德昌藉這樣的作品要世人想起這樣的故事,那當年的少年呢?又何去何從了?他的故事被影像記住了,他的身影卻消失在這塊土地上。

我們總能夠在楊德昌的電影中看見死亡、看見很多「為什麼」,無論是《一一》或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死亡可以是電影的插曲也可以是電影的核心,無論是誰害死了他筆下的人物,楊德昌都彷彿是茅武的化身—手持利刃剖開這個社會的虛假:《海灘的一天》感情的虛假、《獨立時代》人性的虛假、《恐怖份子》美夢的虛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則幾乎包辦了所有社會的虛假,死亡的背後也總是一次次的漣漪效應導致的後果,在楊德昌冷血的批判之下,死亡不過都是一種必然。

raw-image

在小四手上的探照燈所照亮之處不過都是一處處的血跡斑斑,在那些我們看似充滿希望的黑暗之光,其實都是時代之下悲劇的環環相扣。除南北之外,《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藉白色恐怖再次將地域性以本省和外省劃開,雖然片頭字卡看似將他們最大的威脅設定為政府當局,但在人人自危的時代底下仍是充斥著階級鬥爭,美國文化入侵對比日本殖民留下來的遺毒也可謂諷刺。

「A Brighter Summer Day」,這樣的英文片名又何嘗不諷刺,一個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故事被Elvis Presley的歌詞所命名,在看似光明的青春也其實早已被無法脫逃的暴力輪迴所捆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從來都不是一個少女之死,而是「時代殺人」這樣的名詞所代指的其中一樁悲劇。

此專題收錄本在2021年的觀影和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著大量長鏡頭拼貼而成的男孩日常,卻用以像是《重慶森林》那樣闖入他人生活的情節加以輔佐並襯托出對親情的疏遠,陳子謙導演的《4:30》用了極簡的室內空間和演員調度,刻劃出比起陳哲藝在多年後的《爸媽不在家》中更為迷茫叛逆的小孩形象,和韓國籍鄰居的言語隔閡、與家人的時間距離都一再加深這點。
沿襲了《你的鳥兒會唱歌》中捕捉生活靈光的作者筆法,將攝影機對準疫情時代的三宅唱不把疫情作為敘事主軸,而是以背景對主角惠子做出「溝通」上的點綴/隔閡。三宅唱透過16mm的底片質感成功做出了難能可貴的復古味,接著在拳擊中找到獨有的節奏與韻律,打造出一套透過動作來牽起觀者進入影像世界的程序。
若說史丹利庫柏力克在《奇愛博士》中如何藉由「奇愛博士」這個角色諷刺核戰爭的影響,那麼克里斯多夫諾蘭就如何在《奧本海默》中進可能地讓它諷刺的現實在大銀幕上實現——但《奧本海默》不單單只是傳記片,它更如許多評論形容的是一部恐怖片。諾蘭的著魔於實拍的意志力在《奧本海默》中發揮了其最大的效益。
綜觀整個伊朗影壇,透過影像在批判真實世界的創作者們無非都藉由「虛構」在反映「現實」。近年來,無論是阿斯哈法哈蒂的《我不是英雄》或是阿里阿巴西的《聖蛛》都透過直白犀利的敘事手法對當今政府進行批判,在國際影壇上發揚光大。然而,賈法潘納希的《這裡沒有熊》卻反其道而行地透過沉著冷靜的眼光做出最銳利的辯證。
是枝裕和的後《小偷家族》時代看得出他試圖先打破自身風格在地域上的局限性拍出了《真實》和《嬰兒轉運站》,力求突破但在我看來兩次皆失敗的是枝裕和回歸日本製作的《怪物》在由坂元裕二操刀劇本之下的同時也是一次轉型,但是枝裕和依然脫離不了的是類型魔掌(甚至淪於議題拼裝車)。
在《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一書中,作者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曾引用《紐約時報》影評人的一句「盡皆過火、盡是癲狂」形容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作品。然而,從韋家輝的《一個字頭的誕生》所開啟的「銀河映像」則替港產片開闢了另一個高峰。
有著大量長鏡頭拼貼而成的男孩日常,卻用以像是《重慶森林》那樣闖入他人生活的情節加以輔佐並襯托出對親情的疏遠,陳子謙導演的《4:30》用了極簡的室內空間和演員調度,刻劃出比起陳哲藝在多年後的《爸媽不在家》中更為迷茫叛逆的小孩形象,和韓國籍鄰居的言語隔閡、與家人的時間距離都一再加深這點。
沿襲了《你的鳥兒會唱歌》中捕捉生活靈光的作者筆法,將攝影機對準疫情時代的三宅唱不把疫情作為敘事主軸,而是以背景對主角惠子做出「溝通」上的點綴/隔閡。三宅唱透過16mm的底片質感成功做出了難能可貴的復古味,接著在拳擊中找到獨有的節奏與韻律,打造出一套透過動作來牽起觀者進入影像世界的程序。
若說史丹利庫柏力克在《奇愛博士》中如何藉由「奇愛博士」這個角色諷刺核戰爭的影響,那麼克里斯多夫諾蘭就如何在《奧本海默》中進可能地讓它諷刺的現實在大銀幕上實現——但《奧本海默》不單單只是傳記片,它更如許多評論形容的是一部恐怖片。諾蘭的著魔於實拍的意志力在《奧本海默》中發揮了其最大的效益。
綜觀整個伊朗影壇,透過影像在批判真實世界的創作者們無非都藉由「虛構」在反映「現實」。近年來,無論是阿斯哈法哈蒂的《我不是英雄》或是阿里阿巴西的《聖蛛》都透過直白犀利的敘事手法對當今政府進行批判,在國際影壇上發揚光大。然而,賈法潘納希的《這裡沒有熊》卻反其道而行地透過沉著冷靜的眼光做出最銳利的辯證。
是枝裕和的後《小偷家族》時代看得出他試圖先打破自身風格在地域上的局限性拍出了《真實》和《嬰兒轉運站》,力求突破但在我看來兩次皆失敗的是枝裕和回歸日本製作的《怪物》在由坂元裕二操刀劇本之下的同時也是一次轉型,但是枝裕和依然脫離不了的是類型魔掌(甚至淪於議題拼裝車)。
在《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一書中,作者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曾引用《紐約時報》影評人的一句「盡皆過火、盡是癲狂」形容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作品。然而,從韋家輝的《一個字頭的誕生》所開啟的「銀河映像」則替港產片開闢了另一個高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成為怪物以前》是一部充滿緊湊情節及細緻氣味描寫的臺灣犯罪小說。楊寧的天賦與失去弟弟的復仇行動,讓本書成為了作者對犯罪電影經典的重新演繹。程春金也是本書最有魅力的角色,對他的描寫可說是氣味四溢。全文敘事結構上很像戲劇的拍攝方式,猶如預告其影像化的可能性。
Thumbnail
《艋舺謀殺事件》故事敘述日本明治年間,台灣特務巡查池中光,與報社記者花野艷雄在萬華散步發牢騷時,無意間在龍山寺的水池裡發現屍體。而著手展開調查,而沒想到幕後牽動一連傳日本、中國與台灣人之間的爭議和事件。這是一部1898年,連在在台灣報刊上的犯罪小說,也是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犯罪作品,但作者卻身份不明。
Thumbnail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人權影片系列-頭城事件》是一部深入探討台灣二二八事件中,頭城地區發生的集體屠殺案件的紀錄片。該影片透過受難者家屬的口述、歷史學家的研究和地方居民的回憶,重現了1947年3月19日夜晚,在宜蘭頭城慶元宮前發生的慘劇。影片以其真實、深刻的敘事方式,引發觀眾對轉型正義的思考,並喚起大眾對政治受難者家屬處
Thumbnail
終於都解決掉繁重的學業,來到稍為輕鬆一點的五月。五月的第一套戲,是這套香港久違的精彩動作打鬥片——九龍城寨之圍城。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人間有情却無情,野草無情似有情。許仙背負的情債,青蛇就由她和好友龜殼花聯手索還。有人慘死的房子沒人敢住,這是常識。於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間房子閒置著。
Thumbnail
一個或許曾經聽過但不知是誰的名字, 可能令人疑惑紀念他的代表性, 但一切源自他人生經歷對應的台灣處境。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後,讓我更加體會到了白色恐怖那時期的痛苦。 主角小四在小學的成績向來很好,但卻只考上了建中的夜間部,小四也從此跟著夜間部的混混過日子,直到他遇到了一個女孩小明,他們一起翹課,一起玩耍,締下了美好的友誼,但後來因小四的兄弟和小明偷偷交往被小四發現,於是小四就決定把自己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成為怪物以前》是一部充滿緊湊情節及細緻氣味描寫的臺灣犯罪小說。楊寧的天賦與失去弟弟的復仇行動,讓本書成為了作者對犯罪電影經典的重新演繹。程春金也是本書最有魅力的角色,對他的描寫可說是氣味四溢。全文敘事結構上很像戲劇的拍攝方式,猶如預告其影像化的可能性。
Thumbnail
《艋舺謀殺事件》故事敘述日本明治年間,台灣特務巡查池中光,與報社記者花野艷雄在萬華散步發牢騷時,無意間在龍山寺的水池裡發現屍體。而著手展開調查,而沒想到幕後牽動一連傳日本、中國與台灣人之間的爭議和事件。這是一部1898年,連在在台灣報刊上的犯罪小說,也是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犯罪作品,但作者卻身份不明。
Thumbnail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人權影片系列-頭城事件》是一部深入探討台灣二二八事件中,頭城地區發生的集體屠殺案件的紀錄片。該影片透過受難者家屬的口述、歷史學家的研究和地方居民的回憶,重現了1947年3月19日夜晚,在宜蘭頭城慶元宮前發生的慘劇。影片以其真實、深刻的敘事方式,引發觀眾對轉型正義的思考,並喚起大眾對政治受難者家屬處
Thumbnail
終於都解決掉繁重的學業,來到稍為輕鬆一點的五月。五月的第一套戲,是這套香港久違的精彩動作打鬥片——九龍城寨之圍城。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人間有情却無情,野草無情似有情。許仙背負的情債,青蛇就由她和好友龜殼花聯手索還。有人慘死的房子沒人敢住,這是常識。於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間房子閒置著。
Thumbnail
一個或許曾經聽過但不知是誰的名字, 可能令人疑惑紀念他的代表性, 但一切源自他人生經歷對應的台灣處境。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後,讓我更加體會到了白色恐怖那時期的痛苦。 主角小四在小學的成績向來很好,但卻只考上了建中的夜間部,小四也從此跟著夜間部的混混過日子,直到他遇到了一個女孩小明,他們一起翹課,一起玩耍,締下了美好的友誼,但後來因小四的兄弟和小明偷偷交往被小四發現,於是小四就決定把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