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還是控制?威脅與利誘在教養中的角力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威脅與利誘」,這兩種教養方式常常在家庭中被使用,然而,它們是否真的能夠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值得我們深入反思。這種方式可能短期內看似奏效,卻往往隱藏著深遠的負面影響。

raw-image


"威脅從來不是一個正當的手段,而且往往只會帶來短暫的好處。" - 奧巴馬

以威脅為例,嚴厲的懲罰可能會讓孩子暫時遵從,但這種「服從」背後往往是對權威的恐懼,而不是出於理解與自覺。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只是在避免懲罰的威脅下,表現出所謂的「聽話」,而缺乏內在的價值觀培養。當孩子長大,這種威脅就可能變得無效,他們不再害怕懲罰,也就無法建立起真正的自律性格。

raw-image


「如果你不聽話,我就不會再愛你了。」這種威脅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不被接受。

「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就會變得很笨。」這種威脅會讓孩子感到無能和自卑。

「如果你不吃你的蔬菜,你就不能吃甜點。」這種威脅可能會導致孩子對健康食品產生負面情緒,同時也會讓他們感到食物是一種獎勵,而不是一種營養來源。

我們應該採取積極的教養方法,鼓勵孩子做正確的事情,並給他們提供正確的指導和支持。這可以包括與孩子建立積極的溝通

raw-image


"利誘是一個強大的武器,但最終只有真正有價值的事物才能保持長久的成功。" - 約翰·洛克菲勒

相對於威脅,利誘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後果。當孩子習慣於因為外在獎勵而做某事時,他們可能會逐漸忽略內在的動機和興趣,而只專注於利益的追求。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變得喪失創造力,缺乏自主性,只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發展。

假設一位家長利用糖果作為獎勵,讓孩子好好表現,完成家務或完成作業。孩子可能會很高興地接受這個獎勵,但是逐漸地,孩子可能會只關注於獎勵而不是進行的任務本身。這會導致孩子失去對於內在動機和興趣的關注,而只專注於如何拿到更多的糖果。

raw-image


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變得缺乏自主性和創造力。例如,如果孩子沒有收到糖果,他們可能會失去動力去完成任務。此外,孩子可能會忽略了長遠的發展,只關注眼前的短期利益。例如,如果孩子認為完成某個任務不會帶來獎勵,他們可能會拒絕去做這件事情,而這可能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因此,家長和老師應該注意到利誘所帶來的負面後果。他們可以通過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和興趣來激勵孩子去完成任務,例如讚美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而不是只注重獎勵本身。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自主性和創造力,並且長遠來看也會更有益。

"如果你不能通過說服和啟發來贏得一個人的心,那麼你也不可能通過威脅和利誘來贏得他的尊重。" - 亞伯拉罕·林肯

raw-image


值得注意的是,威脅和利誘的教養方式往往無法建立起良好的家庭關係。孩子可能會開始對父母產生抗拒情緒,甚至失去信任感。長期下來,這可能導致溝通障礙,影響家庭和諧。

"威脅和利誘是軟弱的表現,真正的領袖通過榜樣和激勵來帶領他們的人民。" - 奧普拉·溫弗瑞

總而言之,威脅和利誘的教養方式雖然在一時之間可能帶來效果,但卻無法培養出真正有價值觀的孩子,也可能帶來負面的心理和行為後果。建議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更應該著眼於培養他們的內在動機、價值觀和自主性,以長遠發展為目標,從而營造出一個更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


avatar-img
15會員
47內容數
孩子在慢慢的成長,他是第一次當孩子,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與孩子相處的方法不是數學題,有標準公式,這是一段旅程,享受並用心觀察沿途的風光,孩子是我的旅伴,也是這段旅程中最美的風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閱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常陷入一個難解的迷思:是該給予孩子更多自主空間,還是堅持紀律與規範?這似乎是一場無法避免的挑戰。「教育子女,猶如種植花木,需要耐心灌溉,亦須及時修剪。」當我們一味尊重孩子,是否有可能造就不受約束、放任自流的結果?究竟如何在尊重與紀律之間取得平衡,讓孩子成為自律且有創造力的個體?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我們將探討現今教育方法是否仍然位於行為控制範疇中。這篇文章將分為兩個主題進行討論,這些主題是從就讀幼兒園的家長意見中得出的結論:主題式的專業教育以及生活規範
暑假到了,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在擔心一個問題,孩子在家都一直在玩手機(電腦)怎麼辦? 家長都忙於工作,休假想帶孩子出門,一方面被炎熱的天氣扼殺了興致 ,一方面被手機遊戲拖住了步伐,導致週末兩天就在家裡的冷氣及沙發上度過了。
「行為控制」教育方式對孩子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的負面影響。傳統的約束和壓迫可能抑制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力,使他們害怕犯錯和表達,正向的引導和啟發可以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這樣的教育方式能促進良好家長孩子關係,創建積極成長環境,讓孩子在快樂中發展潛能。
孩子的好奇心是一把璀璨的火焰,點燃了他們對世界的無限探索與求知渴望。好奇心不僅是學習的動力,更是啟發創造力和培養好奇心的重要任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常陷入一個難解的迷思:是該給予孩子更多自主空間,還是堅持紀律與規範?這似乎是一場無法避免的挑戰。「教育子女,猶如種植花木,需要耐心灌溉,亦須及時修剪。」當我們一味尊重孩子,是否有可能造就不受約束、放任自流的結果?究竟如何在尊重與紀律之間取得平衡,讓孩子成為自律且有創造力的個體?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我們將探討現今教育方法是否仍然位於行為控制範疇中。這篇文章將分為兩個主題進行討論,這些主題是從就讀幼兒園的家長意見中得出的結論:主題式的專業教育以及生活規範
暑假到了,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在擔心一個問題,孩子在家都一直在玩手機(電腦)怎麼辦? 家長都忙於工作,休假想帶孩子出門,一方面被炎熱的天氣扼殺了興致 ,一方面被手機遊戲拖住了步伐,導致週末兩天就在家裡的冷氣及沙發上度過了。
「行為控制」教育方式對孩子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的負面影響。傳統的約束和壓迫可能抑制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力,使他們害怕犯錯和表達,正向的引導和啟發可以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這樣的教育方式能促進良好家長孩子關係,創建積極成長環境,讓孩子在快樂中發展潛能。
孩子的好奇心是一把璀璨的火焰,點燃了他們對世界的無限探索與求知渴望。好奇心不僅是學習的動力,更是啟發創造力和培養好奇心的重要任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最喜歡看的臉書是neurochild community,從腦神經科學的觀點出發,來理解孩子的各種行為,幾乎每則貼文都覺得很有收穫和按一個愛心不夠啊~~今天跟大家分享,以腦神經科學的觀點,解釋為何『威嚇和體罰』的教養方式,不能將孩子正向的帶領到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 身為完全反對體罰的人...
Thumbnail
外在獎勵雖然有幫助,但過於頻繁則有可能削弱內在動機。因此,在考慮使用外在獎勵的時候,需要問問自己:我們追求的是眼前的表現,還是長遠的熱情和興趣?鼓勵某種行為時,應尋找激發內在動機的方法,而不僅僅依賴外在獎勵。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亞洲教育文化中鼓勵的問題,父母如何用更好的方式鼓勵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及價值感。文章提供了關於「威信型教育輔導」的四大關鍵要素和技巧,以及如何成為被信任的大人和正確鼓勵的運作方式等實用建議。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在孩子教養過程中,非常容易陷入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的陷阱。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常常會陷入的「順口比較語」如何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並提出解決辦法。內容主要著重在對孩子的肯定、引導和激勵,並強調父母應該擁有健康的比較態度。
Thumbnail
如何讓孩子不僅學會知識,更學會學習?一個簡單的策略可能會令你驚喜:實質獎勵。 它能立即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還能長期培養他們的自我激勵能力。但關鍵在於,如何平衡獎勵與學習的價值,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閱讀全文,來看看實質獎勵是如何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加油站,並解鎖他們的無限潛能吧! 孩子的成長
Thumbnail
你是否曾碰過孩子只要遊戲輸了就翻臉,甚至崩潰大叫呢?面對這樣的狀況,有部分的大人會直覺認為只要讓孩子一直輸,輸久了他就會習慣了。 不過你是否想過,這類不斷試探孩子底線,希望藉此達到「培養孩子堅持到底的性格」,或是「增加孩子對於挫折的容忍度」的方式,真的有效果嗎?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最近最喜歡看的臉書是neurochild community,從腦神經科學的觀點出發,來理解孩子的各種行為,幾乎每則貼文都覺得很有收穫和按一個愛心不夠啊~~今天跟大家分享,以腦神經科學的觀點,解釋為何『威嚇和體罰』的教養方式,不能將孩子正向的帶領到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 身為完全反對體罰的人...
Thumbnail
外在獎勵雖然有幫助,但過於頻繁則有可能削弱內在動機。因此,在考慮使用外在獎勵的時候,需要問問自己:我們追求的是眼前的表現,還是長遠的熱情和興趣?鼓勵某種行為時,應尋找激發內在動機的方法,而不僅僅依賴外在獎勵。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亞洲教育文化中鼓勵的問題,父母如何用更好的方式鼓勵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及價值感。文章提供了關於「威信型教育輔導」的四大關鍵要素和技巧,以及如何成為被信任的大人和正確鼓勵的運作方式等實用建議。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在孩子教養過程中,非常容易陷入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的陷阱。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常常會陷入的「順口比較語」如何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並提出解決辦法。內容主要著重在對孩子的肯定、引導和激勵,並強調父母應該擁有健康的比較態度。
Thumbnail
如何讓孩子不僅學會知識,更學會學習?一個簡單的策略可能會令你驚喜:實質獎勵。 它能立即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還能長期培養他們的自我激勵能力。但關鍵在於,如何平衡獎勵與學習的價值,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閱讀全文,來看看實質獎勵是如何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加油站,並解鎖他們的無限潛能吧! 孩子的成長
Thumbnail
你是否曾碰過孩子只要遊戲輸了就翻臉,甚至崩潰大叫呢?面對這樣的狀況,有部分的大人會直覺認為只要讓孩子一直輸,輸久了他就會習慣了。 不過你是否想過,這類不斷試探孩子底線,希望藉此達到「培養孩子堅持到底的性格」,或是「增加孩子對於挫折的容忍度」的方式,真的有效果嗎?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