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兩難」要記點數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Dilemma19

raw-image

🍎情境

「不乖我扣點數喔」「集點之後我們就可以換獎品」

這些是我們自己在學校時期就常常聽到的方法跟話語。有些孩子為了獎品很努力,不過也有一群孩子總是因為被扣點數而哭天搶地。

好的點數,不好的點數,這些社會的規則,我們正透過這些活動教給孩子。

但孩子真的理解了嗎?

我們真的有讓孩子去理解嗎?

🍎怎麼了

在跟孩子工作的重點只有一個,頭腦要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然寧可不要做。獎卡或者蓋章這點的目的是使用行為學派的做法,也就是制約與增強。

要談主要內容之前我要先介紹古典制約跟操作制約,如果三類組有讀過的人可以跳過這個部分,當然如果忘記了也可以複習一下,因為這跟後面的討論息息相關。

#古典制約

古典制約的本質是生物的學習,因為一些訊號跟酬賞或者危險有關,所以能夠提前預知就帶來更高的生存能力。

用實驗來說明比較好理解,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有名實驗是俄羅斯心理學家巴夫洛夫利用狗的唾液制約反射所做的研究。

由於狗對於食物會自然的分泌唾液,因此食物被稱為非制約刺激(US) 而唾液則是非制約反應(UR)。

如果在提供食物之前先搖鈴(中性/非制約刺激NS),在鈴聲多次跟食物一起伴隨出現之後,即便沒有食物,狗也會分泌唾液(CR)。

間單的模型如下:

食物 (US) →唾液分泌(UR)

食物 (US) + 聲音 (NS) →唾液分泌(UR)

聲音 (CS) →唾液分泌(CR)

raw-image



如果應用到孩子身上感覺會像這樣

raw-image

#操作制約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則是透過獎勵或懲罰來控制行為的次數。簡化來說就是給你喜歡的東西鼓勵你多做某件事情,拿走你喜歡的東西讓你不能做某件事情。以及給你懲罰來阻止你做,以及拿走懲罰來鼓勵你多做。因為有點饒口,所以建議看圖片的四象限來理解。

raw-image

#回到正題

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兩者的結合,「古典制約」加上「正增強」與「負懲罰」。所以這個制度根據理論本身會是有效的,但是使用上卻可能搞錯重點而失去效果。因此很多孩子早就忘記為什麼要獎卡或貼紙,只停留在古典制約的狀態中而不自知。

孩子可能早就忘記自己為什麼要貼紙或者獎卡,但是當聽到要扣點了喔,要給你加分了喔就一陣緊張。

這個方式中

操作制約的重點應該遠大於古典制約

但是做的粗糙的結果就變成

古典制約大於操作制約

raw-image

孩子已經忘記自己為什麼要遵守規則,要守什麼規則,只剩下「你不給我獎卡,我好生氣」「你說要拿走我的獎勵,我好生氣」。然後又被說要忍耐,卻又不知道要忍什麼。

很多老師甚至很少用上「正增強」跟「負增強」,孩子只剩下面對「正懲罰」跟「負懲罰」

🍎複習一次

  1. 弄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事情,不然情願不要做
  2. 知道操作制約的地位應該高於古典制約
  3. 讓孩子有不同的方式可以獲得獎勵,或者遠離懲罰
  4. 不要忙著使用正懲罰與負懲罰
  5. 我們是在讓孩子理解遊戲規則,而不是逼孩子學會鑽漏洞


教養兩難的文章會繼續連載,用圖文的方式分享一些工作上我與家長們的衛教內容,敬請期待。




歡迎追蹤臉書 (適合家長) 

以及IG  (適合青少年成人及本人)

社團(家長討論與分享)

看更多文章與參加活動喔

各種教養相關的內容會在本專題中按照類別分類,方便大家查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情境 有時候光是談到早療,就會有很多人有想法跟意見。除了當事者以外,還有其他的親朋好友會你一言我一語的「哎呦,我家那個還不是很晚說話,現在也是很會講」「大隻雞慢啼啦」「還要什麼評估不是很麻煩?」「我們以前哪有那種東西,現在不是還是活得好好的」「他只是害羞」「他會講,他只是不想講」「上學
#Dilemma17要坐好嗎 🍎情境 為什麼不能乖乖坐好?像條蟲一樣動來動去的。 坐著玩不行嗎?別人都可以好好坐著,為什麼你不行?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說孩子都沒辦法乖乖坐好,總是跑來跑去。 但為什麼要坐好?不做好會怎樣嗎? 🍎怎麼了 #為什麼要坐著? 對於讓孩子安坐,我們有幾個
🍎情境 最近新聞沸沸揚揚的討論吃藥的問題,我想來我這邊的家長可能更早會遇到。有的孩子從小就吃癲癇的藥、吃注意力的藥、吃情緒的藥。其實家長們都戒慎恐懼,都很小心甚至很無助。因為不理解,所以其實很害怕。更有些保守的家長連糖果餅乾都一概禁止,畢竟添加物或者來源不明,凡事小心為上。 . 今天這裡不
🍎情境 家裡的玩具四散一地 各種零件就是兇器 被絆倒、踩到、找不到 亂丟的是你,抱怨的也是你 玩具是快樂來源也是亂源 所以怎麼處理好呢?要孩子自己收嗎? 🍎怎麼了 玩具有促進發展的目的,我們的遊戲治療也需要玩具。玩具是孩子可以放心操弄的物品,在設計上沒有真實世界的物品那般的危險,常常會使用低硬度
#Dilemma15 安靜一點 🍎情境 常會叫小孩安靜一些,但又說要讓他們勇於表達,怎麼抓那個分寸? 都已經叫了很多次「安靜一點」說完之後只安靜幾秒,孩子還是一樣吵,是發生什麼事情? . 如果這兩條你有中任何一條,這篇文章是適合你看的。 🍎怎麼了 #你想過孩子大聲的可能原因嗎? 儘管看起來都
#Dilemma14什麼叫公平 🍎情境 「你不公平,為什麼他的比較多」「你偏心」「他還不是一樣」 孩子沒有滿意的時候,總是抱怨東抱怨西,這種情況在有手足的家庭中更為明顯,很容易就把時間跟氣力都花在調停上面,結果就不用談什麼好的互動時間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實說沒有公平的時候,而父母怎麼避也避不了
🍎情境 有時候光是談到早療,就會有很多人有想法跟意見。除了當事者以外,還有其他的親朋好友會你一言我一語的「哎呦,我家那個還不是很晚說話,現在也是很會講」「大隻雞慢啼啦」「還要什麼評估不是很麻煩?」「我們以前哪有那種東西,現在不是還是活得好好的」「他只是害羞」「他會講,他只是不想講」「上學
#Dilemma17要坐好嗎 🍎情境 為什麼不能乖乖坐好?像條蟲一樣動來動去的。 坐著玩不行嗎?別人都可以好好坐著,為什麼你不行?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說孩子都沒辦法乖乖坐好,總是跑來跑去。 但為什麼要坐好?不做好會怎樣嗎? 🍎怎麼了 #為什麼要坐著? 對於讓孩子安坐,我們有幾個
🍎情境 最近新聞沸沸揚揚的討論吃藥的問題,我想來我這邊的家長可能更早會遇到。有的孩子從小就吃癲癇的藥、吃注意力的藥、吃情緒的藥。其實家長們都戒慎恐懼,都很小心甚至很無助。因為不理解,所以其實很害怕。更有些保守的家長連糖果餅乾都一概禁止,畢竟添加物或者來源不明,凡事小心為上。 . 今天這裡不
🍎情境 家裡的玩具四散一地 各種零件就是兇器 被絆倒、踩到、找不到 亂丟的是你,抱怨的也是你 玩具是快樂來源也是亂源 所以怎麼處理好呢?要孩子自己收嗎? 🍎怎麼了 玩具有促進發展的目的,我們的遊戲治療也需要玩具。玩具是孩子可以放心操弄的物品,在設計上沒有真實世界的物品那般的危險,常常會使用低硬度
#Dilemma15 安靜一點 🍎情境 常會叫小孩安靜一些,但又說要讓他們勇於表達,怎麼抓那個分寸? 都已經叫了很多次「安靜一點」說完之後只安靜幾秒,孩子還是一樣吵,是發生什麼事情? . 如果這兩條你有中任何一條,這篇文章是適合你看的。 🍎怎麼了 #你想過孩子大聲的可能原因嗎? 儘管看起來都
#Dilemma14什麼叫公平 🍎情境 「你不公平,為什麼他的比較多」「你偏心」「他還不是一樣」 孩子沒有滿意的時候,總是抱怨東抱怨西,這種情況在有手足的家庭中更為明顯,很容易就把時間跟氣力都花在調停上面,結果就不用談什麼好的互動時間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實說沒有公平的時候,而父母怎麼避也避不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以操作制約的觀點解釋迷信為何會發生。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是一種學習過程,指有機體學會某些操作緩解的行為,學會特定行為以達到特別目的,也就是通過強化和懲罰來改變行為,此理論是由B.F. Skinner提出。強調行為的結果對未來的影響。從操作制約的角度來看,迷信行為的發生可
Thumbnail
人類的某些焦慮症可能和古典制約有關,比如焦慮症患者通常在類似情境經歷恐慌發作,目前想以古典制約來描述恐慌發作的過程。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通常也稱Pavlov制約)是一種學習歷程,原先的中性刺激藉由另一個刺激重複配對而產生聯結。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我們利用了烹飪時會用到的辛香料,來讓孩子觸摸、嗅覺、味蕾得到刺激,促進他們的感官發展。使用「一⋯⋯⋯就⋯⋯⋯」這種句型,讓孩子在課堂中能夠連貫前後的表達。
Thumbnail
如何讓孩子不僅學會知識,更學會學習?一個簡單的策略可能會令你驚喜:實質獎勵。 它能立即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還能長期培養他們的自我激勵能力。但關鍵在於,如何平衡獎勵與學習的價值,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閱讀全文,來看看實質獎勵是如何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加油站,並解鎖他們的無限潛能吧! 孩子的成長
Thumbnail
當你想要養成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時,即時性懲罰可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透過「習慣契約」,找到問責夥伴一起助你達成目標,並使用自動化問責策略來幫助自己。本文將介紹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並分享一位成功減重的企業家的故事以供參考。
Thumbnail
對兒子上小學的爸爸非常嚴格,要求小孩每天閱讀、寫數學考卷和日記。這篇文章介紹了爸爸如何設計快樂卡來鼓勵孩子自律,讓孩子樂此不疲地完成任務。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四條定律是讓它令人愉悅。當體驗令人愉悅時,我們更有可能重複一種行為。人腦進化為優先考慮即時獎勵而不是延遲獎勵。行為轉變的基本準則:重複有即時回報的行為;避免受即時懲罰的動作。要保持一個習慣,你需要有即時成就感,即使它體現在細微之處。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以操作制約的觀點解釋迷信為何會發生。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是一種學習過程,指有機體學會某些操作緩解的行為,學會特定行為以達到特別目的,也就是通過強化和懲罰來改變行為,此理論是由B.F. Skinner提出。強調行為的結果對未來的影響。從操作制約的角度來看,迷信行為的發生可
Thumbnail
人類的某些焦慮症可能和古典制約有關,比如焦慮症患者通常在類似情境經歷恐慌發作,目前想以古典制約來描述恐慌發作的過程。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通常也稱Pavlov制約)是一種學習歷程,原先的中性刺激藉由另一個刺激重複配對而產生聯結。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我們利用了烹飪時會用到的辛香料,來讓孩子觸摸、嗅覺、味蕾得到刺激,促進他們的感官發展。使用「一⋯⋯⋯就⋯⋯⋯」這種句型,讓孩子在課堂中能夠連貫前後的表達。
Thumbnail
如何讓孩子不僅學會知識,更學會學習?一個簡單的策略可能會令你驚喜:實質獎勵。 它能立即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還能長期培養他們的自我激勵能力。但關鍵在於,如何平衡獎勵與學習的價值,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閱讀全文,來看看實質獎勵是如何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加油站,並解鎖他們的無限潛能吧! 孩子的成長
Thumbnail
當你想要養成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時,即時性懲罰可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透過「習慣契約」,找到問責夥伴一起助你達成目標,並使用自動化問責策略來幫助自己。本文將介紹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並分享一位成功減重的企業家的故事以供參考。
Thumbnail
對兒子上小學的爸爸非常嚴格,要求小孩每天閱讀、寫數學考卷和日記。這篇文章介紹了爸爸如何設計快樂卡來鼓勵孩子自律,讓孩子樂此不疲地完成任務。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四條定律是讓它令人愉悅。當體驗令人愉悅時,我們更有可能重複一種行為。人腦進化為優先考慮即時獎勵而不是延遲獎勵。行為轉變的基本準則:重複有即時回報的行為;避免受即時懲罰的動作。要保持一個習慣,你需要有即時成就感,即使它體現在細微之處。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