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開悟是禪修的目的,但是,甚麼是開悟?如何開悟?這是需要說明的。

接觸禪宗的人,對開悟都有似是而非的想法。因為南宗禪流傳的關係,禪宗至少從宋代開始,便流行著四句著名的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見性成佛、直指人心。

這四句話都指向於禪宗是主張「頓悟」的法門,而禪宗使用的方法,從宋代以來,是以「參公案」為功夫。直指人心,說明了禪的修行是天賦很高的利根,是有別於尋常方法的猛烈衝擊,是可以直接開悟的教法。

那麼,聖嚴法師是怎麼說明「開悟」這件事情?

聖嚴法師說:「禪宗的確是提倡直接進入菩薩道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立即完全開悟,但很少人能做到這一點。」p.107

請注意他是扣緊「菩薩道」而言,而菩薩精神,在中國佛教後來的發展,似乎已經變質,不以利他為本懷。

其次,他說:「要如何才能產生智慧而開悟呢?你必須學會把自我放在一邊。當自我減少的時候,苦也會跟著減少,智慧就會開始顯現。這還不是開悟,但已經能為你和他人帶來利益。生起菩提心,發願為眾生而無私奉獻,就是放下自我的方法。」p.107-108

在這裡,聖嚴法師強調:當「放下自我」這個修行目標自覺時,便是「開悟」的開始。而「通往開悟的道路就是菩薩道。」p.111

「菩薩道」是甚麼?聖嚴法師說:「修行的理由,應該是要度眾生,並且斷煩惱。不要去追求什麼,只要為菩提心而生起菩提心即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目標,因為當你的自我減少的時候,菩提心便會自然顯現。」p.109「沒有生起菩提心,要想開悟是不可能的。」p.109


avatar-img
5會員
15內容數
禪,作為一種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法門,已經在東方文化中扎根了數千年。在這個系列中,是以法鼓山聖嚴法師的智慧教導為核心,探討禪修的思想和實踐。 我通過多篇文章,將禪的基本概念、禪修的方法與技巧,中國禪宗的背景與特點等,分享精選的內容,藉此幫助我們減輕壓力,提升專注力,以及在內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健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時候的疑惑」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十三歲那年出家之後,聖嚴法師被師祖吩咐到河邊撿三根完全一模一樣,每一根上頭還要有三片葉子的楊柳枝回來。但當他撿回來之後,祖師嫌「這三根沒有完全一模一樣」,便回去再找。……只是,依然沒找到。 請猜猜故事的結局為何?聖嚴法師有何體會?這當中的禪修意義為何?
小時候的生命經驗,多少人會記得?它與禪修有何關係? 生命中,存放著許多生命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一個生命的創傷、傷疤,卻沒有經過治療與處理。 需知道:在您沒有開悟之前,它是從不停息的! 其次,死亡雖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但其他的生命經驗,您還記得嗎?可有處理!這正是禪修的由來。
「小時候的疑惑」是《禪門第一課》的第一章,聖嚴法師用它來作書的開始,他總共說了三個故事,似乎一個比一個深刻。」P.15這是聖嚴法師故意的安排嗎?這些故事的禪修意義為何?讓我們來品味一下。
《禪門第一課》是聖嚴法師在西方為佛法新鮮人所作的開示記錄,原以英文出版,書中簡要說明禪宗的歷史、何謂禪、何謂佛法,並以自己的童年體驗與弘法時所遇到的現代人、事、物為例子,詳細探討了佛法中最重要的議題及其修習方法,包括苦、智慧、開悟、慈悲的五個修行階段、禪修的三個層次等。
親愛的讀者們: 我是胡健財,是法鼓山聖嚴書院的講師,以及一位中文與佛學文化的熱愛者。我的部落格將為您帶來深入的禪門知識,我的目標是幫助您在繁忙的日常生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心靈的寧靜和平靜變得越來越珍貴。我很榮幸能夠在這裡介紹我們即將開展的部落格系列,名為「探索心靈的禪境:禪門第一課」。
大家好,我是胡健財,這一次的我要來跟大家分享我來到台灣三十年的經歷,還有我個人的求學路與心路歷程。 少年 我出生於香港的一個小康家庭,父親從事衣服攤販生意,母親是家庭主婦,有三個妹妹,作為家中的長子,我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與肯定,但是我受困於當時香港的教育制度,無法有好的發展,我找到了一個機會,在
「小時候的疑惑」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十三歲那年出家之後,聖嚴法師被師祖吩咐到河邊撿三根完全一模一樣,每一根上頭還要有三片葉子的楊柳枝回來。但當他撿回來之後,祖師嫌「這三根沒有完全一模一樣」,便回去再找。……只是,依然沒找到。 請猜猜故事的結局為何?聖嚴法師有何體會?這當中的禪修意義為何?
小時候的生命經驗,多少人會記得?它與禪修有何關係? 生命中,存放著許多生命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一個生命的創傷、傷疤,卻沒有經過治療與處理。 需知道:在您沒有開悟之前,它是從不停息的! 其次,死亡雖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但其他的生命經驗,您還記得嗎?可有處理!這正是禪修的由來。
「小時候的疑惑」是《禪門第一課》的第一章,聖嚴法師用它來作書的開始,他總共說了三個故事,似乎一個比一個深刻。」P.15這是聖嚴法師故意的安排嗎?這些故事的禪修意義為何?讓我們來品味一下。
《禪門第一課》是聖嚴法師在西方為佛法新鮮人所作的開示記錄,原以英文出版,書中簡要說明禪宗的歷史、何謂禪、何謂佛法,並以自己的童年體驗與弘法時所遇到的現代人、事、物為例子,詳細探討了佛法中最重要的議題及其修習方法,包括苦、智慧、開悟、慈悲的五個修行階段、禪修的三個層次等。
親愛的讀者們: 我是胡健財,是法鼓山聖嚴書院的講師,以及一位中文與佛學文化的熱愛者。我的部落格將為您帶來深入的禪門知識,我的目標是幫助您在繁忙的日常生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心靈的寧靜和平靜變得越來越珍貴。我很榮幸能夠在這裡介紹我們即將開展的部落格系列,名為「探索心靈的禪境:禪門第一課」。
大家好,我是胡健財,這一次的我要來跟大家分享我來到台灣三十年的經歷,還有我個人的求學路與心路歷程。 少年 我出生於香港的一個小康家庭,父親從事衣服攤販生意,母親是家庭主婦,有三個妹妹,作為家中的長子,我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與肯定,但是我受困於當時香港的教育制度,無法有好的發展,我找到了一個機會,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一週一次的佛學課來到了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能真正進入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進一步學習密乘?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 顯教與密教的共道都是「發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 以前把菩提心想的很簡單 不就是慈悲心嗎? 每個人都有 為什麼還要特別策發?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一週一次的佛學課來到了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能真正進入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進一步學習密乘?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 顯教與密教的共道都是「發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 以前把菩提心想的很簡單 不就是慈悲心嗎? 每個人都有 為什麼還要特別策發?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