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古生物學入門(六)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生命的起源

目前根據C12/C13的比例推測地球最早出現生命跡象的時間約在37億年以前(始太古代,Eoarchean),但非常有可能更早在冥古宙(Hadean)就有出現類似生命的物質。生命如何出現一直以來都是個有趣的主題,有不少人曾為生命起源提出各種假說。有人認為生命誕生的來源是地球之外,因為在隕石和彗星上存在少許的甲酸、醛類、乙炔等有機物,且彗星也將水攜帶至地球,才讓生命有適當的環境萌芽,然而這論點並未受到普遍承認。而在1996年,NASA在艾倫丘陵隕石84001上發現類似細菌的化石與有機物的痕跡,因此有人支持胚種論(Panspermia),猜想微生物存在於宇宙各個角落,藉由隕石或彗星等天體將生命帶至行星上,雖然此假說爭議性更大,但也讓大家以不同的觀點去思考生命的起源。現今較為普遍被認可的假說是由俄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奧巴林(Alexander Oparin)與英國科學家J. B. S. 霍爾丹(John Burdon Sanderson Haldane)巧合之下各自提出。他們認為生命一開始是一連串的有機化學反應,地球本身存在基本的簡單有機分子,如甲烷、乙炔等,從簡單分子組成複雜分子。許多反應過程需在高溫的環境下進行,而當時地球到處都是活火山與地熱,其中鹼性海底熱泉(alkaline hydrothermal vents)是最可能產生生命的地方。

奧巴林-霍爾丹假說於1920年代提出,之後在1953年史丹利·米勒(Stanley Miller)將混有水、氮氣、一氧化碳等物質的玻璃瓶接觸電流(模仿閃電),經過數天後出現醣類、胺基酸、核甘酸等組成生命的有機物。在1960年代後有人將此方法做改良(例如減少氫與甲烷的比例),產生了多醣、肽鏈以及其他更大的有機分子。西德尼·福克斯(Sidney Fox)甚至在實驗過程中產生了類似細胞結構的膜狀物質。隨後還有其他人發現某些脂質能自我聚合成細小囊泡並產生更多的小囊泡,來達到自我複製的效果。

生命的關鍵分子,遺傳物質,在現今生物通常都是以DNA的形式存在。DNA轉錄成RNA之後再轉譯成蛋白質以執行生物的各種生命運作。不過現在的科學家都認為起始生命的遺傳物質是以RNA形式存在,稱作RNA世界學說(RNA world),因為RNA既能扮演DNA的功能儲存遺傳訊息,也能有酵素活性扮演蛋白質的功能。DNA需要依賴蛋白質(RNA聚合酶)才能表現基因,所以單獨存在時無法有生命跡象;蛋白質則無遺傳性質;然而RNA單獨存在就能夠呈現生命狀態,這也是最簡單的生命形式。最重要的是,在很多實驗中都發現RNA可以藉由自己的RNA聚合酶活性自我複製,這現象更鞏固了RNA是生命起源的論點。因此科學家認為細胞是因為RNA在某種機緣下被脂質囊泡所包裹而誕生的(圖一)。這個最原始的細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被稱作最後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ancestor, LUCA)。之後再從LUCA演化出細菌與古菌兩大支(圖二)。

(圖一)RNA世界學說所認為的細胞起源

(圖一)RNA世界學說所認為的細胞起源


(圖二)生物演化樹

(圖二)生物演化樹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的特徵是有一個雙層膜的細胞核包裹著DNA,而且有粒線體進行有氧呼吸產生能量,植物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在真核生物出現之前細菌與古菌就已經在地球上生存快二十億年。根據系統發生分析,相對於細菌,真核生物與古菌的親緣較近,且關係最近的是洛基古菌(Lokiarchaeota)(圖二),因此目前認為真核生物是由洛基古菌演化而來。此外知名的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tic theory)也支持粒線體與葉綠體來自細菌,這兩種胞器都擁有自己的DNA,藉由DNA序列分析發現粒線體是由α-變形菌(α-Protobacteria)進入真核細胞共生變成,而葉綠體則是藍綠菌(cyanobacteria)共生變成。圖三顯示了真核細胞演化的過程。

(圖三)真核生物的演化

(圖三)真核生物的演化

最早的真核生物化石是16億年前的Tappania plana以及Shuiyousphaeridium macroreticulatum的疑源類,前者只有30-150微米,後者有100-300微米(圖四),都是單細胞生物。隨後已知第一個出現的多細胞有性生殖生物是一種叫做Bangiomorpha pubescens的紅藻(圖五)。

(圖四)(A) Tappania plana, (B) Shuiyousphaeridium macroreticulatum(感謝Yin Leiming提供)

(圖四)(A) Tappania plana, (B) Shuiyousphaeridium macroreticulatum(感謝Yin Leiming提供)

(圖五)Bangiomorpha pubescens(感謝N. J. Butterfield提供)

(圖五)Bangiomorpha pubescens(感謝N. J. Butterfield提供)

作者:水也佑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化石的形態、結構與功能 當我們看著現今的生物,會對牠們的外觀產生好奇。為何長頸鹿脖子這麼長?為何孔雀有著又長又美的尾羽?為何蜜蜂腹部有一根針用來防禦?這些生物我們可以親自接觸牠們來了解其形態、結構與功能。而古生物學家面對化石時也一樣會對化石上的生物外觀有著好奇心。有些古生物的形態在現今生物身上完全
埋藏學與化石 生物死亡之後並非都有機會形成化石,且能留存下來形成化石的多為生物的硬組織,例如由碳酸鈣、二氧化矽或磷酸鈣所組成的骨骼、外殼,或者植物的木質組織等,而軟組織通常在生物死亡後便會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化石的機會相對少許多,因此利用化石還原當時的生物多樣性有時對於只有軟組織的生物來說會出現倖存
地層學 (Stratigraphy) 17世紀一位丹麥的解剖學家兼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斯坦諾 (Nicolaus Steno) 提出地層疊覆 (Superposition) 的概念,在地層沒有發生過反轉的情況下,較老的地層會被較年輕的地層向上連續覆蓋。他觀察到沉積物會以水平的方式向上堆積,而岩層的
當你在認識古生物時,心中可能會有一個想法,為何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樣貌會如此不同?或者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為何有不同形態的生物出現並且符合當地環境的生存需求?這樣的生物演變必須瞭解生物演化的內部機制。   演化理論 生物的演化理論是由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最先提
介紹 古生物學是一項研究藉由古生物化石以探討已滅絕生物的物種歸類與其當時生存狀態等相關資訊的科學。這門科學建立於十八世紀的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對於古脊椎動物的比較解剖學研究,並在十九世紀之後迅速發展,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在古生物學中,最常被提起的難題包含如何還原古代的生物、
化石的形態、結構與功能 當我們看著現今的生物,會對牠們的外觀產生好奇。為何長頸鹿脖子這麼長?為何孔雀有著又長又美的尾羽?為何蜜蜂腹部有一根針用來防禦?這些生物我們可以親自接觸牠們來了解其形態、結構與功能。而古生物學家面對化石時也一樣會對化石上的生物外觀有著好奇心。有些古生物的形態在現今生物身上完全
埋藏學與化石 生物死亡之後並非都有機會形成化石,且能留存下來形成化石的多為生物的硬組織,例如由碳酸鈣、二氧化矽或磷酸鈣所組成的骨骼、外殼,或者植物的木質組織等,而軟組織通常在生物死亡後便會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化石的機會相對少許多,因此利用化石還原當時的生物多樣性有時對於只有軟組織的生物來說會出現倖存
地層學 (Stratigraphy) 17世紀一位丹麥的解剖學家兼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斯坦諾 (Nicolaus Steno) 提出地層疊覆 (Superposition) 的概念,在地層沒有發生過反轉的情況下,較老的地層會被較年輕的地層向上連續覆蓋。他觀察到沉積物會以水平的方式向上堆積,而岩層的
當你在認識古生物時,心中可能會有一個想法,為何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樣貌會如此不同?或者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為何有不同形態的生物出現並且符合當地環境的生存需求?這樣的生物演變必須瞭解生物演化的內部機制。   演化理論 生物的演化理論是由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最先提
介紹 古生物學是一項研究藉由古生物化石以探討已滅絕生物的物種歸類與其當時生存狀態等相關資訊的科學。這門科學建立於十八世紀的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對於古脊椎動物的比較解剖學研究,並在十九世紀之後迅速發展,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在古生物學中,最常被提起的難題包含如何還原古代的生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新研究顯示,現代生命的共同祖先——最後共同祖先(LUCA)可能存在於約42億年前,並生存在地球極端環境中。LUCA的基因組顯示其具備高度生物學複雜性,包含免疫系統與代謝能力。此發現不僅挑戰了早期生命演化的理論,也對外星生命探索提供了新視角,並為基因工程與抗病毒研究開闢新領域。
Thumbnail
我们这颗星球上,为什么会有人的存在?人类的祖先究竟从何而来?  作为万物之灵,人类的起源并非神灵用泥土捏成的虚构传说,也不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谬论。   在佛教的观念中,人类最初来自“光音天”。 而《元易》认为,人类和万物一样,都是“气”的一种表现形态。   那么,光音天在哪里
Thumbnail
Cyanophora paradoxa是一種淡水藻類,有兩根鞭毛,屬於灰藻的一種。這種藻類有兩個「葉綠體」(cyanelle),負責進行光合作用。由於它的「葉綠體」還保有類似細菌的肽聚糖(peptidoglycan),所以被認為有可能是植物的祖先。 它對賀爾蒙會有反應嗎?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已更新) 「我們原本...都是不存在的。 最初是只有一片荒野,什麼也沒有的宇宙, 一個人類也沒有。」 現在眼前所見一切,皆是來自...『宇宙的分化』 也因宇宙的分化,才產生了不同的“性情”、“想法”、甚至“感受”...如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蓋亞假說的概念和原則,強調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互動性。蓋亞假說強調地球上各種生命形式和環境元素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並提醒人們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雖然蓋亞假說並非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但它仍然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討論中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死亡與存在的思考,從宇宙與人類的起源開始,到轉化與觀點的改變,表達了對生死與轉世的理解。
Thumbnail
自人類古老文明開始,我們對於宇宙的起源、結構以及存在的意義總是充滿了好奇。宇宙的奧妙和真理是許多哲學、神秘主義和宗教思想中探索的核心主題。然而,在20世紀初,隨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和發展,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宇宙。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新研究顯示,現代生命的共同祖先——最後共同祖先(LUCA)可能存在於約42億年前,並生存在地球極端環境中。LUCA的基因組顯示其具備高度生物學複雜性,包含免疫系統與代謝能力。此發現不僅挑戰了早期生命演化的理論,也對外星生命探索提供了新視角,並為基因工程與抗病毒研究開闢新領域。
Thumbnail
我们这颗星球上,为什么会有人的存在?人类的祖先究竟从何而来?  作为万物之灵,人类的起源并非神灵用泥土捏成的虚构传说,也不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谬论。   在佛教的观念中,人类最初来自“光音天”。 而《元易》认为,人类和万物一样,都是“气”的一种表现形态。   那么,光音天在哪里
Thumbnail
Cyanophora paradoxa是一種淡水藻類,有兩根鞭毛,屬於灰藻的一種。這種藻類有兩個「葉綠體」(cyanelle),負責進行光合作用。由於它的「葉綠體」還保有類似細菌的肽聚糖(peptidoglycan),所以被認為有可能是植物的祖先。 它對賀爾蒙會有反應嗎?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已更新) 「我們原本...都是不存在的。 最初是只有一片荒野,什麼也沒有的宇宙, 一個人類也沒有。」 現在眼前所見一切,皆是來自...『宇宙的分化』 也因宇宙的分化,才產生了不同的“性情”、“想法”、甚至“感受”...如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蓋亞假說的概念和原則,強調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互動性。蓋亞假說強調地球上各種生命形式和環境元素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並提醒人們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雖然蓋亞假說並非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但它仍然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討論中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死亡與存在的思考,從宇宙與人類的起源開始,到轉化與觀點的改變,表達了對生死與轉世的理解。
Thumbnail
自人類古老文明開始,我們對於宇宙的起源、結構以及存在的意義總是充滿了好奇。宇宙的奧妙和真理是許多哲學、神秘主義和宗教思想中探索的核心主題。然而,在20世紀初,隨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和發展,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