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轉譯:如何以詩辨析文明的脈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刊於《幼獅文藝》第836期(2023年8月)

原刊於《幼獅文藝》第836期(2023年8月)

作為定居台灣後的第一本現代詩集,廖偉棠的《劫後書》有著重量級的表現。這裡的「重量級」不僅在數量上,詩作的深度也實實在在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可視為當代詩人「文史轉譯」的寫作典範。

這類的寫作若要呈現出新氣象,必然不能只以單篇詩作觀察,必須要透過整本詩集或至少以「輯」為單位的系列作,才能全盤了解整體結構上的書寫策略;而要為過往的這類書寫分類,也許能從「時間」、「事件」、「人物」、「地點」似種方式來觀測。

時間:丁威仁《編年台北》

《編年台北》自1945每年擇一主題寫到2019,以年份為頁碼的設計頗有「翻讀歷史」之感。隨機選詩觀察,1947年的散文詩〈受難的腳印〉最後一段寫:「我把腳印藏在階梯,傾聽王白淵的吶喊,而後撿起裝箱,以時間作為封條的編號,寄給那些低頭沈思,自言自語的文青。」雖看似沉穩地意在諷刺,但最後卻落入了自身批判的對象,書寫策略值得商榷。

以時間為劃界的詩該如何不顯尷尬?廖偉棠給出了範例。「拓孤之地」不刻意強求每年一首,如此的編年書寫顯得游刃有餘;當中〈1964年,《新英文文法》第二版舉例〉和〈1974年,另一個廖偉棠〉雖然都「走險」地納入個人生命經驗,但兩詩無疑都是極為耐讀的傑作。

事件:阮文略《紙飛進火》

針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紙飛進火》按事件的時序編排,搭配詩末作為副文本的「注」,讀來的當下感非常強烈。

〈遊行者〉最後一節寫:「若注定要走向黑霧裡/我們就此點亮/城市裡的每一盞燈、每一個人。」而詩之後的「注」寫:「二○一九年六月九日,一百萬人大遊行,揭開香港公民抗命的新章。」雖然詩作讀來振奮,但如此帶著希望的情緒是生產自當下、也僅能生產自當下的。若預知後事,想必寫不出這樣的詩。

特別的是,《紙飛進火》每首詩的題目都是「○○者」,詩集儼然是眾生相的展演,這樣的策略在廖偉棠「運動倒影」的組詩(擊劍者、游泳者、射箭者、揮拍者)也可見到。

人物:陳克華《寫給我62個男人的備忘錄》

這本詩集中的詩作,有副標題是「台灣風景」的〈致陳映真〉、副標題是「波特萊爾的煙斗」的〈致紀弦〉、副標題是「最後的少年」的〈寫給曹族的湯英伸〉等。從古聖先賢、宗教人物、文壇前輩到藝術創作者,無一不是陳克華筆下的對話對象。

舉例來說,陳克華的〈回答〉寫:「讓渴睡的得到一張眠床/讓前行的一支火把,跌倒的一個吻/讓想飛的擁有翅膀和遠方/讓受著痛的,一個回答。」回應了顧城同名的詩作。

這類與前人對話或互動的詩近年有所增加,如楊智傑《野狗與青空》、曹馭博《夜的大赦》與蕭宇翔《人該如何燒錄黑暗》都有一輯以人物為核心的嘗試,如此趨勢值得關注。

地點:辛金順《軌道上奔馳的時光》

針對地點書寫的「文史轉譯」有時難以和「地誌書寫」區分,讀讀地方文學獎的得獎詩作便不難理解。

不同於單篇得獎體,辛金順在「作家駐地制度」開始發展後就有許多作品出版,《軌道上奔馳的時光》以高雄捷運站為詩題、以路線為分輯,立意特殊。除此,他擔任「金門駐縣藝術家」寫成的《島.行走之詩》、進駐「南寧.文學家」的《光陰走過的南方》也是依循類似的模式。

當我們以詩嘗試「文史轉譯」時,實則在試圖「辨析文明的脈絡」。該如何讓文史材料不只是資料「堆疊」,而能真正在詩的文體「轉譯」?一切考驗著詩人的能耐。以上對應「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紀傳體」和「國別體」的四種方式,廖偉棠的《劫後書》不被任何一種框限,對於時空下的人事地物都有深度觀照。有了這本新的「典範」,期待往後的現代詩更精采的文史轉譯。

avatar-img
80會員
109內容數
從「文學小屋」、「雙週詩集出版導覽」到「風格與天氣」,轉載林宇軒在各處已公開發表的非文學創作類文章,歡迎自由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宇軒 的其他內容
只可惜,為了維持課程品質,每門課都會有名額限制。如果忘記在開放選課的時間上線「搶課」,許多課程馬上就會額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學分像〈選情〉當中的選票一樣「一張一張選擇離開」。「選票」的「孤獨」,為的是背後龐大的理想。手上握有選票的投票人是如此,我想,每個水深火熱的研究生也應當是如此。
想起這一、兩年進入研究所後,創作與發表的詩作越來越少,能被老師記住該是多麼榮幸的事。我惶恐地應答,還沒說幾句話,不久前才見過的羅智成老師就拄著兩支枴杖進入了會議室──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學長什麼時候畢業?」話才出口,我就在同學們的尖叫聲中被拉出了研究室。
如同白萩《現代詩散論》所說:「藝術所以能偉大的呈顯在我們眼裡,正是由於技巧的偉大。」只有理解、尊重當代文學場域中「詩意」的多元性,同時觀照其中的「藝術層次」,才能顯現當代詩超越時間的價值;而在這個所有文字加上「像極了愛情」就能成詩的時代,「詩藝」便更顯難能,這也是這本書取名「『詩藝』的復興」的原因。
2023年6月底至7月初,共有四本詩集出版,包含去年因〈一袋米要扛幾樓〉而受矚目的洪萬達(1997-)、中國青年詩人王徹之(1994-)、已有多本詩集的龍青,以及活躍於各詩社的靈歌(1951-)。
楊書軒從2013年「這一部人類學/比科學精確」的《鳥日子》、《馬克白弟弟》到2014年的《山海線》,至今終於又推出了下一本詩集《火光》,是醞釀許久的一次火力展示;整本詩集分為四輯,分別是「生生」、「火光」、「偷馬」與「老哥」,每輯各有不同的側重與關懷。
只可惜,為了維持課程品質,每門課都會有名額限制。如果忘記在開放選課的時間上線「搶課」,許多課程馬上就會額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學分像〈選情〉當中的選票一樣「一張一張選擇離開」。「選票」的「孤獨」,為的是背後龐大的理想。手上握有選票的投票人是如此,我想,每個水深火熱的研究生也應當是如此。
想起這一、兩年進入研究所後,創作與發表的詩作越來越少,能被老師記住該是多麼榮幸的事。我惶恐地應答,還沒說幾句話,不久前才見過的羅智成老師就拄著兩支枴杖進入了會議室──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學長什麼時候畢業?」話才出口,我就在同學們的尖叫聲中被拉出了研究室。
如同白萩《現代詩散論》所說:「藝術所以能偉大的呈顯在我們眼裡,正是由於技巧的偉大。」只有理解、尊重當代文學場域中「詩意」的多元性,同時觀照其中的「藝術層次」,才能顯現當代詩超越時間的價值;而在這個所有文字加上「像極了愛情」就能成詩的時代,「詩藝」便更顯難能,這也是這本書取名「『詩藝』的復興」的原因。
2023年6月底至7月初,共有四本詩集出版,包含去年因〈一袋米要扛幾樓〉而受矚目的洪萬達(1997-)、中國青年詩人王徹之(1994-)、已有多本詩集的龍青,以及活躍於各詩社的靈歌(1951-)。
楊書軒從2013年「這一部人類學/比科學精確」的《鳥日子》、《馬克白弟弟》到2014年的《山海線》,至今終於又推出了下一本詩集《火光》,是醞釀許久的一次火力展示;整本詩集分為四輯,分別是「生生」、「火光」、「偷馬」與「老哥」,每輯各有不同的側重與關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閱讀詩歌是一種美妙的經驗。   可以這麼說,閱讀個人詩集是探知詩人獨特風格的好方法,而年度詩選的出版即編者與詩人關注本土與世界聯結的最佳體現。簡言之,如果讀者不想被喧囂的政治衝突報導所捲入,還可以藉由抒情的路徑來關注世界格局的變化。   我讀完《2023台灣現代詩選》一書,它正給我如此強烈而
Thumbnail
廖偉棠的短篇小說集《末日練習》,試圖以詩語打造傾城之後的銀河系。那些在渾沌之後滅沒的細節,都殞落為某一個世界角落,兀自搬演自己的愛恨情仇。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陳顥仁以詩為磚塊,建構詩的島嶼建築誌,《坡上的見證者》見證城市中人們的所見與所愛。而林宇軒則以《心術》中的當代心靈回顧歷史人物與社會議題,「詩」作為一種心術,背後隱含著無數的徒勞。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勿忘歷史、記取教訓、莫重蹈覆徹,這才更該是我們後人的功課。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新書出版前,新經典文化邀請《時空迴游》的推薦人,也是陳德政開始走入台灣山林的推手詹偉雄,以「迴游在不同時空的我們」在國際書展活動現場聊爬山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   《時空迴游》一書總共分四輯,第一輯陳德政寫他來到台北,跟很多南部長大孩子一樣節日或假期返家,在長年南歸中所積累的情感,第二部分北
Thumbnail
回歸質樸,老詩詞與新創作會有什麼火花?請看這裡。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久居異鄉,突然遇見一位來自故鄉的朋友,心中自然充滿了對故鄉的關切。他急切地想知道故鄉的近況,於是便問道:“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閱讀詩歌是一種美妙的經驗。   可以這麼說,閱讀個人詩集是探知詩人獨特風格的好方法,而年度詩選的出版即編者與詩人關注本土與世界聯結的最佳體現。簡言之,如果讀者不想被喧囂的政治衝突報導所捲入,還可以藉由抒情的路徑來關注世界格局的變化。   我讀完《2023台灣現代詩選》一書,它正給我如此強烈而
Thumbnail
廖偉棠的短篇小說集《末日練習》,試圖以詩語打造傾城之後的銀河系。那些在渾沌之後滅沒的細節,都殞落為某一個世界角落,兀自搬演自己的愛恨情仇。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陳顥仁以詩為磚塊,建構詩的島嶼建築誌,《坡上的見證者》見證城市中人們的所見與所愛。而林宇軒則以《心術》中的當代心靈回顧歷史人物與社會議題,「詩」作為一種心術,背後隱含著無數的徒勞。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勿忘歷史、記取教訓、莫重蹈覆徹,這才更該是我們後人的功課。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新書出版前,新經典文化邀請《時空迴游》的推薦人,也是陳德政開始走入台灣山林的推手詹偉雄,以「迴游在不同時空的我們」在國際書展活動現場聊爬山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   《時空迴游》一書總共分四輯,第一輯陳德政寫他來到台北,跟很多南部長大孩子一樣節日或假期返家,在長年南歸中所積累的情感,第二部分北
Thumbnail
回歸質樸,老詩詞與新創作會有什麼火花?請看這裡。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久居異鄉,突然遇見一位來自故鄉的朋友,心中自然充滿了對故鄉的關切。他急切地想知道故鄉的近況,於是便問道:“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