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櫃筆記|一本寫給所有非宗教信仰者的「宗教使用說明書」—《宗教的慰藉》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艾倫.狄波頓《宗教的慰藉》

艾倫.狄波頓《宗教的慰藉》

這本書跟著我搬了好多次的家,不過直到現在趁著《書櫃筆記》企劃,才認真把它讀完。今天邊讀時,邊讚嘆果然是本好書呀!實體書賣掉之後,我應該會再買電子書(笑)。

這本書的作者是艾倫・狄波頓,我想很多人應該都對他不陌生,他出版過很多不同主題的書籍,並以幽默、通俗易懂的寫作風格聞名。他的作品通常都能夠看見他自身對於人性觀察的細膩,並提出獨特有趣的觀點。

第一次讀他的書是《新聞的騷動》,那是八、九年前的事情了,正是這本書讓我認識並愛上了艾倫・狄波頓。我並非就讀新聞系,但是當時的我對於新聞業有著憧憬;若要用一句話形容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就是它讓我重新看待,新聞在人類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回到這次分享的書上。《宗教的慰藉》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 它就像是一本寫給所有非宗教信仰者的「宗教使用說明書」。一直以來,人們跟宗教之間的關係,經常處在一個極端的位置,若不是信眾,就是完全摒棄宗教那一套、信奉理性主義的非宗教信仰者。

但是,作者在這本書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他認為,越是在這個信奉理性的現代,宗教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且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存在,無宗教信仰者並不需要完全杜絕關於宗教的一切;而是應該帶著開放的心態向宗教學習,欣賞宗教中有價值的美好地方,並從中找到能夠回應我們生活中難題的答案。

當我們讀文學作品時,多數人只會鑽研自己喜愛的少數作家,而接觸宗教時,我們當然也可以只取用對我們而言有用的部分。

特別喜歡書中的這一段話。或許是因爲它跟我自身看待宗教信仰的角度相似,而產生了強烈共鳴。作為一個喜歡閱讀的人,我們經常只從書中取用我們有共鳴、能幫助我們延伸新想法的內容;當我們與人交流時,也只會擷取能激發我們思考、創造力的部分,那麼當面對宗教時,我們為何不能這麼做呢?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也是我閱讀這本書的原因。


個人與社群

From Unsplash

From Unsplash

〈社群意識〉作為本書的前三個章節,我覺得切入的角度十分有趣。整個章節主要在講宗教如何化解我們與陌生人之間的隔閡、消弭少數偏見,甚至也提到如何透過表達歉意或負面情緒,來激發我們的社群意識。

閱讀這個章節時,我回想起了過往參與基督教活動時的獨特感受。雖然我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不過因為身邊經常有基督徒朋友,基於好奇心,我曾經參加過幾次的團契活動,並且好幾次在唱聖歌以及分享環節中情緒潰堤。

在我的經驗中,當下經常散發著一股友善包容、全然支持的氛圍,似乎即便將不那麼美好的自己交付出去,也不會受到責罵,因而感到放心。這種正向的社群力量與其特殊體驗,我幾乎不曾在其他非宗教場域裡有過相似的感受。

不過作者也在這個章節中,談到了我們被社會價值觀、道德觀所壓抑的面向。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基督教的「愚人慶典」。中世紀的基督教,在一年大部分的時間裡,都致力於鼓吹莊重、秩序以及對性抱持保守的態度,但是他們會在新年前夕拋下平時的信仰。

在為期四天的時間裡,整個世界都翻轉了過來:神職人員在聖壇上擲骰子,不再虔誠吟誦「阿們」,而是像爐子一樣粗聲笑鬧。他們在教堂中殿拼酒,一面唱著〈聖母頌〉一面放屁,並且以惡搞的方式講道,採用的內容是諧仿版本的福音書。喝飽了酒之後,他們會倒著經書,對蔬菜祈禱,並且在鐘塔上向下撒尿。他們為驢子「舉行婚禮」,羊毛織成的大陽具綁在祭袍上,不論性別到處與人性交。— 《宗教的慰藉》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是一個很瘋狂的活動;但是在 1445 年時,巴黎神學院對外宣稱,這個看似荒誕、瘋狂的「愚人慶典」,是基督教一年裡的必要活動。這場慶典讓信眾們拋下理智跟貞節,做任何平時不被允許的事情、發洩日常生活累積已久的不滿情緒,並且彷彿沒有明天般地大肆慶祝。

宗教的細膩之處,就在於能夠坦然接受:善良、信仰與甜美,也需要有相反的負面特質加以調和。

雖然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是看著眼前被輕易受到外界環境、內在聲音所困擾的現代人們,誰又不是把自己推向另一個極端的呢?就如同我們在追求理想生活、埋頭工作的過程中,經常需要依靠酒精,或是依靠能夠暫時忘卻一切的夜店,慶典也只不過是另一種處理長期被壓抑的情緒的方式,暫時解放被束縛的自己,來獲得自由與放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想這樣的慶典是有它的價值的,當然前提是沒有任何犯罪行為。




鍛鍊心智的學習

From Unsplash

From Unsplash

在〈教育〉的章節裡,作者提到了許多有趣的想法。這個章節裡,談到了何謂未來教育應該著重的教導內容和教導方式、如何透過靈性練習來提升心智健康,以及最重要的教育機構該如何教導人生智慧,幫助人們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中的重大難題。

從每年畢業季瘋傳的畢業演講影片來看,說明了演講內容回應了人們的需求與煩惱。許多激勵人心的大學畢業演說,經常都會提到期許學生做個快樂的學習者、有智慧的人,也會提到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看待我們與外在環境的關係。然而,奇怪的是,各學系的教學和考試方式卻很少跟這些相關,世俗教育幾乎不曾教導學生如何具體落實那些打動我們、聽起來虛無飄渺,卻深深影響著我們價值觀的部分。

宗教了解嚴謹鍛鍊心智的價值,但是世俗社會只習於對身體施以這樣的鍛鍊。

我很喜歡作者對於世俗教育跟宗教的理解。他認為,世俗教育與宗教在「學習目的」上,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世俗教育提供的是講課,在學習目的上,追求學術上的成就;宗教則提供講道 ,深信學習的目的在於,滋養、平撫、安慰及引導我們的靈魂。

世俗教育認為理想的受眾,是一群不輕易激動也不感情用事的學習者,成熟、獨立、能夠接受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而且願意將自己的需求拋在一旁,投注多年的時間客觀鑽研十八世紀諾曼第的農產量,或是康德本體界當中的無限概念。

基督教則是對人性懷有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看待教育的角度也自成一格。基督教對於關注人類獨立性或成熟性的理論不屑一顧,而是認定人類基本上是絕望、脆弱、容易受傷又充滿罪惡的動物,雖然擁有知識,卻欠缺智慧,隨時都處於焦慮的邊緣,深受各種人際關係所苦,又對死亡恐懼不已 — — 更重要的是,人類需要上帝。 —《宗教的慰藉》

讀到這兩個段落時,我的內心滿激動的。除了更加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對立之外,它也讓我想起了這幾年來我的生活重心。自從出社會以來,我遇到了不少在學習上、學習之外的困境,因此花了許多時間摸索如何與自己的偏見、負面思維相處並試著做出改變,也花了很多心力實驗、打造對我而言理想的人際關係,當然也花了大量的精力,思考並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而這些過程,我都是以一種笨拙、緩慢的方式進行,基本上是一直處在發現、創造、實驗,以及再次發現、再次創造、再次實驗的無限循環當中。雖然我不會說這是不好的路徑,但是如果可以早點意識到心智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持續鍛鍊它,我想人生應該會順利很多、舒服很多。

另外,我也發現了自己為何會一直以來都對基督教有著複雜的情緒,雖然能夠從中感受到溫暖,但也同時對它有種難以言喻的排斥感。我想溫暖來自於感受到自己誠心被接納的心意,以及活動中的和諧氛圍,但是我同樣也因為這種「容易」,讓我覺得自己被小看了,似乎暗示著我沒有能力倚靠著自己的力量或智慧重新站起。或許是自尊心作祟,不過真是一個不錯的發現。

在親眼見識過、親身經歷過人心的脆弱和敏感之後,我發現到在許多人生的關鍵時刻,要能夠突破心坎,繼續往前,需要的往往是智慧;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要遇到了才能夠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失去了才會懂得其價值。在這點上,或許宗教做的挺好的,它幫助我們學會看待自己、看待與他人的關係⋯⋯等精神方面的學習;而我想這正是宗教經常在人類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認為,智慧是一門可以教授的學問。為了幫助人類發展的更加完整,各個學系應該找出我們人生中有問題的部分,並且透過教學內容直接處理這些問題而在課程的設計上,主題應該圍繞在如何獨處、重新思考工作、改善親子關係、重回自然的懷抱,以及如何面對疾病,直接探究我們最迫切的個人和道德難題。

讀完這本書,感覺自己看待宗教的眼光不太一樣了。很喜歡,推薦給所有對「人類社會運作」有興趣的人。

《📓書櫃筆記》是一個由我自行發起的閱讀輸出計畫,在閱讀後挑選自己最有感的部分進行輸出分享。挑選書的標準只有一個:「我因為閱讀這本書而有了思維或行動上的轉變」。希望藉由這個計畫,分享我的書櫃給其他跟我一樣擁有多元興趣的人,持續開展看待世界的有趣眼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晚飯過後,我站在書櫃前,認真思索接下來我要分享(賣掉)哪一本書。想著想著,我默默拿起了《非虛構寫作》,我想大概是因為儘管它有帶給我一些寫作上的啟發,但是多數章節撰寫的是我已經知道的事,所以也是時候暫時跟它道別了,這篇就好好地將共鳴之處筆記下來吧。
這幾天發現家中已經沒有空位放置新書了,趁著連假我便開始整理起我的書櫃。也許是假期的關係,我第一本拿起的書竟不是跟寫作、設計相關的書籍,而是這本《改變歷史的 50 種動物》,說實在這類型的書籍並不是我在書店裡會主動翻閱的書,畢竟我對於「人」的興趣還是大幅勝過其他生物,不過不知道為什麼今天卻主動拿起來翻
晚飯過後,我站在書櫃前,認真思索接下來我要分享(賣掉)哪一本書。想著想著,我默默拿起了《非虛構寫作》,我想大概是因為儘管它有帶給我一些寫作上的啟發,但是多數章節撰寫的是我已經知道的事,所以也是時候暫時跟它道別了,這篇就好好地將共鳴之處筆記下來吧。
這幾天發現家中已經沒有空位放置新書了,趁著連假我便開始整理起我的書櫃。也許是假期的關係,我第一本拿起的書竟不是跟寫作、設計相關的書籍,而是這本《改變歷史的 50 種動物》,說實在這類型的書籍並不是我在書店裡會主動翻閱的書,畢竟我對於「人」的興趣還是大幅勝過其他生物,不過不知道為什麼今天卻主動拿起來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世界宗教議會中,基督徒與東方宗教信徒初次相遇的盛況(有時是窘境),突顯美國基督徒對別的宗教的無知,甚至誤解,問題的癥結在於世界宗教的多元、不同信仰之間的差異。
宗教預警!!!可能有部分抨擊存在,聲明不是針對任何宗教,只是我個人單純觀點,沒有深入瞭解所以可能有很多錯誤,能接受的再看!!歡迎留言說明更多內容或是指正~ 之前有段時間覺得自己都在練舞,太少接觸新知識,所以便去誠品逛一下,順便看看現在什麼書比較受歡迎,在逛的期間我兩次都被「傳教」,我以前蠻排斥的,
Thumbnail
宗教是給死人用的,還是給活人用的? 什麼時候又是接觸宗教的最佳時間點呢? 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感謝上帝感動很多人在青鳥行動中開始認識教會,但如果有人最近開始對教會感到興趣,還是提醒一下,因為那會是文化衝擊,你打算進去一個其實你並不熟悉的文化圈裡面,而且跟台灣傳統文化有段差距的圈子,所以請不要有太多浪漫的想法,更不要一時衝動就說要受洗(雖然有些教會會說這叫聖靈的感動,但我還是提醒一下,聖經裡提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宗教可以是一個很美好的事物。他使人有力量、獲得寬慰。  不知為什麼,有一些些人卻會誤用裡面的論點, 無論是有意無心,用了裡面的故事來審判別人。
最近讀了很多教會史的書,因為還沒讀完(對,我同時讀好幾本,依照歷史時期主題閱讀而不是整本書讀),所以暫時沒書評好寫,但對於初代教會倒是有些東西可以談。 是這樣的,我見過太多牧者強調要跟隨初代教會的腳步,彷彿那是個無比美好的年代。 但那個年代恐怖極了,絕不是那種千人大教會還唱歌跳舞集體起乩的狀況,
話說在前頭,這本書非常不易讀,不是翻譯的錯,而是原文就有非常高的資訊密度,而且相當學術性,沒有一定的前導知識,讀起來會相當累人,我就讀了好久,還要查其他資料,所不會推薦給一般對教會使有興趣的人。 但這本書非常精彩,含金量非常高啊!或許神學生可以讀一下這本,更推薦給牧師讀就是了(福音派路師尤其需要,
Thumbnail
世界宗教議會中,基督徒與東方宗教信徒初次相遇的盛況(有時是窘境),突顯美國基督徒對別的宗教的無知,甚至誤解,問題的癥結在於世界宗教的多元、不同信仰之間的差異。
宗教預警!!!可能有部分抨擊存在,聲明不是針對任何宗教,只是我個人單純觀點,沒有深入瞭解所以可能有很多錯誤,能接受的再看!!歡迎留言說明更多內容或是指正~ 之前有段時間覺得自己都在練舞,太少接觸新知識,所以便去誠品逛一下,順便看看現在什麼書比較受歡迎,在逛的期間我兩次都被「傳教」,我以前蠻排斥的,
Thumbnail
宗教是給死人用的,還是給活人用的? 什麼時候又是接觸宗教的最佳時間點呢? 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感謝上帝感動很多人在青鳥行動中開始認識教會,但如果有人最近開始對教會感到興趣,還是提醒一下,因為那會是文化衝擊,你打算進去一個其實你並不熟悉的文化圈裡面,而且跟台灣傳統文化有段差距的圈子,所以請不要有太多浪漫的想法,更不要一時衝動就說要受洗(雖然有些教會會說這叫聖靈的感動,但我還是提醒一下,聖經裡提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宗教可以是一個很美好的事物。他使人有力量、獲得寬慰。  不知為什麼,有一些些人卻會誤用裡面的論點, 無論是有意無心,用了裡面的故事來審判別人。
最近讀了很多教會史的書,因為還沒讀完(對,我同時讀好幾本,依照歷史時期主題閱讀而不是整本書讀),所以暫時沒書評好寫,但對於初代教會倒是有些東西可以談。 是這樣的,我見過太多牧者強調要跟隨初代教會的腳步,彷彿那是個無比美好的年代。 但那個年代恐怖極了,絕不是那種千人大教會還唱歌跳舞集體起乩的狀況,
話說在前頭,這本書非常不易讀,不是翻譯的錯,而是原文就有非常高的資訊密度,而且相當學術性,沒有一定的前導知識,讀起來會相當累人,我就讀了好久,還要查其他資料,所不會推薦給一般對教會使有興趣的人。 但這本書非常精彩,含金量非常高啊!或許神學生可以讀一下這本,更推薦給牧師讀就是了(福音派路師尤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