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訪問古道上的生命見証人(2) Meet the Witness on the Historic Context

Eric H-avatar-img
發佈於心向上帝的旅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訪問古道上的生命見証人(二)-------讀《懷特菲爾德傳》Meeting the Witness on the Historic Context

18世紀初期,歐美兩洲處於信仰低潮,在一群布道家的帶領下,興起了一場“大覺醒“的宗教復興運動。喬治·懷特菲爾德(1714—1770)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畢業於牛津大學,年輕時通過閱讀亨利馬太的聖經注釋,打下了他的神學根基。他一生的事奉遍及歐美,13次橫渡大西洋。他以講道的大能著稱,經常對幾萬人講道。在他34年的事奉生涯中,總共講了3萬多次道。

raw-image


他一直以為隻要行善就可以走上通往天堂的道路。也有些人並不認為好行為是進天堂的必要條件但自己卻在不知不覺中在每天生命中實踐這樣一些條框。可是有一本書《人靈魂之中上帝的生命》(The Life of GOD in the Soul of Man)卻讓懷特菲爾德認識了“重生”“新人”“真正的基督徒”。為了得到“上帝的生命”他更加克己磨練,禱告靈修,流淚認罪,卻沒有得到。他痛苦絕望,上帝卻在恩典中向他啟示,讓他知道真理永遠也不能靠自己努力得到的。當他生病躺臥在病榻上或在牛津校園草坪上跪著禱告時,神才把神聖的靈自天而下注入他的靈魂,從此一個全新的喬治懷特菲爾德出現了。“哦,當我卸下了罪的重擔,感受到上帝之愛進入了我絕望的靈魂中。我的靈魂充滿了怎麼樣的喜樂啊,那是用言語無法形容的喜樂,是充滿了榮耀的大喜樂!毫無疑問,那是值得永遠紀念的一天。我的喜樂像春天的潮水般溢過了河岸。”他的悔改歸正發生在1735年復活節后,那年他二十歲。他生命中的陰霾徹底消散,看到自己在基督裡成長的無限可能,他滿懷喜悅地向著理想飛奔。生命的改變也讓他閱讀聖經有了新的快樂,成為他每天滋養靈魂的肉和飲料,每天領受到來自從天上的生命,光照和能力。‘上帝在每天的禱告中賜給了我多麼甜蜜的團契啊!’

每天早上五點,他跪在地上手頭放著希臘文《新約聖經》和《亨利馬太聖經注釋》“逐字逐行的禱告”讓這些經文融入他的生命,這為將來每周四十小時以上講道和忙碌的服侍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他曾經認為做牧師是一份職業,現在他知道牧師的服侍是一份聖潔的職分。人隻有得到上帝明確的呼召才可進行這種服侍。他已經准備好開始這樣的一種服侍,願意完全將自己完全降服給神,將自己徹底交托給上帝手裡,求主帶領。

raw-image


之后,他畢業於牛津大學獲得學位。二十一歲時在英國國教聖公會按立為牧師。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他的初次講道,相信是上帝依然賦予他能力並帶著福音的權柄進行的。他意識到他有當眾演講的卓越才能。大多數人非常吃驚。這或許會幫助他在聖職上追求卓越和成功。但是,他不看重這一切。他說:“我隻想說,我追求今生永久的沖突和掙扎。在永恆之外的此岸,我不盼望得到別的平安,隻希望背起十字架。”於是,他離開那個對他滿溢崇拜和贊美的教會。再一次來到牛津,加入到校園基督徒社團服侍。這中間也去過倫敦和牛津周邊教會講道,他受到極大的敬意。這個時候,各方面的原因讓懷特菲爾德做出一個決定去美國佐治亞州服侍。在等待離開期間,他又在各處教會講道,各宗派的信徒擁擠滿了教堂的角角落落。每天都在講道,有時一天五次。聖靈在他的心裡做工和感動,他處於屬靈的喜樂當中。他在手稿中寫到:“有時當我散步的時候,我的靈魂會突然迸發,仿佛要離開我的身體似的。還有的時候,我感受到上帝無限的威嚴,不得不俯伏在地上,把自己空白的靈魂交給上帝手中,任由上帝按祂的的意願在上面書寫。”

這期間的講道以及一次講解《羅馬書》八章三十節時他的神學思想漸漸清晰,也即“加爾文主義”。但他更願意稱之為“恩典的教義”。他繼續在不同地方不同教會講道,人們聚精會神地聽道像是在傾聽永恆。那些被深深感動的像出生的嬰兒一樣痛哭不已。他把嚴謹可靠的經文主旨與平實易懂的個人應用結合在一起,首先打動會眾的頭腦,然后喚醒他們的情感,最后改變他們的意志。他的講道吸引了各階層的人士,為他們帶來大喜樂的福音。他的講道充滿了能力,洋溢著熱情的火焰,深深感動著會眾。有些人開始過分地稱贊他是“撒拉弗天使”。這時他在記述中寫道:“擁戴的浪潮越來越高漲,......,他們的稱贊越來越過分了,若不是因著我的大祭祀耶穌基督的憐憫,這樣的擁戴可能會毀了我。我懇求耶穌基督牽著我的手帶領我走過這熾熱的熔爐,保守我不受傷害。祂垂聽了我的禱告,讓我看到除了主的稱贊以外,其他一切的贊美都是虛妄的。”

from Google

from Google


在他決定去喬治亞到成行已經一年多過去了。1737年12月30日他帶著眾人的惜別之情,路上有人攔住他,擁抱他,用祝福的目光尾隨他,流淚告別。他寫道:“若沒有耶穌基督扶持我們的心,我們幾乎不能承受這樣的離別”。他在跨洋的船上向神禱告:求上帝賜給我,深深的謙卑,受正確引導的熱心,燃燒的愛和單單仰望主的眼,這樣世人和魔鬼何其與我呢。他在去往美國的船上將甲板辦成一個浮動的禮拜堂,組織唱詩班,每天向船上幾乎所有的人講道。講述“在亞當裡的墮落以及重生的必要性。”船上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那些好輕蔑,喜詛咒的人,現在他們卻“像小孩子一樣站出來背誦教理回答”。許多人開始讀聖經,幾乎所有人參加每天早晚的崇拜服侍。三艘同行的船靠近時他常常站在甲板頂上為三隻船上的官兵宣講上帝的聖言,這是何等壯觀的圖像啊。

在佐治亞州期間,天氣炎熱,他在地板上睡覺。對於一個充滿神聖之愛的人來說,這一切根本不值一提。他舉止坦率從容,言談平易近人。辛勤地服侍贏得了人們的愛戴。他看到許多無家可歸的孩子於是決定建一座孤兒院。

讀書筆記:訪問古道上的生命見証人(1) Meet the Witness on the Historic Context

3-7-2016

avatar-img
217會員
291內容數
我自己並不是一個會碼字的,然而,有時聖靈充滿就會情不自禁寫下幾行可以稱為感動的句子。能思想,能拿出手來寫,能post這裡,都是神的恩典。若不是出於神,一切都不會成為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ric 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十七世紀末,正統主義將基督教本來活潑的信仰化成一套僵化、呆板、抽象的教理,而信心變成了對這套教理的宣認,這與當初路德所講的信心很不同,當路德談到信心時,指的是信徒與神之間活潑的關系,但到了正統主義時代,這種關系仿佛被信徒遺忘了一樣,他們擁有精細地界定所謂“純正信仰”,但卻缺乏了因信仰而來的生命活力。
十七世紀末,正統主義將基督教本來活潑的信仰化成一套僵化、呆板、抽象的教理,而信心變成了對這套教理的宣認,這與當初路德所講的信心很不同,當路德談到信心時,指的是信徒與神之間活潑的關系,但到了正統主義時代,這種關系仿佛被信徒遺忘了一樣,他們擁有精細地界定所謂“純正信仰”,但卻缺乏了因信仰而來的生命活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二十世紀美國宗教教育家威斯霍夫(John Westerhoff, III,1933~)提出「四個信仰階段」,針對牧者、主日學老師、學校宗教老師等日常面對的教育現場,提供教育藍圖,幫助基督徒的信仰達至成熟。
Thumbnail
最近教會的讀經進度來到《希伯來書》,這是《新約聖經》中,一封寫給猶太基督徒的書信,被列在《新約聖經》全書第19本。內容大略陳述耶穌基督在舊約與新約時代的獨特地位,並解釋部分舊約聖經的真正含義。書中並未提及作者姓名,但顯然是個對新舊約聖經內涵有極深度瞭解的聖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神話語的渴望以及如何通過閱讀聖經來更加親近神的靈性經歷。作者分享了個人成長的體驗,以及對真正帶領生命的人的期待。文章中引用了羅馬書8:28,強調了禱告和感恩的重要性。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Thumbnail
一名曾在天主教堂長大的人,雖然曾經對離開教會懷有憧憬,但卻在多年後重回教會。他重新翻閱聖經,對聖經記載的內容充滿好奇,決定從聖瑪竇福音作為切入點來探索聖經的題材。
Thumbnail
一個被神的靈所充滿而重生的人究竟具有怎樣的特徵?我們如何分辨真正屬靈的基督徒與虛假、並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之差異?喬納森·愛德華茲深信:一個真正蒙恩得救的人,內裡有聖靈的臨在作印記,他外在的生活行為也一定會反映他內在生命的真實。
Thumbnail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你認為人類先要生存下去,真相和名聲哪個比較重要?」(《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p118)
Thumbnail
我是2011年元月2日受洗成為基督徒。受洗之後承蒙一位有學問的牧者介紹我去研讀一部書,書名是:《聖經探索:世界智慧寶藏之鎖鑰》("God’s Plan For Man: The Key to The World's Storehouse of Wisdom"),我真的跑去書房找,果然找到。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二十世紀美國宗教教育家威斯霍夫(John Westerhoff, III,1933~)提出「四個信仰階段」,針對牧者、主日學老師、學校宗教老師等日常面對的教育現場,提供教育藍圖,幫助基督徒的信仰達至成熟。
Thumbnail
最近教會的讀經進度來到《希伯來書》,這是《新約聖經》中,一封寫給猶太基督徒的書信,被列在《新約聖經》全書第19本。內容大略陳述耶穌基督在舊約與新約時代的獨特地位,並解釋部分舊約聖經的真正含義。書中並未提及作者姓名,但顯然是個對新舊約聖經內涵有極深度瞭解的聖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神話語的渴望以及如何通過閱讀聖經來更加親近神的靈性經歷。作者分享了個人成長的體驗,以及對真正帶領生命的人的期待。文章中引用了羅馬書8:28,強調了禱告和感恩的重要性。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Thumbnail
一名曾在天主教堂長大的人,雖然曾經對離開教會懷有憧憬,但卻在多年後重回教會。他重新翻閱聖經,對聖經記載的內容充滿好奇,決定從聖瑪竇福音作為切入點來探索聖經的題材。
Thumbnail
一個被神的靈所充滿而重生的人究竟具有怎樣的特徵?我們如何分辨真正屬靈的基督徒與虛假、並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之差異?喬納森·愛德華茲深信:一個真正蒙恩得救的人,內裡有聖靈的臨在作印記,他外在的生活行為也一定會反映他內在生命的真實。
Thumbnail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你認為人類先要生存下去,真相和名聲哪個比較重要?」(《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p118)
Thumbnail
我是2011年元月2日受洗成為基督徒。受洗之後承蒙一位有學問的牧者介紹我去研讀一部書,書名是:《聖經探索:世界智慧寶藏之鎖鑰》("God’s Plan For Man: The Key to The World's Storehouse of Wisdom"),我真的跑去書房找,果然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