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結束之前,我們從信仰成長和鑑定原始禱告真偽(聲稱或看似原始禱告的行動是否真的是原始禱告)的角度,探討次級禱告的必要。
二十世紀美國信仰成長研究人才輩出,除了實踐神學家佛勒牧師提出信仰階段理論之外,宗教教育家威斯霍夫(John Westerhoff, III,1933~)也提出「四個信仰階段」。威斯霍夫是聖公會牧師,退休前在美國杜克(Duke)大學神學院任教多年,發表四個信仰階段,與佛勒的信仰階段理論分庭抗禮,針對牧者、主日學老師、學校宗教老師等日常面對的教育現場,提供教育藍圖,幫助基督徒的信仰達至成熟。
四個信仰階段如下。(John Westerhoff, III, Will Our Children Have Faith?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76, 89-99)第一,經驗階段。生活經驗是信仰的根本,初信者體會信仰,主要不是透過神學理念,乃是透過有效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就能夠印證信仰。雅各書二章18節:「把你沒有行為的信心給我看,我就藉著我的行為把我的信心給你看。」第二,從屬階段。基督徒會希望從屬於一個群體,在其中有清楚的自我定位,得到其他成員的接納。群體會成為成員的權威,成員會以群體成員的榜樣作為學習對象,以群體的價值觀作為他們信仰和生活的準繩。第三,探索階段。檢視和驗證自己前兩個階段的信仰,理性地運用各種知識、證據,處理信仰中的懷疑。第四,自主階段。經過直觀的經驗階段、依賴他人的從屬階段、藉著理性與懷疑周旋的探索階段,基督徒會得到啟蒙,重新整合信仰,把信仰轉化為實際的個人或社會行動,持守到底,根據信仰改變社會。
按照威斯霍夫的觀點,信仰得以成長,需要以下條件:模仿群體其他成員的榜樣、被群體的價值觀塑造(第二階段);檢視和驗證信仰,運用理性處理懷疑,則需參照神學標準(第三階段)。禱告作為宗教生活的特質、檢視宗教生活的準則(海勒,頁xv),甚至是屬靈健康的指標,在第()章有詳細討論。既然禱告是信仰生活重要的內容,我們可以推論,信仰得以成長的條件,就必然包括在禱告方面模仿、被塑造,以及參照神學標準的實踐。如何滿足這些牽涉禱告的條件?我們需要次級禱告。回顧教會歷史,主禱文是歷代信徒模仿的禱告方式,是宗教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許多崇拜儀式的一部分。耶穌禱文經過一千五百多年靈修傳統的洗禮,東方教會以此為行之有效、塑造靈命的方式,西方教會則肯定這禱文的神學價值。我在小學早會使用的《崇拜手冊》可算是兒童版的《公禱書》,這手冊讓我沉浸在集體敬拜的「儀式感」和神聖空間當中,畢生受用。假如威斯霍夫四個信仰階段的觀點屬實,信仰成長作為目標,就需要次級禱告;而信仰成長作為結果,也應該歸功於次級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