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卻愚忠這隻大黑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1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什麼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不但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話語權,因此一聲令下,臣下就得乖乖束手就擒,把一顆大好頭顱獻上。

這是誰說的?

孔子?

不。以為如是表述出自孔子,那真是天大的誤會。

且不說孔子一生出仕的時間極其有限,終其一生,儘管以「忠信」作為立身行事的標竿,也以此教導弟子,可從不曾連用「忠君」兩字。

既然從政出仕,不忠於君,那該忠於什麼?

 

忠於民而信於神

 

春秋時代賢哲季梁從《尚書》提取出的精髓是「忠於民而信於神也」。所忠的對象在「民」不在「君」。

如何忠於民?季梁以「上思利民」作為參照尺度:政策一概取決於能否利益民生,有利民生才是「忠」的正解。

與「忠」聯繫的「信」,季梁同樣有解,「信於神」的展開詮釋即「祝史正辭,信也。」

老祖宗深信天地有神,只是不像基督徒那般把上帝掛在嘴上,經常禮拜。上帝信仰儘管根深柢固,禮拜上帝只在固定的祭典。主政者歲末年終祭天的同時,必須提出施政報告。季梁的「祝史正辭」,指的是通過祝、史上呈天帝的表文如實載記年度政績,不敢隨意塗脂抹粉,這是對上帝信守牧民承諾的體現。當代學界慣以「敬德保民」統括,實即孔子等先聖先哲對「忠」的認知。

raw-image


齊景公曾針對施政就教於孔子,孔子的答覆極其扼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答案儘管有點抽象,不過齊景公非常受用,當下讚歎:「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閣下說得極是啊!君如果不像君,臣也不像臣,做爹的沒爹樣,做兒子的沒兒子的體統,整個社會必然亂成一團,我還能安安穩穩坐在宮廷內當我的君王嗎?

「君君臣臣」對君臣關係的界定極其簡要,回到自家祖國,魯定公請益君臣關係時,孔子的答案相對具體:「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出於權責的劃分,的確有尊卑之分;但兩者的對應有如主賓,彼此理應是平等的,唯有君上懂得以禮相待,才能換來臣下的效忠回應。

 

人倫的雙向平等

孔夫子如果不曾肯定忠君,那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又是哪來的?

這還真是天知道。

沒人知道典故所出。可這個強調單邊威權的怪句流行至少也有數百年的歷史。「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平等模式罕有人提起,反倒是「君君,臣臣」,一旦進到當權者的瞳孔就扭曲變形。「君君」變成為君者可以恣肆其慾,為所欲為;臣下只能仰垂聖裁,俯首聽命。昏君、暴君的理想,是把「臣臣」兩字放到極大,不但裱褙高掛在廟堂之上,最好烙在所有臣子的四肢,方便時時提撕。人臣不必有長治久安的理想,不必有出謀劃策的智慧,只須作仰體上意的順臣,說穿了跟奴才沒兩樣。

雙邊極度不對等的設定之下,推到極致,便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絕對權威。

儒家從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走到罷黜百家的漢朝,倡議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未必有意壯大君權,使其扶搖直上;然而歷代「看上」儒家的當權者,別有居心者恐怕不在少數。從《論語》拉扯幾句作為君權、父權的幌子,硬把「愚忠」的大黑鍋給孔老夫子扛上,好讓「至聖先師」為無數昏君、暴君背書。

raw-image


慧解大不易,古今皆然

 

可真要把抹黑這責任全推給後人,恐怕也未必妥當。孔子還健在人世,就曾因為子貢的提問大動肝火。

子貢何等大才,有一天卻突然丟出一個問號:臣下順服君上就是忠,本來天經地義,這有什麼好質疑的?

如果連子貢這麼優秀的學生都如此認定,其他弟子會如何理解也就可想而知。孔子氣到當場開罵:「鄙哉!」沒想到你見識如此短淺,這麼蠢的話你也說得出來!

孔子稍稍解氣之後才又繼續開導子貢,即使天縱英明,人終非聖賢,難免犯錯。聖王明君認清這個限制,自然樂於身邊有勇於批判的諍臣隨時指正。大國有諍臣七人,小國視其規模,有五人、三人敢於諫諍,大抵就可以常保國政運作如常,不至於走上覆滅的道路。「臣從君命,奚談為貞?」臣下只知一味順從,置國家前途不顧,哪裡配得上忠呢?

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國君有美好的政策,人臣領了命令認真推行固然是忠;萬一國君有錯,匡正國君的過舉,彌補國君的過錯,那才是孔子對「忠」的正解。

avatar-img
35會員
168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9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廿字真經》開篇即明白標舉廿字與儒家的聯繫。在進一步細論儒家德目之前,請容我為儒家的掌門人孔子說幾句公道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8 一九八○年,天帝教在台灣復興。第二年,涵靜老人與一炁宗主透過天人會談,決定兩教分工:天帝教既是奉上帝特准,以化延核子毀滅浩劫重來人間,故以誦念皇誥、《寶誥》兩誥搶救天下蒼生,主司「陽薦」。天德教則以誦念《解冤經》、《往生經》超拔孤魂野鬼,職司「陰超」。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7 他甫一進門,在朦朧的光影裡隱約覷見一位先生拿著水煙斗。待涵靜老人趨前走近,還沒來得及開口,這位先生劈頭便道:「玉階,你來了!」 「玉階」正是涵靜老人的表字。涵靜老人聞言,當下嘆服,他此行未曾透露與任何人知曉,不想高人卻直接喊出他的名字。這句聽起來柔和,力道卻奇強的一句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6 不論來根多深,一旦來到紅塵,仍須有人點化。彷彿從天上帶著一個帶鎖的寶匣下凡,意圖開啟寶盒,仍得一把鑰匙。這既是涵靜老人的體悟,也可以視作「佛渡有緣,乃結道根」的白話演繹版。 「佛渡有緣,乃結道根」是雙向描述,既是被動語式的受渡,也是主動語式的渡人。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5 〈天德讚〉曾以「繼垂歷劫教,和藹傳慈祥」讚頌天德教主濟世的慈悲。在經壇正式開啟之後,經文以「十八億劫,常現法身」重說一遍。至於其間歷劫救世的大略,則以「德曰本尊,道秉無形,一炁生化,命承清靜,眾香妙氣,鍾毓輸成」以及「五四主教」概括,簡單勾勒了宗主的炁統。 人間有「血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9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廿字真經》開篇即明白標舉廿字與儒家的聯繫。在進一步細論儒家德目之前,請容我為儒家的掌門人孔子說幾句公道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8 一九八○年,天帝教在台灣復興。第二年,涵靜老人與一炁宗主透過天人會談,決定兩教分工:天帝教既是奉上帝特准,以化延核子毀滅浩劫重來人間,故以誦念皇誥、《寶誥》兩誥搶救天下蒼生,主司「陽薦」。天德教則以誦念《解冤經》、《往生經》超拔孤魂野鬼,職司「陰超」。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7 他甫一進門,在朦朧的光影裡隱約覷見一位先生拿著水煙斗。待涵靜老人趨前走近,還沒來得及開口,這位先生劈頭便道:「玉階,你來了!」 「玉階」正是涵靜老人的表字。涵靜老人聞言,當下嘆服,他此行未曾透露與任何人知曉,不想高人卻直接喊出他的名字。這句聽起來柔和,力道卻奇強的一句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6 不論來根多深,一旦來到紅塵,仍須有人點化。彷彿從天上帶著一個帶鎖的寶匣下凡,意圖開啟寶盒,仍得一把鑰匙。這既是涵靜老人的體悟,也可以視作「佛渡有緣,乃結道根」的白話演繹版。 「佛渡有緣,乃結道根」是雙向描述,既是被動語式的受渡,也是主動語式的渡人。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5 〈天德讚〉曾以「繼垂歷劫教,和藹傳慈祥」讚頌天德教主濟世的慈悲。在經壇正式開啟之後,經文以「十八億劫,常現法身」重說一遍。至於其間歷劫救世的大略,則以「德曰本尊,道秉無形,一炁生化,命承清靜,眾香妙氣,鍾毓輸成」以及「五四主教」概括,簡單勾勒了宗主的炁統。 人間有「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一、「大將」之「信」豈僅是「言必信,行必果」 「孫子兵法」第一篇提示大將的五大條件,第二項就是「信」! 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段紀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問孔子「作為知識份子的基本條件」!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中國歷代如此矢志不渝的聖賢英雄。哪位功成名就、壽終正寢?他們只是千古流芳!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第二)。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諂媚;見到該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按照舊時禮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國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國家的神祇,就是違禮。但到了孔子所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
一、「大將」之「信」豈僅是「言必信,行必果」 「孫子兵法」第一篇提示大將的五大條件,第二項就是「信」! 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段紀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問孔子「作為知識份子的基本條件」!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中國歷代如此矢志不渝的聖賢英雄。哪位功成名就、壽終正寢?他們只是千古流芳!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第二)。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諂媚;見到該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按照舊時禮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國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國家的神祇,就是違禮。但到了孔子所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