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覽設計中,通常會建議單一展品的多項關聯物件/元素、或是同一創作者的系列展品,都要盡可能地擺放在鄰近位置,以利呈現展品的從屬(affiliation)或群集(grouping)關係,這樣符合直覺的設計較能夠有效引導觀展者依序觀覽。然而,這樣的大原則並非不可撼動,但什麼情況下可以被打破,又可以創造怎樣利大於弊的效益,讓我們來看看這個難得一見的典範案例。
《酷共生》主視覺。圖片來源:北師美術館官網。
《酷共生》一展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美術館(簡稱:北師美術館)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合作之「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成果,透過援引「內共生」與「酷兒理論」這兩組原先隸屬於演化生物學與性別理論的概念,在跨科際的敘事調度下,策展人與藝術家、科學家及各種行動者彼此合作,在展覽中交織出數個充滿差異與活力的共生提案。
其中,有兩件展品尤其值得一提:
〈#迎靈者〉。圖片來源:ELLE。
〈直立優勢性〉。圖片來源:琅琅悅讀。
這兩件展品的共通性特色,都是將單一展品的多項物件/元素分散放置於不同位置,觀展者無法一次性觀覽該件展品的所有物件/元素,卻又妥善引導觀展者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及互動,除了延長單一展品的涉入時間以外,不同角度的互動形式也讓展品想傳達的設計理念變得更立體,因此讓人印象深刻。
〈#迎靈者〉的空間延續。攝影:UX.Debugger。
〈直立優勢性〉的空間延續。攝影:UX.Debugger、ELLE。
從這兩件典範展品的設計中不難發覺,之所以雖然「鄰近性」大原則被打破,卻仍能獲取很好的體驗效益,其關鍵其實就在於:儘管展品物件/元素散置,但充分將觀展動線納入考量(善用展館的挑高及通透空間),依據展品設計概念妥善呈現其合理的邏輯順序 — — 可能是時序關係,也可能是主要物件/元素延伸至周邊物件/元素的關係,並提供隱晦但是實際存在的引導連結暗示。因此,非但不會致使觀展者在觀展過程中迷失、需要不斷嘗試拼湊重組,反而讓展品變得更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