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青年文化大使—團隊裡的七種人#4

以二十年的社會教育經驗,說來諷刺,「社會教育」有其價值之處,幾乎是立基於「學校教育」部分迂腐思想及缺乏彈性,才有社會教育在這個社會框架中夾縫中生存的理由。既不是正規的法律規範,也沒有強制性執行的命令,充其量只有各政府單位為鼓勵多元發展而訂下的規則。使得青年文化大使的運作,顯得有點矛盾。

社會體制下如此矛盾,學員在團隊裡,也就經常出現「矛盾的人」。這裡所講的矛盾,並不是學員本人自己的矛盾,而是學員存在於體制下,周遭的人給予的矛盾。

在執行「新北文化大使」的第一年,我也是「矛盾的人」。矛盾來自於外子及長輩或朋友,大部分的人不知道青年文化大使團隊到底在做什麼?好奇這樣的團隊,能創造出什麼社會價值。接下來他們就會問:「你這麼忙,那你薪水到底拿多少?」心中的「矛」和「盾」常常因為這些無知的話語而互相打架,誰也不讓誰,經過二年多,它們才慢慢平靜下來。

大人都如此了,更何況是十幾二十歲的青年。

「老師,今天沒辦法去上課,家裡突然有事,媽媽不讓我去…」一位成績很好的高中生私訊給我。

「你們這個計畫的cp值太低了,說好要讓學員出國,到現在都看不到實質的規劃?!」一位家長在線上會議中,突然在學員旁邊氣憤地發言批評。

「我爸不喜歡我來新北文化大使的活動,他覺得我應該要找有賺錢的實習工作。」一位大三學生表情無奈地說。

「我媽一直很支持我,但對於我學測考試成績不理想,又參加第二年的計畫,她其實常常有負面的態度。」一位高三參與第一年,升大學之後參與第二年的學員眼框含淚地說。

「我們學校老師很奇怪!一開始鼓勵我們來參加新北文化大使的活動,後來卻又說假日沒事不要亂跑,好好在家唸書。」一位高職生苦笑著說。

去年,我們在二天一夜的中隊長培訓營裡,引導學員講出自己想講的話,包括現在的樣態以及未來的期許。一開始有一位學員開始說自己很迷惘之後,接下來幾乎每一位學員都說自己對未來很迷惘,有幾位甚至說到無奈或傷心處而掉下眼淚。

如同前面所述,心中的「矛」和「盾」會互相幹架,本來就是正常的事。透過閱讀書籍、心理師訪談或適當的運動排解,人生自然會出現一條內心踏實的路。重點是「矛」和「盾」彼此鏗鏘之時,誰能陪在青年的身旁給予支持系統。

「社會教育」有價值之處,在於運用政府的資源,免費讓青年自己找到嚐試突破框架的學習方式。

很多來參與「新北文化大使」的學員都覺得要撐一整年才能拿到最後的「文化大使」證書,是一段cp值超低的學習歷程。往往來參與前二個月三、四次的活動之後,就消失不再繼續參與的占三分之一。暑假之後,還持續留下來參與的學員約略超過三分之一。最後拿到證書的人,從他們的IG限動或發文中,可以看到他們經歷一整年的課程及活動、籌備自主學習創發的專案任務,心中滿足及成就的價值,無可言諭。

沒有經歷過的人,永遠不會瞭解。

那些中途離開的人,多半都是「矛盾的人」。一方面很喜歡新北文化大使的計畫,另一方面又被家人勸說或朋友鼓吹去參與其他有更多交換利益的活動。

「新北文化大使」計畫堅持不提供給學員任何型式的金錢或津貼,並不是因為預算不足,而是要讓團隊所有學員在未支付任何酬勞的一致性下運作,才能留住真正想參與文化推廣的人,而那些在意金錢所得的人,就只能祝福他們能找到更適合的計畫。

心中的「矛」和「盾」停止爭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適應或習慣這樣的團隊運作,而是真正瞭解到社會教育的現實面,相較於硬體設施的建設,政府單位雖高唱「軟實力」,但在看不到實體成果的計畫和活動之下,恐怕除了「文化部」或「教育部」等中央單位才有辦法透過中長期計畫爭取預算,地方政府沒辦法再編更多的預算支應。

今年,有將近三十位的學員完成三年的計畫,從第一年的銀質獎章、第二年的金質獎章,到第三年的彩色獎章,三個獎章代表他們已經從「矛」和「盾」的爭執中,脫胎換骨成為社會上難得心中有踏實感的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