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大使—團隊裡的七種人#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二十年的社會教育經驗,說來諷刺,「社會教育」有其價值之處,幾乎是立基於「學校教育」部分迂腐思想及缺乏彈性,才有社會教育在這個社會框架中夾縫中生存的理由。既不是正規的法律規範,也沒有強制性執行的命令,充其量只有各政府單位為鼓勵多元發展而訂下的規則。使得青年文化大使的運作,顯得有點矛盾。

社會體制下如此矛盾,學員在團隊裡,也就經常出現「矛盾的人」。這裡所講的矛盾,並不是學員本人自己的矛盾,而是學員存在於體制下,周遭的人給予的矛盾。

在執行「新北文化大使」的第一年,我也是「矛盾的人」。矛盾來自於外子及長輩或朋友,大部分的人不知道青年文化大使團隊到底在做什麼?好奇這樣的團隊,能創造出什麼社會價值。接下來他們就會問:「你這麼忙,那你薪水到底拿多少?」心中的「矛」和「盾」常常因為這些無知的話語而互相打架,誰也不讓誰,經過二年多,它們才慢慢平靜下來。

大人都如此了,更何況是十幾二十歲的青年。

「老師,今天沒辦法去上課,家裡突然有事,媽媽不讓我去…」一位成績很好的高中生私訊給我。

「你們這個計畫的cp值太低了,說好要讓學員出國,到現在都看不到實質的規劃?!」一位家長在線上會議中,突然在學員旁邊氣憤地發言批評。

「我爸不喜歡我來新北文化大使的活動,他覺得我應該要找有賺錢的實習工作。」一位大三學生表情無奈地說。

「我媽一直很支持我,但對於我學測考試成績不理想,又參加第二年的計畫,她其實常常有負面的態度。」一位高三參與第一年,升大學之後參與第二年的學員眼框含淚地說。

「我們學校老師很奇怪!一開始鼓勵我們來參加新北文化大使的活動,後來卻又說假日沒事不要亂跑,好好在家唸書。」一位高職生苦笑著說。

去年,我們在二天一夜的中隊長培訓營裡,引導學員講出自己想講的話,包括現在的樣態以及未來的期許。一開始有一位學員開始說自己很迷惘之後,接下來幾乎每一位學員都說自己對未來很迷惘,有幾位甚至說到無奈或傷心處而掉下眼淚。

如同前面所述,心中的「矛」和「盾」會互相幹架,本來就是正常的事。透過閱讀書籍、心理師訪談或適當的運動排解,人生自然會出現一條內心踏實的路。重點是「矛」和「盾」彼此鏗鏘之時,誰能陪在青年的身旁給予支持系統。

「社會教育」有價值之處,在於運用政府的資源,免費讓青年自己找到嚐試突破框架的學習方式。

很多來參與「新北文化大使」的學員都覺得要撐一整年才能拿到最後的「文化大使」證書,是一段cp值超低的學習歷程。往往來參與前二個月三、四次的活動之後,就消失不再繼續參與的占三分之一。暑假之後,還持續留下來參與的學員約略超過三分之一。最後拿到證書的人,從他們的IG限動或發文中,可以看到他們經歷一整年的課程及活動、籌備自主學習創發的專案任務,心中滿足及成就的價值,無可言諭。

沒有經歷過的人,永遠不會瞭解。

那些中途離開的人,多半都是「矛盾的人」。一方面很喜歡新北文化大使的計畫,另一方面又被家人勸說或朋友鼓吹去參與其他有更多交換利益的活動。

「新北文化大使」計畫堅持不提供給學員任何型式的金錢或津貼,並不是因為預算不足,而是要讓團隊所有學員在未支付任何酬勞的一致性下運作,才能留住真正想參與文化推廣的人,而那些在意金錢所得的人,就只能祝福他們能找到更適合的計畫。

心中的「矛」和「盾」停止爭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適應或習慣這樣的團隊運作,而是真正瞭解到社會教育的現實面,相較於硬體設施的建設,政府單位雖高唱「軟實力」,但在看不到實體成果的計畫和活動之下,恐怕除了「文化部」或「教育部」等中央單位才有辦法透過中長期計畫爭取預算,地方政府沒辦法再編更多的預算支應。

今年,有將近三十位的學員完成三年的計畫,從第一年的銀質獎章、第二年的金質獎章,到第三年的彩色獎章,三個獎章代表他們已經從「矛」和「盾」的爭執中,脫胎換骨成為社會上難得心中有踏實感的人。

avatar-img
15會員
100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頻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類「翻白眼」的動作,暗藏許多不同的情緒。可以是無奈、無力、生氣、苦笑或者是單純眼球運動的反諷表現。 青年文化大使團隊裡,除了拿取資源的「免費活動仔」,以及想要表現自我「優秀的人」之外,第三種人就是「讓人翻白眼」的人。我們用「翻白眼翻到後腦勺」,來隱喻對於極為誇張人事物的說法,那麼姑且讓我用翻白眼
「青年文化大使」訂名為「大使」,即有一種社會階層較高位階的感覺。但是在社會教育的領域中,文化可及性或文化平權的概念之下,設定太多門檻,反而會阻礙平權的實行。於是,敞開大門讓各型各類的民眾參與,人們帶著多元化的背景而來,的確能讓一個組織有多樣化的生態。 第一種人—「免費活動仔」,來參與活動的目的,是
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場域裡,你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經過公園、車站大廳或進到圖書館,在時間不是拉著你加速前進的時候,試著放慢腳步,你會發現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同時在這些場域生活著。而在新北市,這些開放的場域,特別容易吸引接近地面的社會階層人士。 社會教育領域裡的青年文化大使團隊,屬於半開放式場域,你只要
有在長期關注政府單位青年政策訊息的人,對於中央單位到地方政府的「青年顧問團」一定不陌生。雖然我沒有承辦過類似的工作,但從網路訊息來判斷,所謂的「青年顧問」或是「青年諮詢委員」,多數的任務及功能比較偏向於提供「想法」或「作法」,青年本人似乎不用真正捲起袖子進行工作。或許因為是這樣的運作方式,多數政府單
在規劃「工作模式的學習」過程中,組織內部工作團隊面對學員有著不同的金錢觀念。其一是完全沒有任何金錢對價關係,另一的極端就是在擔任隊長並完成一整年的計畫之後,可以獲得一萬元獎學金;而在這二個極端的中間,就是以車馬費或代理隊長的時薪來計算學員提供的服務。 以些許的車馬費或工讀薪資做為提供勞務服務的模式
在參與青年文化大使的規劃及運作,直接面對受眾之後,我才真正懂得什麼是工作模式的學習。比較容易讓一般人瞭解的名詞,或許是「實習」、「產學合作」、「建教合作」等,參與人員在不支領任何金錢型式如津貼、車馬費、工讀金等,看似是在工作的方式進行學習。 這樣的模式,在學校空間運作很容易被理解,但在社會空間執行,
人類「翻白眼」的動作,暗藏許多不同的情緒。可以是無奈、無力、生氣、苦笑或者是單純眼球運動的反諷表現。 青年文化大使團隊裡,除了拿取資源的「免費活動仔」,以及想要表現自我「優秀的人」之外,第三種人就是「讓人翻白眼」的人。我們用「翻白眼翻到後腦勺」,來隱喻對於極為誇張人事物的說法,那麼姑且讓我用翻白眼
「青年文化大使」訂名為「大使」,即有一種社會階層較高位階的感覺。但是在社會教育的領域中,文化可及性或文化平權的概念之下,設定太多門檻,反而會阻礙平權的實行。於是,敞開大門讓各型各類的民眾參與,人們帶著多元化的背景而來,的確能讓一個組織有多樣化的生態。 第一種人—「免費活動仔」,來參與活動的目的,是
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場域裡,你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經過公園、車站大廳或進到圖書館,在時間不是拉著你加速前進的時候,試著放慢腳步,你會發現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同時在這些場域生活著。而在新北市,這些開放的場域,特別容易吸引接近地面的社會階層人士。 社會教育領域裡的青年文化大使團隊,屬於半開放式場域,你只要
有在長期關注政府單位青年政策訊息的人,對於中央單位到地方政府的「青年顧問團」一定不陌生。雖然我沒有承辦過類似的工作,但從網路訊息來判斷,所謂的「青年顧問」或是「青年諮詢委員」,多數的任務及功能比較偏向於提供「想法」或「作法」,青年本人似乎不用真正捲起袖子進行工作。或許因為是這樣的運作方式,多數政府單
在規劃「工作模式的學習」過程中,組織內部工作團隊面對學員有著不同的金錢觀念。其一是完全沒有任何金錢對價關係,另一的極端就是在擔任隊長並完成一整年的計畫之後,可以獲得一萬元獎學金;而在這二個極端的中間,就是以車馬費或代理隊長的時薪來計算學員提供的服務。 以些許的車馬費或工讀薪資做為提供勞務服務的模式
在參與青年文化大使的規劃及運作,直接面對受眾之後,我才真正懂得什麼是工作模式的學習。比較容易讓一般人瞭解的名詞,或許是「實習」、「產學合作」、「建教合作」等,參與人員在不支領任何金錢型式如津貼、車馬費、工讀金等,看似是在工作的方式進行學習。 這樣的模式,在學校空間運作很容易被理解,但在社會空間執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在課堂上,除了我們這些講師和學員,還有校長、委員和志工的參與。他們各自帶來了不同的觀點和見解,讓我們能夠從多元的角度來看待社大的社會責任問題。這種經驗交流讓我們不僅會心一笑,甚至有時一起流淚。大家共同爬梳人生的故事,這過程既是整理,也是放下。
Thumbnail
探討新舊文化衝突下,長輩與新生代在工作及生活觀念上的對立。文章中提及如何理解及傳達觀念是文化衝突中最難的部分。
近些年發現,許多學生因為自我中心、界線模糊(他人感受,因為界線隨好惡變動)和自我膨脹(自我感受,這時很強調界線),導致了許多人際衝突。這些行為會讓師生、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導致親師衝突。 當教學活動需牽手時,孩子不想跟「不喜歡的人」牽,家長也強調這是孩子的身體自主權,師長不能強迫孩子去和不
Thumbnail
每個人在青春歲月裡,都曾面臨過一個共同的問題:參加社團活動到底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在每一個年輕人的心中激起千層浪。 有人覺得社團活動僅僅是消磨時間,有人則認為這是認識朋友、擴展人脈的好機會。那麼,參加社團活動到底對你的未來有什麼幫助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很多人說大學是社會的縮影,但國小才是。 之前為了申請計畫稍作了解,近五年my系畢業的系友,有36~58%,皆從事教職或教育相關工作,我就活在6成教育業:4成其他產業的世界,往來多為各類教職員,在同溫層的厚厚油脂中游太久,學校的圍牆原來這麼寬這麼遠。 所以參加國小同學會,曾能看見社會,如果積極一點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在課堂上,除了我們這些講師和學員,還有校長、委員和志工的參與。他們各自帶來了不同的觀點和見解,讓我們能夠從多元的角度來看待社大的社會責任問題。這種經驗交流讓我們不僅會心一笑,甚至有時一起流淚。大家共同爬梳人生的故事,這過程既是整理,也是放下。
Thumbnail
探討新舊文化衝突下,長輩與新生代在工作及生活觀念上的對立。文章中提及如何理解及傳達觀念是文化衝突中最難的部分。
近些年發現,許多學生因為自我中心、界線模糊(他人感受,因為界線隨好惡變動)和自我膨脹(自我感受,這時很強調界線),導致了許多人際衝突。這些行為會讓師生、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導致親師衝突。 當教學活動需牽手時,孩子不想跟「不喜歡的人」牽,家長也強調這是孩子的身體自主權,師長不能強迫孩子去和不
Thumbnail
每個人在青春歲月裡,都曾面臨過一個共同的問題:參加社團活動到底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在每一個年輕人的心中激起千層浪。 有人覺得社團活動僅僅是消磨時間,有人則認為這是認識朋友、擴展人脈的好機會。那麼,參加社團活動到底對你的未來有什麼幫助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很多人說大學是社會的縮影,但國小才是。 之前為了申請計畫稍作了解,近五年my系畢業的系友,有36~58%,皆從事教職或教育相關工作,我就活在6成教育業:4成其他產業的世界,往來多為各類教職員,在同溫層的厚厚油脂中游太久,學校的圍牆原來這麼寬這麼遠。 所以參加國小同學會,曾能看見社會,如果積極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