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那句~人雖然能夠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生有什麼可以舉起的 ? 是生命,然而生命是一段過程,走過便隨之放下。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放下其實不容易;社經地位的名利、日常情感的喜怒,意識感官的聲色,飲食體驗的滋味,還有心境精神的掛慮,這五件事對長壽的人而言是很難散去的。換言之,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慮都是應該經歷過的同時就應該放下的。這是唐朝醫師孫思邈的養生記載,並且提到「寡欲故靜」,靜則能排除「五難」,人自然長壽。

慢悠悠地閱讀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弘一大師的人生智慧 ( 弘一大師原典 ; 宋默整理 )時,腦子閃過叔本華的那句~人雖然能夠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想著,之所以需要放下,是否因為不能再要了,再要...也許就是起貪心,有了貪念。

書中,弘一大師進一步提出「有主則虛」,「有主」就是有目的,目的是要長壽的話,反而要心無一物(頁189) 「不為外物所動為之靜,不為外物所實為之虛」。因此,當我們做到靜的時候,則需要用另一種東西(物質)來填充我們的內心,否則,心無一物,必如無根之萍,隨波遊蕩。佛家用語常見般若指的就是終極智慧,指的是靜思。弘一大師出世為僧,需有智慧地割捨身為人的七情六慾,於禪定時悟道,因此處於心無一物之境。

 頁249,提到莊子德充符中的一句話「有人之形,無人之情」,被引用來做為靜的時候於內心中的物質。我參閱了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頁131),認為依整篇文章來閱讀比較能完整詮釋作者想表達而力有未逮之處。莊子說的無情,並非沒有七情六慾,而是不讓這七情六慾「內傷其身」,也就是說不讓七情六慾傷害到自己的天性。

一般人遇事或過坎時常常會說,放不下的都是枷鎖,離不開的都是牢籠。想想,套上枷鎖,關進牢籠的人生著實令人頭皮發麻,所以還是放下捨離比較養生。

 



我很喜歡《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喜歡《孟子·盡心篇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喜歡讀著讀著而茅塞頓開的時候,那種究竟的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走馬看花式的旅遊了許多國家之後,總有一些地方是我到不了的。原因可能是阮囊羞澀、可能是體況不宜,歸結最大因素應該是被資本社會豢養多年,蠻荒之地並不適合我味。
一直以來都是假日到傳統市場買新鮮鱸魚,順便請魚販老闆幫忙將魚的骨肉分離....
曾經有個朋友跟我說她真的討厭雨,尤其是陰鬱的雨天,雨水帶來的憂鬱氣氛,讓人感到壓抑,像是整個人都被困住一般,連心都跟著糾結起來。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爲宋人愛吃蟹成癡,就連煮茶湯時的等待時間不但有“小爐薪火,坐觀江湖”的閒趣,還用了「 松風蟹眼 」來形容茶湯熱時的冒泡......
在走馬看花式的旅遊了許多國家之後,總有一些地方是我到不了的。原因可能是阮囊羞澀、可能是體況不宜,歸結最大因素應該是被資本社會豢養多年,蠻荒之地並不適合我味。
一直以來都是假日到傳統市場買新鮮鱸魚,順便請魚販老闆幫忙將魚的骨肉分離....
曾經有個朋友跟我說她真的討厭雨,尤其是陰鬱的雨天,雨水帶來的憂鬱氣氛,讓人感到壓抑,像是整個人都被困住一般,連心都跟著糾結起來。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爲宋人愛吃蟹成癡,就連煮茶湯時的等待時間不但有“小爐薪火,坐觀江湖”的閒趣,還用了「 松風蟹眼 」來形容茶湯熱時的冒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自古以來,所有的智者都在世間歷事煉心,不問世事躲在書中當一個哲學家,頂多稱作為自了漢。 做事的目的是為了修練自己的心,不要總是去關注結果,結果並不是做事的目的, 況且,結果也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尋道,而得道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其寢無夢、其覺無憂。 人如果滿足於恬淡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名欲功利,沒有太多的比較跟想要,睡覺時自然不會做夢,一夜無夢,醒來時就無所思,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直到離開家門,那時開始就會想起工作的種種煩惱,所以思想就亂糟糟了,無喜無悲的心情就過去了,我們又穿上了盔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宗教,各有各的信仰,能延續千年以上,且能跨國傳播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必要去論好壞或者誰對誰錯! 佛教的八苦,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得承認那是世間存在的情緒。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疾甚!而我追根究底,就是情字在苦! 因為有了情,才會捨不得,因為有了情,才會被勒索!如果真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自古以來,所有的智者都在世間歷事煉心,不問世事躲在書中當一個哲學家,頂多稱作為自了漢。 做事的目的是為了修練自己的心,不要總是去關注結果,結果並不是做事的目的, 況且,結果也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尋道,而得道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其寢無夢、其覺無憂。 人如果滿足於恬淡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名欲功利,沒有太多的比較跟想要,睡覺時自然不會做夢,一夜無夢,醒來時就無所思,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直到離開家門,那時開始就會想起工作的種種煩惱,所以思想就亂糟糟了,無喜無悲的心情就過去了,我們又穿上了盔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宗教,各有各的信仰,能延續千年以上,且能跨國傳播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必要去論好壞或者誰對誰錯! 佛教的八苦,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得承認那是世間存在的情緒。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疾甚!而我追根究底,就是情字在苦! 因為有了情,才會捨不得,因為有了情,才會被勒索!如果真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