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什麼可以舉起的 ? 是生命,然而生命是一段過程,走過便隨之放下。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放下其實不容易;社經地位的名利、日常情感的喜怒,意識感官的聲色,飲食體驗的滋味,還有心境精神的掛慮,這五件事對長壽的人而言是很難散去的。換言之,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慮都是應該經歷過的同時就應該放下的。這是唐朝醫師孫思邈的養生記載,並且提到「寡欲故靜」,靜則能排除「五難」,人自然長壽。
慢悠悠地閱讀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弘一大師的人生智慧 (
弘一大師原典 ; 宋默整理
)
時,腦子閃過叔本華的那句~人雖然能夠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想著,之所以需要放下,是否因為不能再要了,再要...也許就是起貪心,有了貪念。
書中,弘一大師進一步提出「有主則虛」,「有主」就是有目的,目的是要長壽的話,反而要心無一物(頁189) 「不為外物所動為之靜,不為外物所實為之虛」。因此,當我們做到靜的時候,則需要用另一種東西(物質)來填充我們的內心,否則,心無一物,必如無根之萍,隨波遊蕩。佛家用語常見「般若」指的就是終極智慧,「禪」指的是靜思。弘一大師出世為僧,需有智慧地割捨身為人的七情六慾,於禪定時悟道,因此處於心無一物之境。
頁249,提到莊子德充符中的一句話「有人之形,無人之情」,被引用來做為靜的時候於內心中的物質。我參閱了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頁131),認為依整篇文章來閱讀比較能完整詮釋作者想表達而力有未逮之處。莊子說的無情,並非沒有七情六慾,而是不讓這七情六慾「內傷其身」,也就是說不讓七情六慾傷害到自己的天性。
一般人遇事或過坎時常常會說,放不下的都是枷鎖,離不開的都是牢籠。想想,套上枷鎖,關進牢籠的人生著實令人頭皮發麻,所以還是放下捨離比較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