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什麼是「心理遊戲」?

若你有看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我想對於「心理遊戲」這個源自溝通分析學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用來描述人際互動模式的名稱,就有約略的印象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中對心理遊戲的描述是:

長期性經常重複的行為,其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當事人最後會感覺很不好、很不快樂。

"長期性"重複行為,指的是每天、每週、每個月都會發生的莫名爭吵、不歡而散的討論持續一週、一個月、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且重複又重複地一再發生。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進入心理遊戲中的玩家(們),並未意識到自己進入對方的心理遊戲中,直到雙方最後各自帶走不愉快的情緒,心理遊戲才算結束一回合。不過,當相似情境再次受到觸發時,同一個心理遊戲便可能再次啟動。

進入心理遊戲的餌/曖昧訊息,指的是心理層面的內心OS,而非表面的社交訊息,舉例來說:社交訊息(心理訊息)

  • 你可以順便幫我買午餐嗎?(要出門還要我說才會幫忙買午餐!)
  • 我沒有看到你的手機喔!(手機都亂放,還要我幫忙找!)
  • 你不知道那個新聞嗎?(拜託,也多少關心一下時事吧!)
  • 我等等就會去做。(吼~是要催幾次啦!)

在互動溝通中,你說出口的訊息中帶有內心OS的曖昧訊息時,聽者便有可能過度解讀及回應你內心的OS,意即:你拋出心理遊戲的餌,對方上鉤了;如此一來,你們之間的心理遊戲便會啟動,

每個人習慣性進行的心理遊戲,與其成長背景相關;不同的人可能會玩相同的心理遊戲,但進行的方法、持續性及結果等級則會因人而異。

若能辨識心理遊戲的"餌"(曖昧訊息),就能避免進入心理遊戲中,沒有心理遊戲的人際互動,才能達到真正的親密關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