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必然相關、注定即興:《國際政治學的關係理論與中國文集》序言

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2021/12/25

不才受邀為石之瑜老師中文新著《國際政治學的關係理論與中國文集》(以下簡稱《文集》)代 撰一序,深感慚愧惶恐。不才1991年混跡就讀於徐州路院區,萬幸選得石老師所開「儒家倫理與東亞經濟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課程,後辱蒙指導碩士論文,而又未以愚鈍見棄,提點迴護倏忽竟已三十載。竊揣僭居學界多年未有寸進,尚餘一息可苟全於同儕者,厥為偶能得老師學術與政論,以自笞不學不思之過也。然自追隨日起,深知師道披靡中外、縱貫古今,非主流之霸權不足鑿開,無權威之幻術難於解構;自是有教無類,以後為先,早非市井學科之圍籬所能範限。或常有同行師友稱未解師道主旨,其迷於俗見者有之,而懼於以批判自療者尤多。故今蒙師命撰序,彷彿回到三十年前交課後心得。隱喻失義,勢所必然;但學而時習,老師與讀者雖必難苟同,亦療癒之病歷也。

斗膽之管見,石老師《文集》雖多為近年西文刊行或演講之中文編訂版,但重為中文語境構思,有如新作,當屬相關議題領域研究者與同學的一大福音。老師耕耘中國學與國際關係研究多年,於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無不通讀精熟,此觀諸《文集》多章之註腳即可證之。故但凡入門而欲一覽諸派經典利鈍讀者,《文集》亦為不可多得之天梯。然如不才所體會,老師功底精深,著作宏博,說是文起三代、道濟「天下」不為過。其「關係理論」國際政治學,有後實證與比較哲學、儒家道家思想為基礎、心理學和人本開放的田野研究方法為支撐、文明研究為佐證,同時披斬創就了一種超越「西方關係性」與「中國學派」口號的新型普遍國際關係理論,它也是一種批判和實踐導向、能動性強的實踐國際政治理論。不才再度斗膽言之,石老師此說將是21世紀後50年,臺灣學界極少數尚能被世界社會科學記得、回顧,並援引的國關理論。

不才此回讀書心得斗膽歸結學習,提出「八字妄言」便於銘記反省:必然相關、注定即興。必然 相關是《文集》關係理論本體論的根本,也是東方「天下」世界觀中,事物構成與國家互動交往的基本型態,而與西方西伐利亞「世界」相對應。後者的本體論是霍布斯/洛克「自然狀態」中的原子式自足存在,事物(國家或個人)之相關是「理性選擇」下締結「契約」之產物。於是這些行動者可以選擇怎樣相關,也似乎可以選擇「脫勾」回到自然狀態。這在「天下」中將是不可能的,因為「天下」的前在狀態就像「天人關係」與「人倫關係」,可以根據行動者所在之「場所」進行「角色創造」以即興發揮,但棄絕角色還能有「秩序」,這種「好天下」是不存在的。絕聖棄智又沒秩序,當然是無政府狀態的「壞天下」了。

是故行動者即便是追隨「權力平衡」理論的劇本行事,其實也是在該文本中「接受角色」以維持「想像共性」,有助於降低自由主義理論所說的交易成本。但歸根到底這樣的「權力平衡」實踐,也是「關係平衡」的一個類型。也可以說,西伐利亞體系,其實是「必然相關」的「天下」的一個類型,它的「脫勾」是不存在的選項。關係平衡是在「必然相關」的天下中,因時因地制宜(即興)與互動對象維持一種從短期到長期的「想像共性」,所以為角色創造或維持而「送禮」、「讓利」甚至一時犧牲物質利益,厥為「關係理性」而不是「非理性」。至於個人從所屬文化背景中,找出與「想像共性」並存的差異,從而既能自我浪漫化開創新關係,又能反身性動員出想像共性的資源,當中豐沛的能動性,是為「後華性」而非靜態的「中國性」。

要言之,《文集》當中至少有以下數個「關係理論」的重要觀念:天下、關係(想像共性)、角色、關係平(均)衡、雙邊關係、前置關係、即興關係。由此延伸至他者角色設定、場所、自制、自然狀態、後華性、關係話語等等,複合扣連,迆邐展開。各章看似獨立,卻相互呼應。讀者可從第一章循序學習,也可以從任何一章甚至任何一字即興切入。篇幅與智能有限,不才鄙文必然要在此打住。但能藉老師《文集》與天下有識者結緣,注定為即興所得,是為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