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決定創傷樣子的是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有部很紅的下架影片,想要分享我的想法,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有點刺激,或者覺得我無法同理,或者覺得我自以為是,那都沒關係,那我也不是要唱反調什麼的,只是在一群浪潮下,不知道哪裡可以說說,至少這是我的版,總可以說吧!

我覺得可以分幾個部分:

  第一,影片引發很多人的創傷,非常多人站在一個受害者的立場發表言論,對於資源被剝奪的部分,包含爸爸買的東西未經同意被換成別的、長輩認為有用的東西跟晚輩不同、經濟要滿足小孩還是滿足自己,甚至包含很多留言說繳的稅拿去幫別人養小孩,都是跟資源被剝奪有關。先說幫別人養小孩的說法,政府補助真的非常少,有生小孩的人也是有繳稅好嗎?不生的人怎麼會覺得在幫別人養小孩?我滿好奇這種說法的人到底繳了多少稅?至於影片的部分,我認為就是那個世代普遍的狀況,所以有共鳴,所以被放大,因為大部分人都有被這樣對待的經驗,那就是一個當下時代會有的家庭景象,很真實不是嗎?

  第二,影片忠實呈現現代人為什麼不生小孩?因為有小孩就要犧牲。這就是普遍的難題,小孩還是自己?經濟可以嗎?一部分人覺得如果沒辦法提供好的,乾脆不要生,一部分人覺得如果有小孩就要犧牲自己的快樂,乾脆不要生,或者還有其他因素。生與不生都是一種選擇,選擇生或不生都不應該被歧視。但總是看到一些選擇生的,覺得不生的自私沒責任感,而不生的,覺得生的帶給他們很多麻煩。其實只是大家選擇不同而已,生的,也只能去評斷生的,不生的,只能去評斷不生的,因為沒有對方的經歷跟考量,有什麼資格去說三道四。

  第三,道歉這件事,我不覺得教育部應該道歉,陳述一件符合事實的狀況為什麼要道歉?頂多是跟影片目的不符而已,頂多修改結果符合影片目的就好。觀感不佳這種事情非常主觀,只是因為剛好這個腳本是整個世代的心聲,所以反彈相對大,就像有個評論提出建議,最後要回到補助能夠讓這種劇情不再上演,才符合影片催生的目的。

  第四,沒有任何人不帶創傷,當你覺得你有創傷,是否想過你的父母也有?是否想過你是否也曾經傷害你的父母?做人不要只會要求別人,即使是父母也是人,不是完美的。甚至這個人認為的避免創傷的教養方式,對另一個人來說是創傷。所有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模式,很多時候沒有對與錯,只是彼此互動的方式適不適合,就像之前爸媽囧很大有個來賓,媽媽認同自己長輩的軍事化管理,所以對自己小孩同樣軍事化管理,但他的小孩一個很喜歡另一個很反彈,那喜歡的那個小孩以後就會用同樣方式教育自己小孩,反彈的那個以後就會換別的方式教育自己小孩,或者選擇不生,世代就是這樣,可能傳下去,也可能換方向,教養真的沒有絕對。創傷也不是動不動就拿出來喊,因為別人踩到你創傷,所以別人要改,這叫情緒勒索好嗎?所以動不動就說自己創傷是父母造成,父母要負責的人,請長大一點,到底誰在情勒誰?自己受傷不會自己擦藥嗎?是三歲小朋友嗎?那你造成父母創傷的部分要不要叫父母也找你負責?還是這時候又要把父母不應該跟小孩計較掛在嘴邊?那就叫雙重標準嘛!父母有責任自己沒責任?先要求自己吧!(部分真的嚴重的不在範圍內,我相信還是有不是的父母。)

  來說說自己的事。老媽跟我說過,奶奶以前對老爸很嚴格,所以老爸會賺錢就想要給自己最好的。我以前有一次買電腦,老爸帶我去選喜歡的外殼,回家後,外殼變成老爸的,因為他覺得好看。小時候看動漫,也被老媽直接關電視,或者買動漫周邊被罵浪費錢。我去展覽抽到小吊飾,寄到家的時候我很開心,但老爸就說沒什麼用的東西還這麼興奮。還是報名課程老媽說學cad比較有用。我剛出社會就遇到金融海嘯,待業很久,還被奶奶說過沒工作乾脆隨便找個人嫁一嫁。老媽也說過我如果結婚家裡就剩老弟,所以要對老弟好一點,我心裡想,太卑微了吧。或者還有其他老爸優先、老弟優先、有用優先的事情,大大小小的創傷太多了,說不完啦!從老爸時代「賺到錢要給自己最好」,到我的打算是「我要用我賺的錢,學我想學的東西。」或者老媽時代「為了家人付出犧牲」,到我變成「因為你還小所以陪你長大,但你是你,媽媽是媽媽,爸爸是爸爸。」我覺得就是一種世代,各自的解讀,每一步都在建構一個特別的自己。

  最後想說的是,不要老是看著自己有創傷,老是覺得創傷被掀開、被戳痛,真正決定創傷表現成什麼樣子的是自己,套一句老公曾經跟我說過的話:「因為有過去的你,才有現在的你。」

文字走著走著,畫筆繞著繞著,卻深藏在最愛的藍色裡。 目前文字為主,情緒抒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身為顯示者,很不喜歡告知...
  做決策很重要的是內在權威,而我是直覺權威,滿有感的,只是很難抓到那個瞬間。
  大約兩年前知道人類圖,今年才去測,測出的結果,我是顯示者,爬文說這個類型只有8%左右。不意外,常常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只出一張嘴的人,覺得有很美好的目標,卻常常沒有下文。對人類圖還沒有很詳細的了解,這只是記錄我知道的可能的自己。
  我不知道這種想法對不對,是不是有點挑戰觀念,只是悶了一段時間,想要說說自己的想法。   看了一些貼文,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無法理解為什麼大家對父母的要求這麼高?
   帶了一些怒火跟失落,盡可能心平氣和去談這個問題:「設計出來的東西不合客戶期待要不要收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不管上什麼課,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會問一個問題:「有沒有問題?有問題要提出來喔!」可是我覺得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身為顯示者,很不喜歡告知...
  做決策很重要的是內在權威,而我是直覺權威,滿有感的,只是很難抓到那個瞬間。
  大約兩年前知道人類圖,今年才去測,測出的結果,我是顯示者,爬文說這個類型只有8%左右。不意外,常常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只出一張嘴的人,覺得有很美好的目標,卻常常沒有下文。對人類圖還沒有很詳細的了解,這只是記錄我知道的可能的自己。
  我不知道這種想法對不對,是不是有點挑戰觀念,只是悶了一段時間,想要說說自己的想法。   看了一些貼文,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無法理解為什麼大家對父母的要求這麼高?
   帶了一些怒火跟失落,盡可能心平氣和去談這個問題:「設計出來的東西不合客戶期待要不要收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不管上什麼課,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會問一個問題:「有沒有問題?有問題要提出來喔!」可是我覺得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負疚感」就像是個哈哈鏡一樣,扭曲了原本事情真實的面貌。 「我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其實,非常傷人。明明是大人自己,為了避免「負疚感」,而選擇的放棄,卻讓孩子承擔了自己的後悔與不甘的痛苦。大人應該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這個議題也常常發生在我們這一代的身上,很多的親情勒索便是源於此。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如果真的沒有自知要當爸爸的身分 真的不要生小孩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既然選擇生了就該認清現實去面對 不要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私人情緒 又老是把錯誤合理化都歸咎於他人 - 全職媽媽挺不容易,不是只有表面看到的光鮮亮麗 照顧孩子是份沒有收入的工作 社會在職上班一天
育兒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只是社會怪罪的都是女性沒有教好孩子,但是難道男人射完一發精子,就沒他的事了嗎? 自己找到自己的生活價值,自己認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當你自己愛自己時,社會的畸形框架與道德綁架, 才不會影響你,不論你是男是女,或對於孩子來說你是爸爸、媽媽、或是養育的親人。 因為當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負疚感」就像是個哈哈鏡一樣,扭曲了原本事情真實的面貌。 「我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其實,非常傷人。明明是大人自己,為了避免「負疚感」,而選擇的放棄,卻讓孩子承擔了自己的後悔與不甘的痛苦。大人應該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這個議題也常常發生在我們這一代的身上,很多的親情勒索便是源於此。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如果真的沒有自知要當爸爸的身分 真的不要生小孩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既然選擇生了就該認清現實去面對 不要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私人情緒 又老是把錯誤合理化都歸咎於他人 - 全職媽媽挺不容易,不是只有表面看到的光鮮亮麗 照顧孩子是份沒有收入的工作 社會在職上班一天
育兒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只是社會怪罪的都是女性沒有教好孩子,但是難道男人射完一發精子,就沒他的事了嗎? 自己找到自己的生活價值,自己認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當你自己愛自己時,社會的畸形框架與道德綁架, 才不會影響你,不論你是男是女,或對於孩子來說你是爸爸、媽媽、或是養育的親人。 因為當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