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調查的方法有哪些?該如何選擇?
選擇方法前,要確定研究議題為何。沒有「完美」的方法,只有「適合」的方法,要看哪一種方法適合你的議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想知道候選人支持度,那我找十個鄰居做焦點團體就不太適合,一是樣本數太小、代表性不足,二是「會支持哪一個候選人」是相對封閉且簡單的題目,不需要用到訪談來「探索」,用問卷調查選擇題更為簡便。
在市調中,比較常見的方法劃分是「質化」與「量化」。這裡我不引用學術上的嚴謹定義,而是採用實務上常見的思考方式。
針對「足量」的受訪者進行調查,得到統計上「具代表性」的調查結果。
「代表性」的簡單解釋,就是我的訪問對象所產生的調查結果,能夠有效代表我的母體(我實際上預計獲取答案的所有對象)。沿用上面候選人支持度的例子,我的訪問對象是十個鄰居,母體是全台的投票權人(約1900萬人),代表性明顯不夠。
為了有代表性,足夠的樣本數是必要的。為了做到大量,量化調查的題目設計也多半較簡單,會是以封閉題(選擇題)「為主」;除了讓受訪者較好填答外,也較符合量化調查的目的:預先把答案規格化,使用同一套答案語言,才能得到客觀好解讀的數據。
舉例:我想知道消費者對一款飲料的喜好程度。如果答案完全開放,有人回答「不錯喝」、另一個人答「還可以」,我們很難知道這些答案實際差異多大,也難做成結果報告。但如果預先設定好一套尺規,如「非常喜歡、有些喜歡、沒有特別喜歡/不喜歡、有些不喜歡、非常不喜歡」,讓消費者在同一基礎上作答、結果就會好分析多了。
量化適用情境:
利用開放性互動,描繪出行為背後的紋理。
相對於量化的大樣本數與簡單的題目,質化指的是採用細緻的訪問/觀察,來了解行為的原因與脈絡。因為講求的是深入與完整,目的是辨認模式與方向,所以樣本數不求多,但要涵蓋到該涵蓋的對象。舉例而言,若研究議題是「Q牌筆電品牌調查」,研究對象可以分為:
以座談會來說,三種各一組,每組五人以上,比較能在組內/組外歸類出共通/相異點。
在質化領域,訪談技巧與能力是一大專業。有些人會覺得質化「不過是聊聊天」,好像誰來做都可以,因此質化專業能力的展現與認可,相對量化而言更有挑戰性。
質化的專業建立於人類不一定能清楚說明自身行為的真正原因,因此如何挖掘被隱藏的訊息、嗅出「這裡有寶藏」並隨時改變方向等訪談技巧,就是做質化的重要能力。量化研究會收集到的素材,在問卷設計完就幾乎確定了,但質化研究的素材,就攸關訪談當下如何引導與延伸,因此訪談能力就格外重要。良好的觀察力、共情能力、表達能力是這種專業的基礎。
量化多是封閉題,我們是針對已知事實進行驗證,而質化則是開放式問答,永遠會出現意料之外的答案,而這也是之所以要執行質化的原因。
質化適用情境:
最後還是老話一句,沒有絕對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方法,而且一個大型研究同時包含質化與量化調查也是常有的事。無論是質化還是量化,不變的道理是:市場調查是在一個框架之下,盡力獲取訊息來達到研究目的,不可能包山包海、無所不知。若是抱持著錯誤的期待,反而會讓專案窒礙難行。因此在設計問卷/訪綱時,務必先問自己:這樣的題目,我作為一個受訪者,回答得出來嗎?如果答不出來,就考慮變通,折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