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讀後感|變形記:還是我最愛的經典讀物

𝐿'𝑒𝓃𝒻𝑒𝓇 𝒸'𝑒𝓈𝓉 𝓁𝑒𝓈 𝒶𝓊𝓉𝓇𝑒𝓈

經典讀物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能藉由故事情節構成具有隱喻和象徵,從而加強代入性。人類總是會在荒謬境遇產生共鳴,我想這也是心靈雞湯能如此暢銷的原因。(資料搜集後發現這可以稱為表現主義,通過作品表現內心的情感經驗,而非對描寫對象加以忠實地描述,因此作品往往具有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

變形記|卡夫卡

這部作品也不無處滲透著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讓人不停反思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主角從身分的變異也造成了家裡地位的改變,主角對家人單方面的情感聯結表露無遺。即使是平常,也是束縛大過於聯繫;家人們迫切一切回歸原狀無非是維持原來的控制、對作者的馴服以及對於未來可預視的安全感。然而作為全家經濟來源支柱、替公司運轉的齒輪,在一夜間失去了與家人和社會的聯繫同時間被物化為「牠」。這種被剝奪生而為人的資格是殘酷的,但同時更殘酷的是身旁對自己態度上的改變。他人即地獄,雖然他化身為蟲,但他卻依然擁有意識而身旁的人卻渾然不知。他人即地獄更是令人難以喘息的赤裸呈現。

順帶一提的是故事也呈現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如何的畸形。「我嘅訴求只係返工」遇上這種種難解的厄運,人們卻只覺得煩躁,並且擔憂著工作與生活中的責任。

🔖  無法平心靜氣地與他交談,這有另一個說來也很自然的後果:我連話都不會說了。本來我大概也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演說家的,但像一般人那樣流暢地說話我該是可以的吧,然而你卻很早就禁止我說話了。

在原生家庭裡,我從來沒有說話的權利。我也總怕自己說錯甚麼而挨罵,於是我也選擇了不再說話。這也使我很長一段日子不知道該如何正常的展開對話,也不知道如何抒發情緒的暗湧,只能暗自盼望在完全的寂靜中恢復那真實、自然的狀態。

🔖  這天早晨當每扇門都鎖著時,大家全想進來見他;如今他打開了一扇門,其餘幾扇門顯然也從白天開到現在,卻沒有人要進來了,連鑰匙都改從外面插上。


在我把心門打開前,人們總是想要一探究竟;到我把心躺開人們看到內裏的鮮血淋漓後,卻沒有人願意再進來。也許人們是出於恐懼、或許是不知該如何處理。人們總是善忘的,也許很快就會淡忘看到此場景或感受。可是鼓起勇氣把潰爛的內在剝開後的我,也許就漸漸在空氣中戰漸漸腐爛也不被人發現。畢竟生活就是這樣,不會顧及任何人感受無止盡的轉動。

🔖  因為別人聽不懂他說的話,所以沒有人想到他聽得懂別人說的話


在我看來別人之所以聽不懂他說的話,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努力理解他所想表達的。或許他表達得支離破碎,可當你有足夠耐心去從他的每一個行為、碎片,你總能拼湊出他想要表達的話。

🔖  家人和葛雷戈都已習以為常,家人感激地接過錢,他也樂意拿錢回來,但這之中卻不再有特別的溫情。


「維繫家庭的紐帶並不是家庭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共有關係之後的私人利益」沒有溫情的家我想充其量只能成為室友,維持著各取所需的關係。

🔖  我們得擺脫這東西。我們已經盡力照顧牠,容忍牠,算是仁至義盡了,我想誰也不能對我們有半點指責。...牠早該看出人類不可能跟這樣一隻動物一起生活,早就自動離開了。那樣我們就沒有了哥哥,但卻能生活下去,會想念他。可是這隻動物卻在迫害我們。

患有憂鬱症的我總是害怕造成家人的負擔,總是希望有人能解決掉自己 - 這個問題的根源。有時候照顧者對自己說出這些話還比較釋懷,證實了自己的疑慮是沒錯的。沒有人對任何人有絕對的責任,家人也罷。因此,當有人想要放棄自己的時候總會想,「沒關係,我能理解的。」也因為這樣總是衍生出自我了結的念頭,這樣一來家裡就沒有負擔了。或許一開始會不捨,但長遠來說還是會釋懷的吧。

後記:

在搬運的過程中重新細讀當刻寫下的心得,嗯,這還是我最愛的經典讀物。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忍不住很心疼想要抱抱主角、就如我希望當年有人能夠抱抱我一樣。卡夫卡總會化身為筆下的人物,以故事中的身份描寫他的故事。而實際生活上他和父親也的確有著緊張的關係,在他的另一部作品《給父親的一封信》中也曾細膩入微地闡述父親對他所造成的創傷。這部分希望有機會可以在詳細分析~

‧̍̊˙· 𓆝.° 。˚𓆛˚。 °.𓆞 ·˙‧̍̊

𖤘 書籍資訊

書名:《變形記

作者: 卡夫卡 原文作者: Franz Kafka

譯者: 姬健梅 出版社:麥田

‧̍̊˙· 𓆝.° 。˚𓆛˚。 °.𓆞 ·˙‧̍̊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更多的我:InstagramVocusMediumMatters:@aaaaalvarea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