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尋找自我的熱情【入門-進階到登頂】

尋找自我的熱情

尋找自我的熱情

不管是生活中或是職場裡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不同性格的人與人之間相處模式不盡相同。我常思考,是甚麼樣的經驗形塑出這樣的我?如此的性格又是怎麼造成的?

學生時期每個人都是在差不多的環境中成長,能比較的僅止於課業而已,本科系能力最好的學生在其他方面也許沒能這麼好,就好比團隊合作能力、事情應變能力、溝通能力......等,這些軟實力開始工作後才會更加被彰顯出來。

出了社會後更多的是與自己比較,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每個人的速度不同,儘管保持好自己的節奏步調就行了,也許途中會被他人所影響,但我總相信自己有自己的賽道要走。


第一個師傅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從小就聽過這句俗諺,強調自我修行自我學習的能力。雖說後天的努力非常重要,但流派更是至關重要的基礎,遇到的第一個師傅會深深影響自己做事的方法態度以及面對問題該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認為在什麼樣環境中遇到什麼人永遠都是最重要的。


登山冒險
我的父母在約莫十年前開始進入專業登山的領域,耳濡目染之下我也深受他們的影響,在2019年登上了我的第一座百岳「郡大山」,對於有在登山的人來說郡大山算是不困難的山頭,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可是困難重重舉步維艱,還記得登頂時感到非常吃力。直到我開始認真登山後,相關的知識技巧才越來越成熟。

父母上山時為了要節省時間跟瓦斯,早餐基本上是不開火且吃得很簡單,他們常說:「要吃好料的下山在吃就好,在山上簡單吃就行了」,因此我上山基本上三餐都吃得很簡單,主要都是乾燥飯還有麵包而已,通常不會花太多心力去想每天要吃的食物有哪些,尤其是早餐為了要趕時間通常只有吃餅乾加上前一天泡好的奶茶。有的人會在山上好好享用每一餐,相對的就會壓縮到時間,不過這就是流派的不同,端看每個人怎麼想得而已。

我想這就是遇到的師傅跟環境形塑出我這樣的想法。


工作的差異化
做了兩份工作都是在中型規模的公司,對於工作我總是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前兩年換了新主管,這個主管一直都是在有規模的上市企業上班,輾轉來到我們公司成了我的上頭。

一來到公司就立刻感受到她與其他人的差異,對於細節以及分工她會要求得很明確,也很注重不同部門之間的流程分級,主管認為公司很扁平化沒有制度會有很多衍伸的問題出現。

規模小的公司的確會有很多制度上的矛盾,每個人要扛的事情也會較多,必須很快速的讓公司、組織、產品、專案迭代換新才能前進,因此很常在做事的邏輯或是深度不夠確實。

這也難怪為甚麼會有些人喜歡剛畢業的白紙,因為在公司蹲了一陣子後,面對問題的態度做事情的方法都會有所影響。


形塑自我

不管生活、工作、運動、自我實現....不同遭遇慢慢成就出現在的我,除了上述的兩個例子外還有很多很多,過去的已經是過去式了,那麼未來是否能改變呢?我的想法是肯定的,但前提是要願意主動改變調整,而不是被動等待。

熵增模式
讓自己處於熵增的狀態,才能夠接觸更多事物,每當我困惑的時候都會想起這個定理,將自己處於熵增的狀態,才會讓了無新意的生活有點波瀾。對我來說每天都是一塵不變的話那不管再過多久也都是一樣,應當將自己時時保持開放的心胸盡量接觸不同事物,才有機會展開新的可能。


幸運表面積
老高所講的主題「幸運」引起非常多討論,有興趣的人點及影片可以看到更多。

結論來看是想辦法提升自己的運氣,才有可能抓住更好的機會。

那麼要如何增加自己的運氣呢?裡頭講到必須多開闊自己的視野,要往水平發展多與人交流,正如上一段所講的熵增概念相同,將自己放置於各種不同環境中,即使水平不足也更能夠被看見。

幸運表面積是Jason Roberts所提出的概念,D x T = L 除了努力工作以外讓更多人知道你的想法更能夠增加運氣,建立個人品牌,寫部落格,製作youtube影片...都是訴說的一部份,這也是我寫作的其中一個原因。

尋找師傅

尋找師傅也是形塑自我的一個重要步驟,每當進入一個領域時我總是喜歡以該領域最頂尖的人為目標去模仿,在無形中對方就可以初步成為我的師傅,再更深入研究後可以接觸到不同厲害的人,有了實際接觸後更有機會拜對方為師。拜師似乎有點嚴肅了,但起碼有問題都可以與對方討論。

在我初步接觸區塊鏈時,都是以線上自學為主,之後認識了一些人我有問題時會直接發問,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是我學習最快速的時候,甚至有機會做到不同案子讓我有了兼職機會,這是一開始想不到的事。


新的領域新的世界,面對人生課題還有很多該努力加強的部分,​我想這是一場永無止盡的挑戰直到登頂為止。

思考、改變、調整我想未來還會有很多事情發生,面對不停變換的世界人生才有意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