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接了幾張大單,以業務的角度我應該是要開心的,但我卻面臨了生管單位的抱怨,甚至是接近情緒化的發洩,原因在於接了這幾張單後,工廠原先已接近飽和的產能明顯無法滿足所有訂單的交期,勢必有訂單需要延後。
和客人去協調訂單的交期當然是我的工作,同時我也能理解生管單位對此的不滿,但我當下對生管提出的一個問題想深入探討,就是「業務接這麼多單都沒有在管工廠做不做得出來嗎?」
業務的職責是接單,並盡可能為公司帶來更多營收。
生管的職責是確保交期,在一定時間內出貨。
但從上面的問題來看,訂單和產能似乎是被歸類在了同一個維度上,也就是:
訂單多-產能就會減少
訂單少-產能就會釋放出來
簡單來說,就是我只能接一定數量的單,等訂單消耗完之後,才能繼續接單,就如同吃飯時,吞下嘴裡的食物才能去舀下一口。
問題很顯而易見,公司的營收上限就是食量。
可是如果我把訂單和產能分成兩個維度來談,訂單就像是能提供的食物,產能就是食量(大胃王或是更多的人),然後一樣以吃飯來解釋,就會出現四種狀況:
訂單多x產能多=更多的人幫忙吃,或是訓練食量一次吃更多
訂單少x產能多=肚子餓
訂單多x產能少=太撐吃不下
訂單少x產能少=剛剛好,但吃不壯
假如每間公司的目標都是要吃到變壯,那1和3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狀況,所以回頭看到一開始生管提出的問題,我認為業務試著去找更多食物來源(訂單)是合理的,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胃(工廠)的感受,所以我認為要解決業務和生管資源衝突的第三個維度就是-訂單難度。
影響訂單難度的因素有幾個,交期、產品複雜度、品檢標準。
交期就像是原本要在5分鐘內吃完的烏龍麵,現在寬限到10分鐘吃完即可。
產品複雜度就像是5分鐘內要吃完的烏龍麵提前先放涼了,吃的時候更好入口。
品檢標準就像是吃完後的完食標準是一點湯都不能剩,但改成只要看得到碗底的「感謝招待」即可
簡單來講就是讓生管單位在生產訂單上時花的心力更少。
回到最開頭的問題,面對生管的抱怨,我首先給出的回覆是我會去協調其他訂單的交期,且盡可能在包材端減少工廠需要執行的工序,最後就是考慮工廠狀況和客戶協調品檢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