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小談-別讓工作和生活進入不用動腦的「舒適圈」

更新於 2024/11/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隔了一段時間沒寫,基本上年底是最忙的時候,不只要趕農曆年前應該要出完的貨,同時要面對ISO內部稽核以及盤點等繁瑣的行政工作,又不巧遇到我的同事出車禍以及我自己得了感冒,通常遇到這種狀態差且所有行政工作擠在一起的時候,就容易陷入「動手不動腦」的情況。

動手不動腦是好事嗎?

「動手不動腦」這是一件看上去滿足上層期待,且自己也輕鬆無比的事情。

你想想,只要做著和之前一樣的事情,重複且沒什麼難度,某種程度上只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已,像是在和周圍同事表達「我超級忙,不要來煩我」「老闆有看到嗎?我超級認真在做事」,但實際上對自己一點幫助都沒有。

以我自己為例,我這週就進入了這樣的狀況,看著屬於我自己的重要目標,沒有一項是有顯著推進的,這種事只有在覆盤的時候才會發現。(加上我這週上班一直咳嗽,咳到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了)

思考是人類的特徵

並不是說不能有這種只需要執行的工作,而是當我們的工作是需要動腦才能創造更大價值時,那就不能放任自己不去動腦。

仔細想了一下,這週生產力低落的狀況主要還是來自於,我對於運用團隊的能力並不是很純熟,簡單比喻的話就是我有一支部隊可以運用,任務是剷除不遠處的怪物巢穴,我卻選擇讓這個部隊等我一下,我自己去把怪物砍翻,或是我沒有確認這個巢穴是屬於哪一種怪物的,就叫部隊出發,結果發現是龍的巢穴,且部隊全軍覆沒。

不管哪一種,都浪費了我的時間,且事情並沒有好好完成。

所以為了彌補這個短版,我這個週末買了一本有關領導的書自己慢慢讀,後續再看能不能改善現在面臨的困境。

結語

現階段我盡量讓自己在一段時間內不要吸收太多資訊,之前看過一個概念「知識上癮」,指的是只知道吸收資訊但不知道輸出、使用的人,僅僅只追求知識獲取時的快感,或許某方面也只是想要填補發現與其他人差距時的自卑感。

發現自己有這種狀況的跡象時,我會先慢慢停下來想一下自己現階段要的是什麼,下個階段要的是什麼,並試著減少自己的選項,藉由這個方法我省下很多線上課程的錢(?

但是書的部分我看到有興趣的書還是會下意識就買電子書來看,一方面電子書實在太方便,另一方面是書是進入別人思考最簡單的方式,便宜又大碗。

剛出社會時,我對於職涯或是我究竟擅長什麼並沒有太多規劃,很多時候都是先往一個方向走,接著便撞上牆壁。直到撞到頭有點暈時才算勉強找到我的北極星,開始知道了哪裡是我的北方。在這個專題裡,我並不能站在遠處告訴你應該怎麼走,但我想讓你知道這段路有我們一起走。幾分鐘的文章裡,藏的是我這幾年的碰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公司接了幾張大單,以業務的角度我應該是要開心的,但我卻面臨了生管單位的抱怨,甚至是接近情緒化的發洩。
「知道自己為何而戰」這個概念和之前提到的厲害工作者有點相似,但那篇文章裡的概念是遇到問題後,才去思考源頭並順著脈絡解決問題,對我來說屬於被動的處理問題。 但今天想提到的是主動去拆解我們想達成的目標,可以是為了工作或人生,沒有特定的使用場景,我認為只要是目標與現況有一定的落差,都可以藉由這個思考方式
你有遇過老闆、同事或客戶突然對你傳達大量資訊的時刻嗎?只要你當超過一年的上班族,一定或多或少會遇到類似的時刻,或許你可能還年輕,記憶力超群,但資訊就像裝在布袋裡的水一樣,隨著時間會慢慢溜走,所以你應該趁現在就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我記得在我剛轉業務後的某一天,客戶提出了一個我之前沒聽過的要求,雖然一頭霧水,但我還是答應客戶說會請工廠同事協助,因為這個要求會給工廠同事增加工作量,於是我撥了電話過去協商,卻沒想到工廠同事跟我說的一句話會影響我到現在,「我們是可以做,但是客戶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第三選擇簡單來說就是從兩個選擇中,找出對雙方都有利的第三個選擇。 選擇當然會有很多種,但第三選擇代表的是對於雙方利益最大化的那個選擇,而這個第三選擇在討論或協商的初期很難被找到,因為談判雙方一開始最在意的一定是「己方的利益」而不是「雙方的利益」。
一天的注意力大部分都花費在這種地方,我很想怪罪於是工作太忙、是人力不足、是公司流程問題,但自從我試著用「把問題內部化」的方式思考後,我開始試著從自己身上找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我讀到一本書叫《留白工作法》,這本書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教你-----停下來。
最近,公司接了幾張大單,以業務的角度我應該是要開心的,但我卻面臨了生管單位的抱怨,甚至是接近情緒化的發洩。
「知道自己為何而戰」這個概念和之前提到的厲害工作者有點相似,但那篇文章裡的概念是遇到問題後,才去思考源頭並順著脈絡解決問題,對我來說屬於被動的處理問題。 但今天想提到的是主動去拆解我們想達成的目標,可以是為了工作或人生,沒有特定的使用場景,我認為只要是目標與現況有一定的落差,都可以藉由這個思考方式
你有遇過老闆、同事或客戶突然對你傳達大量資訊的時刻嗎?只要你當超過一年的上班族,一定或多或少會遇到類似的時刻,或許你可能還年輕,記憶力超群,但資訊就像裝在布袋裡的水一樣,隨著時間會慢慢溜走,所以你應該趁現在就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我記得在我剛轉業務後的某一天,客戶提出了一個我之前沒聽過的要求,雖然一頭霧水,但我還是答應客戶說會請工廠同事協助,因為這個要求會給工廠同事增加工作量,於是我撥了電話過去協商,卻沒想到工廠同事跟我說的一句話會影響我到現在,「我們是可以做,但是客戶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第三選擇簡單來說就是從兩個選擇中,找出對雙方都有利的第三個選擇。 選擇當然會有很多種,但第三選擇代表的是對於雙方利益最大化的那個選擇,而這個第三選擇在討論或協商的初期很難被找到,因為談判雙方一開始最在意的一定是「己方的利益」而不是「雙方的利益」。
一天的注意力大部分都花費在這種地方,我很想怪罪於是工作太忙、是人力不足、是公司流程問題,但自從我試著用「把問題內部化」的方式思考後,我開始試著從自己身上找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我讀到一本書叫《留白工作法》,這本書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教你-----停下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最近為了單位多方會議的安排忙得焦頭爛額,偶然在一次與同事A的對話中,透過轉述得知同事B其實很討厭我,當下我感到震驚的不是被討厭,而是我入職以來,跟B同事沒有業務的交集,只有打過幾次照面,怎麼就突然被人不喜歡了呢?
Thumbnail
職場上平常大家都不計較...或者說建立在員工單方面忍耐,才維持一個「假平衡」 小蝦米的員工,在興起訴訟對簿公堂打破平衡前,先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得到什麼? 是證明自己無罪的「道德價值」? 金錢? 對公司出一口氣? 唯有先想清楚才能不在訴訟之路迷失。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
Thumbnail
衝突,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更偏向負面的感覺,但最近我卻試著不去害怕衝突,或者說帶有一點攻擊性。 會這樣說的用意不在於讓你因為一點小事就去攻擊同事,更多的是讓問題更顯化。
Thumbnail
在職場上,有些話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衝突或尷尬情境
Thumbnail
蕾蕾進公司已經快一年了,她既認真又負責,但常常搞不懂老闆到底想要她怎麼做?她很努力的歸納每一件事情處理的方法,但還是不得老闆的歡心。
Thumbnail
在「 Before Speaker 」跟「 After Speaker 」的部分,主要記載的是當天林大班老師對於兩位講者「簡報技巧拆解」的內容,至於在「駐場簡報人」跟「主題簡報人」的部分,則是將當天駐場簡報人以及主題簡報人分享的內容,及一樣是由林大班老師的簡報技巧拆解的部分,去記錄下來。
常常換公司的利與弊,常常在網路上引起論戰,你要聽信哪一方的言論呢?以下分析給你參考。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最近為了單位多方會議的安排忙得焦頭爛額,偶然在一次與同事A的對話中,透過轉述得知同事B其實很討厭我,當下我感到震驚的不是被討厭,而是我入職以來,跟B同事沒有業務的交集,只有打過幾次照面,怎麼就突然被人不喜歡了呢?
Thumbnail
職場上平常大家都不計較...或者說建立在員工單方面忍耐,才維持一個「假平衡」 小蝦米的員工,在興起訴訟對簿公堂打破平衡前,先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得到什麼? 是證明自己無罪的「道德價值」? 金錢? 對公司出一口氣? 唯有先想清楚才能不在訴訟之路迷失。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
Thumbnail
衝突,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更偏向負面的感覺,但最近我卻試著不去害怕衝突,或者說帶有一點攻擊性。 會這樣說的用意不在於讓你因為一點小事就去攻擊同事,更多的是讓問題更顯化。
Thumbnail
在職場上,有些話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衝突或尷尬情境
Thumbnail
蕾蕾進公司已經快一年了,她既認真又負責,但常常搞不懂老闆到底想要她怎麼做?她很努力的歸納每一件事情處理的方法,但還是不得老闆的歡心。
Thumbnail
在「 Before Speaker 」跟「 After Speaker 」的部分,主要記載的是當天林大班老師對於兩位講者「簡報技巧拆解」的內容,至於在「駐場簡報人」跟「主題簡報人」的部分,則是將當天駐場簡報人以及主題簡報人分享的內容,及一樣是由林大班老師的簡報技巧拆解的部分,去記錄下來。
常常換公司的利與弊,常常在網路上引起論戰,你要聽信哪一方的言論呢?以下分析給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