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如果尼采是獨角鯨》試讀心得


這是一本探討「人類思考本質」的書,不論是比較人類與動物認知模式的差異、或是分析人類智力發展的起源與過程,以及:好的「為什麼」是如何帶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錯誤的因果結論和人的天性,又是如何發生在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這些對於平時喜歡思考、喜歡對世界保有好奇、喜歡對周遭所發生之事物主動提問「為什麼」的族群來說,會感覺特別有趣且耐人尋味;而書中所提到的知識與相關理論也不會艱澀難懂,所舉的例子也非常生活化,使人能夠更全面地理解來源與依據,且更容易與生活作連結。

 

過往較少涉略像這樣的內容主題,當看到書名,對這本書第一直覺的聯想是:「大概是在探究尼采的哲學思想吧?」但又好奇為何要假設是隻「獨角鯨」,試讀後才理解,書名所代表的意義是:如果尼采不像「人」一般思考,那他的思想與著作就不會問世;那或許就不會導致納粹大屠殺等戰爭的發生(儘管非本人意願,卻間接造成了撼世的影響,就如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故事一樣)。

 

如果再追根究柢,就應該先討論「為何人類喜歡問為什麼?」(思考的本質),而在問為什麼「之前」,又是什麼樣的環境因素,導致我們想去問「為什麼」?是什麼促使人類主動想了解事物背後的「關聯性」與「因果連結」?(而不是像隻動物一樣,對於所接受到的刺激,單純地作生存本能上的反應)

 

 

因此,書中最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一章所討論的主題。

 

 

因本身有修讀過教育心理學,對於行為主義(操作制約)的理論與實驗也相對熟悉,也就是說:動物是否要從事某行為(如拉繩、如聽到鈴聲就跑過來),本能上便是依據知覺─運動的回饋來決定的(沒有掉落東西時就不去操作,若每次拉繩每次都掉落,則加強行為的發生)。這是透過反覆行為而得出的聯想和學習,而不是基於對繩子「連通性」的「洞察」或因果知識。

 

但人類卻可以,人類既可以像動物一樣,依據過往經驗「聯想」灌木叢後的聲響可能來自於熊,也可以想像出那可能是一顆隕石從天而降──儘管那是我們從未經歷過、只依靠抽象理解的事物。

 

人有許多富於想像的知識,也擅於運用這種無邊無際的「可能性之網」,這種想像技能被描述為「創造多個互相套疊的心理場景的開放式能力」,其中有大部分對我們永遠不會有任何用處──有些根本不會發生、有些與生活毫無連結、甚至有些還可能是杞人憂天,卻是我們身為「為什麼專家」的命脈,因為它們幫助我們想像出無數辦法,來解決我們遇上的各種問題,促成了生活上的改善、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但有正面的影響,也就有負面的。

 


書中所分享的反面例子,如今也常見於我們的生活周遭,那就是:各路偏方和治療方法。其實有很多病灶的原因、偏方的療效,都尚未經過嚴謹科學和醫學臨床的證實,就被以訛傳訛,尤其現在網路的進步,使資訊能夠輕易且迅速傳輸,為了吸引目光和點擊的內容農場文章大量出現,更加速了這種錯誤「因果結論」的產生,讓我們的「為什麼」,更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這也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真確》這本書,裡面有提到認知上、歸因上、資訊判讀以及邏輯推理時,各種常見的謬誤。也不得不讓人省思,在這個每天資訊與刺激皆過量的世代,即使我們擁有這項「智慧」的天賦,也要避免一昧被動地接收外界大量的資訊,更加需要透過主動積極的思考,在這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有意識地生存。


Amity晨晨 / IG:yi_ruuu

#閱讀心得 #閱讀筆記 #閱讀分享 #書評 #如果尼采是獨角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