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的萬聖節著實讓人驚豔。年輕人的創意多姿多彩,噴薄而出,打破了許久的沉悶。且富有深義和敢於表達,讓人很是意外和驚喜。但細細思量,也在情理之中。長久的情緒積累,諸多因素作用在一起,找到一個出口,就盡情地釋放。
上海是中國最前沿的國際大都市,建埠以來,就是對外開放的視窗。這裡的人相對國內其它地方教育水準高,思想開放,對新事物包容度高、接受快;另外,合理地推測,參加萬聖節活動的年輕人中有許多回國的留學生。他們在留學期間,參加過當地的萬聖節活動,回國後過這個節日,就比較容易上手;再一個,相對于耶誕節,萬聖節雖然也是洋節,但沒有什麼宗教和文化的衝突,不會遇到什麼阻力。不妨拿來主義中國化,把“萬聖節”過成“萬梗節”。最後,現在的年輕人深陷內卷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職場和社會的壓力下精疲力竭,又缺乏正大光明和暢通的表達管道,積蓄以久的情緒瞅准這個空隙,就巧妙而又痛快地釋放出來。
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時代,沒有過得現在年輕人這麼壓抑。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正是改革開放的過渡期。此前,運動不斷,受衝擊的家庭深受其害,但對於處於漩渦邊緣的青少年而言,卻也很快活。參加各種集會,表演文娛節目,參加詩歌朗誦比賽,開門辦學到農村工廠觀摩玩耍等等。在這些活動中,能沉浸於其中而放飛自己。可能這裡面有那麼一丟丟尼采所謂的“酒神”精神吧!課外作業又少,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有大把的時間玩耍、娛樂和休閒。過春節或其它重要節日也不像現在這樣在家裡守著電視機看節目,公共場所有集會和表演,街上有舞獅子和舞蹈遊行表演。改革開放後,各種新的知識、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噴湧而來,極大地滿足了成長期的求知欲。不像現在的機械式,流水線式的填鴨教育,那時主要是自主學習,能從學習中得到快樂。
但現在公共場所的集會活動太少了。有些集會當然應當消除,但娛樂性的集會還是有宜的。人類需要狂歡,自古狂歡就是釋放情緒和治療心靈的有益方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狂歡節日。在全球化的時代,各民族的狂歡節日又相互影響和引進,中國有人過“萬聖節“,西方也有人過”春節“。集會少的原因之一是競爭壓力太大,996式的過度競爭導致人們的閒暇時間減少。同時從社會穩定和安全角度考慮,對公共集會的限制多了。公共集會容易導致踩踏等安全事故,但這可以預防,可以避免發生或減少損失。
如果沒有釋放社會情緒的正常出口,被壓制的情緒釋放就會像地震一樣難以捉摸和預測。情緒被壓制,就很難被覺察到和度量其規模。情緒又富有感染性,能相互傳遞,傳遞速度和方式則取決於共情程度和分佈,是單向傳遞還是多向,是正回饋還是負反饋,是增強還是衰減。情緒的暗流湧動遇著空隙和薄弱處就會釋放出來,但空隙和薄弱處也是無法預料的。而小的釋放往往具有預示性和啟示性。
2023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