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生不需要計畫,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人生不需要計畫,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你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一本幫助你擺脫迷惘,邁向美好人生的心靈指南


📝閱讀心得

這本書提及:「把生命中的意義濃縮成一句話。現在我的答案是:人生中的意義就是做一些對你來說有意義的事(個人實現),而且進行的方式要讓你自己對他人有意義(社會實現)。」

在引言中寫道「忙碌陷阱」確實是現今大部分人的寫照,透過忙碌來增強意義感與避免無聊而思考,不過我並不認為這樣不好,沒有機會凝視深淵的人生,或許比較幸福吧?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

  1. 人類為何追尋意義
  2. 意義的疑問:全新觀點
  3. 通往更有意義的人生

人類為何追尋意義

開頭提到「荒謬是指世界未能產出你所尋求的意義性。這種思考模式起初完全無害,接著卻挖得太深,揭開存在的面紗,忽然之間,你直面生命的荒誕。」這或許是追尋意義的起點,為了逃避這個問題,所以用各種分心的途徑來填補空虛,而最為廣泛的意識形態就是:你必須很快樂。但是幸福快樂本身並不會令人覺得生命充滿意義,也不是避免不安存在的方法。

因為人們總是追求著「更幸福快樂」,再者普世價值觀希望人們幸福快樂,卻導致當遇上必然的不幸福快樂時,除了本身不幸福快樂外,甚至會因為沒達成普世價值觀的目標,而對自己感到失落。

意義的疑問:全新觀點

第二部分溯源歷史,其實存在危機是非常近代的問題,因為早期在宗教的架構下,意義的探問都會給出理所當然的解答,但在科學世界觀傳播之後,祛魅的結果導致了原本不證自明的意義受到了挑戰。

而浪漫主義復興了宗教的感召精神,但只是將「神」代換成「內心」,換句話說,人生還有一項真正的任務,你的命定任務,但這不是由神所賦予,這件事一直以來都埋藏在你心中。這概念成了許多雞湯勵志書的主軸。

書中也用矩陣檢視浪漫主義與科學的衝突:

raw-image
  • 生命的意義不言自明+甚至不需要思考意義的疑問:人類自古以來大半的時間(生命的意義不言自明?是/需要生命的意義?否)
  • 不相信意義+也不覺得生命有任何不足:快樂世俗主義、懷疑主義(生命的意義不言自明?否/需要生命的意義?否)
  • 人生應該追求意義+意義來自信仰:察覺到生命的意義、信仰(生命的意義不言自明?是/需要生命的意義?是)
  • 渴望意義+懼怕生命不存在意義:直面荒謬、落入存在危機(生命的意義不言自明?否/需要生命的意義?是)

存在危機,這群人最為悲慘,因為這些人渴望目的,同時也懼怕生命根本不存在那樣的目的。這群當中的個人最容易直面生命中的荒謬,結果落入存在危機,或者就像過去那些人一樣,成為詩人或哲學家。科學世界觀或許摧毀了他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不再受到魔咒的影響,不過浪漫主義和遺留下來的宗教都讓他們相信,人生必須充滿意義。不幸的是,當今的我們有太多人都屬於這一類,或者至少我們曾經在鬱悶的期間涉足其中。

之後作者區分了:

  • 生命的意義:從外在加諸於生命的目的
  • 生命中的意義:體驗自身生命當中的意義所在

作者在意的是「生命中的意義」,也就是生活中的意義在於意義感的體驗,這點也讓我想起另一本書中不同的角度:

意義的反義詞稱為「強度」,其所代表的是一瞬間的「密度」,也就是大腦產生快感的化學物質被大量釋放的那一刻。縱然性行為也可以套用「傳宗接代的本能」或是「確認彼此相愛」等「意義」,但實際上人們之所以做愛,所尋求的是當下的快感「強度」。在強度面前,那些極度虛無縹緲的「解釋」將會隨著使用保險套或性犯罪的發生而輕易消逝。—《日本5ch戰神的回嘴技術》

而此書作者藉由自我決定理論三種基本心理需求,並加上作者自己的第四項來建立意義感:

  1. 自主性(Autonomy)
  2. 勝任感(Competence)
  3. 自我連結性(Relatedness)
  4. 仁心(為善的傾向、作者自加)

通往更有意義的人生

在第三部分,作者從自我決定理論闡述如何通往更有意義的人生,並總結:「人生中的意義就是做一些對你來說有意義的事(個人實現),而且進行的方式要讓你自己對他人有意義(社會實現)。」


讀後簡評

沒想到閱讀時候順順的,結果作筆記摘錄時重點這麼多,而且寫到這才剛開始要論述,在作者結論中認為有兩條通往意義生活的關鍵途徑,包含①與自己保持聯繫,還有②與他人保持聯繫。

而我將質疑作者的預設立場:他人的存在。也就是心靈哲學會遇上的「他心問題」,這也讓我想到「哲學殭屍」,不過就藉由「大问题Dialectic」的說法比較簡單:如何證明他人不是NPC?

先從換框法說起,我喜歡稱這個切換觀點技術為「Switch!」:

  • 遭受責備時→〔Switch!〕→他在勉勵我
  • 被超車時→〔Switch!〕→他在奔喪
  • 牛排→〔Switch!〕→牛的屍塊

另一項技術我喜歡稱為「解構」:

  • 遭受責備時→〔解構〕→那只是聲帶振動發出的音波,我不解碼音波就不會知道意思
  • 被打時→〔解構〕→那只是痛覺神經傳導的反應
  • 俊男美女→〔解構〕→那只是一團細胞的聚合物

這兩種技術可以很快處理痛苦與負面的情緒,也常見於認知行為療法、斯多葛主義與佛法修行中:

餐桌上的山珍海味看在眼裡,不過是一條死魚,一隻鳥或一頭豬的屍體;甚至連昂貴的紅酒也僅僅只是葡萄汁罷了。

高官顯貴身上的紫色披風,也單單是用貝殼分泌的汁液浸染的羊毛;就連做愛,也不過是性器摩擦,伴隨痙攣而射精的行為而已。倘若用這樣的觀點看待事物,就會穿透事物的表象,直指核心,看清事物的本質。

同樣的,我們必須用這樣的觀點看待人生。

面對看似美好的事物,必須去除它的表象,仔細觀察它是否有什麼不足的部分,並褪去加諸其上的讚美之詞,為什麼呢?

因為這麼做,才不會判斷錯誤。當你愈是確信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也愈容易被事物的表象蒙蔽。—《沉思錄.自我對話的力量》

而在佛法中有不淨觀、白骨觀等對治貪嗔的法門,簡略而言,在他們眼中的眾人,是一堆白骨或屍體,就算在南傳佛教中,四念住的身念住也提到六種修行方式:入出息、正息、正知、厭惡作意、界作意、九墓地。其中:

  • 厭惡作意:不淨觀(解構)
  • 界作意:四界分別觀(解構)
  • 九墓地:墓園九相(觀察屍體的腐爛過程)

然而這種厭離心在佛法中還不是究竟,

《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聖嚴說禪》

換句話說,阿羅漢尚有潛在的厭離心,而菩薩才能心無所住,不過心無所住與利他衝突嗎?又或者因為心無所住才能利他?在大乘提到三輪體空,

真正的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那就是: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受布施的人、也沒有布施的東西。—聖嚴法師《金剛經講記》

有了上述前置作業,可以回到開頭的兩項技術:切換 Switch!、解構。

在撞上存在危機時,這兩項技術可以讓「意義」切換、解構,也能讓「痛苦」切換、解構,不過當越熟練時,世界就顯得更荒謬,畢竟你可以賦予任何東西意義,因為任何東西本身無意義,而且沒人能阻止你怎麼想,但這同時也表示除了痛苦沒有意義、快樂與幸福也沒有意義。

就像一隻貓,你可以像庖丁解牛透過切換、解構玩轉,再組裝回去,不過那隻貓還活著嗎?又或者根本沒有活著的貓,只有哲學殭屍貓?

簡而言之,「意義、痛苦、幸福」既然能切換、解構,那「意義、痛苦、幸福」就已經死了,拼湊組裝置換而成的「意義、痛苦、幸福」還是活的嗎?

當你知道世界並無意義,但你想要體驗幸福,甚至痛苦,你只能「假裝相信」世界是有意義的,你只能假裝相信那隻貓是活的,你只能假裝相信重組出的「意義、痛苦、幸福」存在。因為你「知道」了世界並無意義。

如果超譯來說,

  • 厭離心就是切換法,將他人切換成白骨,就像你貪愛的網婆可能是帶把的
  • 空性就是解構法,他人由他者形成,他人並無自性,他人是NPC

讓我們放過那隻可憐的貓,看著我們的手,手存在,手在不觀察、不思擇下存在,當觀察、思擇時,手指不是手、手掌不是手、指甲不是手、皮膚不是手,「手」沒有其本質,「手」是被賦予的概念,當解構後你「知道」手不存在,但能「假裝相信」手存在。

而在生活這遊戲中,原本我們「相信」是連網遊戲,但熟習切換與解構後,荒謬感讓我們懷疑起這說不定是款單機遊戲,他人角色都只是NPC,不過如果接受這種荒謬,那就不會有痛苦,因為他者根本不存在,以前在〈唯我論:心靈平靜的終極解方?〉中有稍微提及。但相同的理由,因為他者根本不存在,所以也沒有幸福快樂可言,而如果你「知道」這可能是款單機遊戲,而且在你受苦時這套世界觀很實用,那當你想體驗幸福快樂時,你只能「假裝相信」其他角色不是NPC。

希望之後有機會能夠再寫得簡潔明瞭些,以尼采的話作結尾:「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raw-image

📚延伸閱讀

  • 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
  • 鬥陣俱樂部
avatar-img
101會員
438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問更好的問題,獲得更棒的答案
極限談判專家教你訣竅,再頭痛的僵局也會有令雙方滿意的協議
瑞典知名談判專家傳授最強說話術,讓彼此化解歧見,達成共識,共創未來
5大核心情緒策略,創造共贏成果
貓咪教我的人心操控術,再難搞的人和貓都能輕鬆應付
找回最初的你,發現生命答案,敲開幸福之門
問更好的問題,獲得更棒的答案
極限談判專家教你訣竅,再頭痛的僵局也會有令雙方滿意的協議
瑞典知名談判專家傳授最強說話術,讓彼此化解歧見,達成共識,共創未來
5大核心情緒策略,創造共贏成果
貓咪教我的人心操控術,再難搞的人和貓都能輕鬆應付
找回最初的你,發現生命答案,敲開幸福之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活著是持續地死亡與重生,因熟稔死去,知道該如何前行,每一天都湧出泉源般的勇氣。
Thumbnail
「未必有所成才算活著,只喜歡看天空、散步、吃披薩的人生也很好。我來這世界,只是為了看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怎麼升起,夕陽何時落下,經歷有趣的事,遇見難忘的人。」它提醒我們,即使不追求成就與成功,享受生活中的平凡與美好,同樣是值得珍惜的。 深度解讀自己在生活中過得好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未曾身處地獄,如何識得天堂。 未竟人事的掙扎: 追尋人生意義 人生是否有意義這個哲學難題,總似詛咒般纏繞著那些企圖打破常規、追求進步的人。有時看似有意義,有時又似乎毫無意義。 漸漸地,我意識到答案本身並不重要,更應該關注的是想追求答案的自己。 什麼時候、什麼原因導致我開始思考人生有沒有意義?
在這個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的生命旅程中,即使生活常常達不到我們所定的目標,甚至有時我們質疑生命本身的意義,努力突破層層關卡和快樂生活無疑是生命重要價值。 在生活的深處,有些事物擁有「內在價值」,它們不需為了任何目的而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這些事物教導我們,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不在於外界
Thumbnail
生活有時候就像是一場沒有主線任務的開放世界遊戲。時間足夠長的話,人類甚至可能留不下一絲蹤跡。儘管這樣的想法聽起來悲觀,但我們可以活在當下並盡情享受生活。這篇文章討論了生命的本質並提出了作者的觀點。
Thumbnail
年輕時或許沒有時間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但隨著年齡增長,人們開始更加關注這個問題。在文章中,一位長者分享了他對生命意義的看法,認為平靜就是人生的意義。透過思考人生中所發生的事情以及對待他人的態度,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獲得內心的平靜。這種境界能夠成為人生的意義。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活著是持續地死亡與重生,因熟稔死去,知道該如何前行,每一天都湧出泉源般的勇氣。
Thumbnail
「未必有所成才算活著,只喜歡看天空、散步、吃披薩的人生也很好。我來這世界,只是為了看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怎麼升起,夕陽何時落下,經歷有趣的事,遇見難忘的人。」它提醒我們,即使不追求成就與成功,享受生活中的平凡與美好,同樣是值得珍惜的。 深度解讀自己在生活中過得好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未曾身處地獄,如何識得天堂。 未竟人事的掙扎: 追尋人生意義 人生是否有意義這個哲學難題,總似詛咒般纏繞著那些企圖打破常規、追求進步的人。有時看似有意義,有時又似乎毫無意義。 漸漸地,我意識到答案本身並不重要,更應該關注的是想追求答案的自己。 什麼時候、什麼原因導致我開始思考人生有沒有意義?
在這個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的生命旅程中,即使生活常常達不到我們所定的目標,甚至有時我們質疑生命本身的意義,努力突破層層關卡和快樂生活無疑是生命重要價值。 在生活的深處,有些事物擁有「內在價值」,它們不需為了任何目的而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這些事物教導我們,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不在於外界
Thumbnail
生活有時候就像是一場沒有主線任務的開放世界遊戲。時間足夠長的話,人類甚至可能留不下一絲蹤跡。儘管這樣的想法聽起來悲觀,但我們可以活在當下並盡情享受生活。這篇文章討論了生命的本質並提出了作者的觀點。
Thumbnail
年輕時或許沒有時間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但隨著年齡增長,人們開始更加關注這個問題。在文章中,一位長者分享了他對生命意義的看法,認為平靜就是人生的意義。透過思考人生中所發生的事情以及對待他人的態度,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獲得內心的平靜。這種境界能夠成為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