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經學大成的,鄭玄】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是鄭崇的子孫。

鄭家跟王家,是世親,王莽的那個王家。也算是個世族,鄭崇大概十三歲就開始在郡裡當公務員,一路入朝,算是個助理而已

不過他的弟弟跟傅喜曾是同學,大家感情很好。傅喜當上大司馬後,就推舉了鄭崇當尚書僕射,這要放在隋唐就是副丞相,實質有時候做宰相事。

西漢末來說,是沒那麼大,尚書令只是跟三公平起坐而已。不過,也是了不起的大啦。

這時候的皇帝,是得了漸凍症的漢哀帝,西漢這裡最亂。

漢哀帝的上任,最主要就是打擊王莽與王太后一系。

記住了,大司馬就是西漢的頂天職務,看到就要當大將軍何進那樣反應。

傅喜,就是因為姊姊(堂姊)是傅太后,故得上高位。他不算有才,但是個好人,經常勸諫傅太后。而傅喜所推薦的鄭崇,更是一天到晚去跟漢哀帝靠腰,漢哀帝都說:「我聽腳步聲就知道是鄭尚書來了。」

最後,鄭崇因為靠腰到董賢的事情上,徹底惹毛漢哀帝,被關到死。

傳到鄭玄,已歷八世,就是一百六十到兩百年左右,東漢中期以後啦。這些日子鄭家不算沒落,但也沒再出什麼高官。鄭玄十三歲,也可以當個鄉嗇夫,比起鄭崇的郡文學史那是低階得多。

不過,鄭玄對於安穩度日沒興趣,經常在休假跑去官學跟教授們混在一起。他爸很生氣,幾次禁止他都沒用的情況下,只好投降,送他去太學讀書了。

這也是為什麼要從鄭崇說起,不然你看家裡小孩不想為「吏」想要讀書,爸爸卻大怒這是個什麼狗屁道理誰看得懂。

鄭玄進太學後,第一個老師是「第五元先」,剛好前面【關羽與衛羽】講過一點第五倫跟他的曾孫第五種。

第五種的表字是「興先」,原則上第五元先跟他應是平輩。

鄭玄學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筭術,又向張恭祖學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

又是個神童級別,是說沒這本事,後來也不會成為大師了。

這下子,虎牢關以東,已經沒有人夠格當鄭玄的老師了。

於是,鄭玄就想要西進,這有點點妙。

你知道,齊魯做為文化重鎮,那是從戰國到西漢皆如此。基本上,西邊再厲害,也了不起稱你個「關西孔子」。

若是關東無師,去西方要幹嘛呢?

如果是個基八人,可能就是要去踢館的宮本武藏,不過鄭玄看起來就是「求學若渴」。

巧不巧,鄭玄結識了盧植,兩人便結伴拜入了馬融門下。

當時鄭玄跟盧植都是少年,馬融是個老老師,領官方牌照,就是「天下第一」。

你如果看過盧植傳,會知道馬融上課都要搭配唱歌跳舞,而盧植其實也擔任著助教一類的職務。

沒錯,鄭玄傳這裡更明白說,馬融不太親自講課,鄭玄入門三年,都是學長在教他,他根本沒見過馬融。

但鄭玄也是學得津津有味。

直到有天,馬融集合學生討論圖緯,每次要講真麻煩,就是幹話解讀啦,我如果生在那年代應該也能跟著嘴不少。

那大家聊啊聊的,都說鄭玄很會算,超厲害的,馬融就叫他上樓來,看看是多厲害。

沒想到鄭玄一上樓,就開始問老師一些學長講解不清楚的地方。

馬融想說,好啊,我沒考校你你倒考校起我來?當下拿出本事來一一說明。

更料不到的是,鄭玄問完就「謝謝老師,我都會了,我要離開了」。

馬融這才驚覺,自己一生的本領,這下就給鄭玄帶走了。

然而,即使在馬融這邊得到官方精要,鄭玄仍不滿足,他又遊學了十幾年,才回到北海。

這邊我們又更進一步了解他爸當年是多麼火大。

「家貧,客耕東萊,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

該賺錢的不去賺錢,讀書花錢又離家十幾年,是要你爸做到死逆?

只是鄭玄這成千上百的學徒,就犯了當時的諱。

結黨者錮,是為黨錮。

那還是要強調一下,黨錮不是說大家都抓去關,最主要是黨人會被廢止擔任公職的權利。

很嚴重嗎?說這樣可能不太好聽但你一想就懂:公務員不能當公務員,很多人真的連基本謀生能力都有問題的。

可鄭玄本來就是窮光蛋,不能結黨不能上班,靠,一輩子的夢想就是這個啊。鄭玄索性關起門來,好好鑽研他這些年的所學所得。

講白了,其實就是開始寫像我這樣的文章,對,不是那種寫給廣大群眾或者教授老師看的。就是他自己對於各種古文的解讀而已。

但是多半都有所本,意思是有些人就會覺得鄭玄的解讀傷害到他的正義。

比方當時有個春秋專家叫何休,寫了一些關於公羊、左氏、穀梁的著作。鄭玄讀了,就也做了一堆。

何休後來看到鄭玄的文章,嘆道:「鄭康成這是來我家,用我的魔法來對付我啊。」

(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鄭玄是一個很特別的學者,他不涉政治,沒有開課,不用上班,以至於大量的寫作,其實相當於翻譯了許許多多的古文。

翻譯不是把古文都寫成白話,而是把古文中難明的一字一句都寫下註解。

但就像之前提到的,後進對於古文更容易理解,那是透過老師們的理解。

《三國志》中強調,當代三大流派,仍是分賈逵、馬融、鄭玄……有趣的是,《後漢書》滿鄙視賈逵派就是了。太老派了。

鄭玄花了多少時間做這些事呢?

保守估計,二十年學習,二十年寫作。

時間來到何進掌權,鄭玄已然六十。

何進是屠夫出身沒錯,但他的政治生涯,則是為了成為一個被士人認可的士人而努力。他做了很多,其中一件就包括招募鄭玄。

老玄子被地方官逼迫,拱了出來,前進朝廷,只待了一晚就落跑。

怎麼辦?大將軍有點丟臉啊。

老袁家表示,我來。袁隗上了一表,建議封鄭玄為侍中。

這次鄭玄直接說,我爸死了,服喪不去。

你真別說,鄭玄還是比較給老袁家面子的,至少理由合禮嘛。

其實這邊我們要發現,這二十年間,看似閉門造車的鄭玄,學說跟名聲已經傳出去了。

他當然不是在家上網FB貼文,但實際上他也是個有數千粉絲的名人。

鄭玄不需要講課,因為他寫的,就是課本(不到講義的程度)。一傳十十傳百,那個以挖掘墳籍為樂的年代,不懂印刷也懂抄。

在董卓之亂將要展開的時期,鄭學已經是廣為人知的學問。

可以推知的是,鄭學的優勢,應該也有價格低廉入手容易的部分:墳籍價值千金,馬融那種又是道不輕傳。相比弄個鄭玄集注,肯定是方便許多。

再來就是,鄭玄的話,比較好懂。

比方這句「綏爰有衆。」

鄭玄曰:「爰,於也,安隱於其衆也。」

然後像「殄行」

馬融曰:「殄,絕也,絕君子之行。」

鄭玄把這句話白給你,馬融則是用另一個專有名詞來解釋專有名詞。

這樣突然增加的普及知識,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會出事:老學派必然要挑科普網紅的骨頭。

這拉出去沒完沒了,先繼續說鄭玄就好。

鄭玄始終不願去朝廷報到,死不死董卓踢了個大儒來北海當差。

看三國演義都知道,正是孔融。

孔融非常尊敬鄭玄,一到任就巴巴的去拜訪鄭玄,宣布新制。

他要在高密縣,新增一個「鄭公鄉」。

孔融說,以前齊國有「士鄉」,越國也有所謂的「君子軍」,都是為了特別值得尊重的賢人,在既有單位中額外設置的。

那他認為,漢朝以來,許多大賢者,比方太史公啦,南山四皓的夏黃公啦……這些不以官職著稱而世人讚賞者,都會以公為尊稱,那就讓我們稱您一聲鄭公吧。

好,受過中國文化浸淫都知道,要尊重偉人,不是弄個地名就了事的,你還要立個銅像。

不不,東漢不興這套,那牌坊?也差不多了。

孔融還在鄭公鄉蓋了一個大門,讓豪華大車也能順利通行,來拜訪偉人鄭公瞻仰德行,號曰「通德門」。

做到這份上,不說都還以為鄭玄已經掛了呢。

沒,鄭玄還沒死。

成為活偉人,只是鄭玄傳奇的開端,人生的下半場,就下集待續。


avatar-img
256會員
900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說的是隱士。 《後漢書》稱逸民。 法正的阿公,就被記錄在《逸民列傳》當中。 嗯?法正應該不是陌生人吧? 是說法正這個人,算是少數演義時代名氣較低,但歷史還原之後相當不可小覷的人物。 《三國志》被明文寫為「謀主」的人,不算很多。
劉虞,東海郯人,東海恭王的後人。 東海恭王名彊,是劉秀的「真」長子,由郭聖通所生。原本是皇太子,劉秀廢后改立之後,本來是沒有動太子的。不過劉彊自己辭職,所以劉秀給他「大封」東海王,並食一郡。 東漢諸侯原本的上限是「四縣」,但這個廢太子食了二十九縣。 先曉得一下厲害就好。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句名言真正的意思,或許不是曹操生在什麼樣的時代,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就好像班超的評價,其實也可以是「西域之梟雄,東漢之名將」。 同樣一個人,同樣的行為,卻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樣貌。 隨著《新漢演義》的落幕,第一個要提出來的問題就是:東漢是如何滅亡的?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劉姓宗室甚多。 有幾個是正統大招牌? 很多人都知道,劉備那個中山靖王的真實性存疑。 但很少注意到,在劉姓名人堂中,有一個人的「成份」也是挺妙挺妙的。 劉表,字景升。東漢末年荊州牧。 但這不是漢靈帝「廢史置牧」的時候所封。 事實上,漢靈帝時代,劉表根本是被禁止當官的黨人魁首。
袁紹是誰? 就是在官渡之戰被曹操打敗的遜咖嘛。 優柔寡斷,親小人遠賢臣,立幼廢長……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很喜歡檢討古人不會教小孩啊。 退一萬步說,如果今天是袁紹統一天下,死後廢柴子孫引爆南北亂世,他的評價又會有什麼不同? 這不是歷史有沒有如果的問題,事實上,袁紹就是第一個費盡心思,平地崛起的亂世英雄!
袁紹說到一半,跳出來插個番外。 東漢,一定要說到「世族」這個結構。 同姓為宗族,大家都有族,世世代代傳下來,世族有什麼特別? 東漢的老袁家,就是「世族」的代表。 了解老袁家,才能更進一步明白,袁紹在東漢末年是什麼樣的角色,有什麼樣的力量。 或許,也更能知道,曹操創造了什麼樣的,奇蹟……
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說的是隱士。 《後漢書》稱逸民。 法正的阿公,就被記錄在《逸民列傳》當中。 嗯?法正應該不是陌生人吧? 是說法正這個人,算是少數演義時代名氣較低,但歷史還原之後相當不可小覷的人物。 《三國志》被明文寫為「謀主」的人,不算很多。
劉虞,東海郯人,東海恭王的後人。 東海恭王名彊,是劉秀的「真」長子,由郭聖通所生。原本是皇太子,劉秀廢后改立之後,本來是沒有動太子的。不過劉彊自己辭職,所以劉秀給他「大封」東海王,並食一郡。 東漢諸侯原本的上限是「四縣」,但這個廢太子食了二十九縣。 先曉得一下厲害就好。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句名言真正的意思,或許不是曹操生在什麼樣的時代,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就好像班超的評價,其實也可以是「西域之梟雄,東漢之名將」。 同樣一個人,同樣的行為,卻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樣貌。 隨著《新漢演義》的落幕,第一個要提出來的問題就是:東漢是如何滅亡的?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劉姓宗室甚多。 有幾個是正統大招牌? 很多人都知道,劉備那個中山靖王的真實性存疑。 但很少注意到,在劉姓名人堂中,有一個人的「成份」也是挺妙挺妙的。 劉表,字景升。東漢末年荊州牧。 但這不是漢靈帝「廢史置牧」的時候所封。 事實上,漢靈帝時代,劉表根本是被禁止當官的黨人魁首。
袁紹是誰? 就是在官渡之戰被曹操打敗的遜咖嘛。 優柔寡斷,親小人遠賢臣,立幼廢長……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很喜歡檢討古人不會教小孩啊。 退一萬步說,如果今天是袁紹統一天下,死後廢柴子孫引爆南北亂世,他的評價又會有什麼不同? 這不是歷史有沒有如果的問題,事實上,袁紹就是第一個費盡心思,平地崛起的亂世英雄!
袁紹說到一半,跳出來插個番外。 東漢,一定要說到「世族」這個結構。 同姓為宗族,大家都有族,世世代代傳下來,世族有什麼特別? 東漢的老袁家,就是「世族」的代表。 了解老袁家,才能更進一步明白,袁紹在東漢末年是什麼樣的角色,有什麼樣的力量。 或許,也更能知道,曹操創造了什麼樣的,奇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鄭厲公回國重新執政,懲治了祭仲的黨羽。公父定叔一看勢頭不對,就逃往衛國去⋯⋯
Thumbnail
鄭厲公回歸鄭國,首先把傅瑕處死,接下來向原繁傳話,並似乎話中帶刺⋯⋯
Thumbnail
吒咤一時的鄭莊公去世了,大臣祭仲協助太子忽即位成為新的國君,後世稱為鄭昭公⋯⋯
Thumbnail
《左傳》開篇記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鄭伯克段于鄢』  。這則故事,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有名。記述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曲折,『微言大義』  ,蘊含及傳遞了豐富的價值理念,有許多『彎彎繞』。其中『掘地見母』的情節尤其經典,成為了成語,鄭莊公挖地道與母親相見,被認為
Thumbnail
春秋早期,鄭國在中原地區有著霸主的地位,鄭國君主鄭莊公除了「狹天子以令諸侯」,在天子親征鄭國時,還公然出兵抵抗,發生了著名的「射王中肩」事件。
Thumbnail
鄭莊公聽從兒子公子突的計謀,大敗北戎以後,鄭莊公就重新以不朝覲天子的罪名討伐宋國,更找來齊國和魯國幫忙。
左 傳 【鄭莊公戒飭守臣】     魯、齊、鄭三國聯合伐許,許莊公敗,逃衛。魯、齊讓鄭佔有許國,鄭莊公將許國一分為二,東邊歸許莊公之弟許叔,西邊派鄭國大臣公孫獲監管。本文為評論鄭莊公知禮之處。 【源遠流長,古語今用】 一、 量力而行之。今用「量力而為」 二、 相時而動。今用「順時而動」。相,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
Thumbnail
鄭厲公回國重新執政,懲治了祭仲的黨羽。公父定叔一看勢頭不對,就逃往衛國去⋯⋯
Thumbnail
鄭厲公回歸鄭國,首先把傅瑕處死,接下來向原繁傳話,並似乎話中帶刺⋯⋯
Thumbnail
吒咤一時的鄭莊公去世了,大臣祭仲協助太子忽即位成為新的國君,後世稱為鄭昭公⋯⋯
Thumbnail
《左傳》開篇記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鄭伯克段于鄢』  。這則故事,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有名。記述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曲折,『微言大義』  ,蘊含及傳遞了豐富的價值理念,有許多『彎彎繞』。其中『掘地見母』的情節尤其經典,成為了成語,鄭莊公挖地道與母親相見,被認為
Thumbnail
春秋早期,鄭國在中原地區有著霸主的地位,鄭國君主鄭莊公除了「狹天子以令諸侯」,在天子親征鄭國時,還公然出兵抵抗,發生了著名的「射王中肩」事件。
Thumbnail
鄭莊公聽從兒子公子突的計謀,大敗北戎以後,鄭莊公就重新以不朝覲天子的罪名討伐宋國,更找來齊國和魯國幫忙。
左 傳 【鄭莊公戒飭守臣】     魯、齊、鄭三國聯合伐許,許莊公敗,逃衛。魯、齊讓鄭佔有許國,鄭莊公將許國一分為二,東邊歸許莊公之弟許叔,西邊派鄭國大臣公孫獲監管。本文為評論鄭莊公知禮之處。 【源遠流長,古語今用】 一、 量力而行之。今用「量力而為」 二、 相時而動。今用「順時而動」。相,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