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漂泊的人生,都夢想著平靜、童年、杜鵑花。正如所有平靜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樂隊和醉生夢死。──作家 佛蘭西絲莎崗(Françoise Sagan)
我的紀錄軌跡,跳過了整段歐洲的經驗過程(2023.9.28-10.16),但好像也不難理解我就是在逃避。
逃避整理、逃避不舒適、逃避對我來說還太過度的自由。但是段義孚提到,逃避正是一種文化創造的過程。人類為了逃避自然,建造了城市。
而我呢,從文獻海逃到了洛杉磯,再從現實世界逃到了柏林,又因為直面不了旅行後太多複雜的感受,又跳進了海裡。
這次我沒有再逃了,只是逐步的沉入海底。需要勇氣換成了需要氧氣。活在當下一點也不灑脫浪漫。於是乎又開始想逃了。原來我在逃的是每個當下。
所以說,在我不斷逃避的這幾年人生裡,好像真的也創造出了一些什麼,可是每每在撰寫正式履歷,或是昨天我嘗試想要編輯自己的Linkedln的時候,除了大學與尚未完成的研究所學歷,完全不知道還可以填上什麼,來證明我真的有做點什麼。
我所擁有的那所有經歷,是俗世裡的非主流。所以當我想要用非主流經歷去套用主流的社交模式,那些所謂「成功的」展現自己,我都一直感到彆扭,是一種格格不入的狀態。
人在異鄉那個超級想逃回家的時刻,不斷地告訴自己,我會好好在家待著,請讓我平安回家。
但是最近又看了好多社群上追蹤的陌生人、現實生活認識的朋友、各種文化交流認識到的國際朋友們,聽、看他們說著世界另一頭的故事的時候,又讓我好想、好想、好想再次啟程去到遠方。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是一種不甘心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我覺得當時候的自己,在身心靈上都還沒有全然的準備好迎接。所以心、靈的不成熟,只好用身體最直接的反應告訴自己:請提高注意力、請凝視內在、請重新去盤點生命中重要的優先順序。
所以說,此刻的不甘心到底是什麼?可能是我覺得自己在準備好之後,可以有一個更好的獲得。或許吧。誰知道。畢竟你根本不知道會遇見誰,又誰和相識。
在柏林的一家咖啡廳待著的時候,在那個超級無敵想逃回家的時刻的時候,捧著手機在threads打下:「旅行時候的種種不適感,讓我遇見了很多個破碎的自我」。
原本解析自己,以為心智狀態和身體狀態是理所當然成正比的,但下一秒又突然想到,可能也不一定是因為太過不舒服,而是心智還太脆弱。
但其實......那就是我「個性尚未開發的一面」而爾。還是要繼續練習:接受自己有很多面。包括那不甚喜歡的、破碎的......。
我終於把第一篇德國紀錄生出來了,不過雖說是「生」出來,其實也就是把散落在Instagram、threads、Line等等的文字,撿起來湊成這篇。希望自己可以慢慢補上,因為很怕自己忘記。
但是感受真的太過混亂了。這個十月是我人生第一次去歐洲,而且還是自由行,然後旅程後半段幾乎都在感冒,回台灣的時候已經變鼻竇炎,然後又整整休養了兩週......。
不過我覺得我的歐洲行紀錄,應該幾乎都是反思,畢竟都在生病......,整個重新思考職涯規劃......,還有檢討自己面對人生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