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聞有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又在吵「古文」的事情,似乎每隔一陣子,這種事情就會被拿出來談。「古文」究竟適不適合在現代生存?我既不是專家學者,也不是學校老師,現在脫離學生也很久了,就用作家這個身分來談一下。作家的身分有很多,散文作家、新詩作家,那我就從「小說家」的身分來談談這回事好了。

我覺得「古文」像一面厚厚的玻璃……(啥?)在這個社會,它看不到、也摸不著,比較常在使用的,大概就是學生,以及教授這些的老師了。

因為「古文」牽扯到語文、辭藻這部份,理論恢弘,講太高深,也不一定有人要看,我粗淺一點講,古文之所以讓人覺得有距離,一方面覺得它文縐縐,不切實際;再來就是覺得它沒必要。

好的,現在把那面玻璃砸碎喔……

匡啷!

我們來看一下例子──

儀態萬千」,來看看「儀態」:

兩漢張衡的《同聲歌》:「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

綽約動人」,來看看「綽約」:

《莊子.逍遙遊》:「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風情萬種」,來看看「風情」:

《晉書‧庾亮傳》:「元帝為鎮東時,聞其名,辟西曹掾。及引見,風情都雅,過於所望,甚器重之。」

瘦骨嶙峋」,來看看「嶙峋」:

唐.杜甫〈天狗賦〉:「夫何天狗嶙峋兮氣獨神秀,色似狻猊,小如猿狖。」

鴻鵠之志」,來看看「鴻鵠」:

《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難分軒輊」,來看看「軒輊」:

《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事有低昂曰軒輊,力相上下曰頡頏。」

上面所舉的例子,「儀態」、「綽約」、「風情」、「嶙峋」、「鴻鵠」、「軒輊」等,都是從古文出來的,再用到現代。


那如果沒有這些辭彙的話,在寫作上,甚至是小說的話,就會出現:「那個女人好漂亮、好美麗,氣質很好。」「那個乞丐很瘦,像乾巴巴的枯柴似的。」「他的志氣很高、志向很偉大。」「他們兩人能力差不多,不分上下。」到這裡,我已經把前面的辭彙徹底白話。

那用白話來寫小說可以嗎?完全可以。

但是在語文的「美學」上面,就有落差。

白話小說有白話小說的美感,但語文這種事是一套的,完全捨棄古文,其實就把我們平常在運用的辭彙否定,不然,就是用了這個辭彙,不懂它的出處,卻應用到不對的位置。

(以「難分軒輊」來講,指的是能力很好的兩個人,能力不分上下,所以形容「難分軒輊」,能力很差的兩個人,能力不分上下,就是「半斤八兩」。)

「古文」對我來說也是一道厚厚的玻璃,我也討厭古文,不過我討厭的是以前看這些文章時,是為了應付考試這一點。

那在看不用考試的古文時,看得可就開心了(?

依稀記得「雲雨之歡」這一詞是我自己學的(?)那時候看了一個故事,是戰國時期,宋玉所作的《高唐賦序》和《神女賦》,講的是楚襄王的艷遇。巫山神女「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可以把男女之事寫得這麼美的,也絕了。「美感」除了落在視覺的藝術上,語文也是存在的。

在寫小說的過程中,為了讓自己的辭彙能夠更優美一點,除了翻看其他人寫的小說,有時候也會翻閱一些古文,從裡面找出適合的文句出來。

那想要找出珠璣般的字句,好好閱讀是必要的。所以「閱讀」這一回事也和語文是結合在一起,那「閱讀」和語文的組織邏輯又結合在一起。


不是一股腦的說古文有多好,就像「雲雨之歡」這一句來說好了,翻成白話,就是楚襄王在巫山跟女人在一起,還可以傳揚千古?但在宋玉的文字美學之下還可以流傳這麼久,這不是文字的渲染力嗎?

我一直覺得,其實很多「古文」的辭彙或是句字,早就破碎化成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像前面講的那面玻璃,其實是打破之下,再嵌入現在的生活當中。

「古文」也讓我覺得可怕過,因為它不夠「日常化」,加上若沒有一個人將古文翻譯成白話文,在讀書的時候,的確是較為吃力。如果有人可以將它「換句話說」,也就是成為「古文」和「白話」之間的橋樑,古文才能正確傳承。同樣的,想要成為擔任橋樑的那個人,也要對古文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傳承。

說真的,我不喜歡當老師(謎之音:那你講了落落長的一段是……?)甚至寫的小說也是通俗小說,是用「白話」所寫而成的,但是在使用這些「白話」當中,為了讓文字更優美,而且更自然而然,不著痕跡的落入小說當中,偶爾還是會看一下古文。

看,不是要背,現在許多的古文早就放在網路上,背不起來,搜尋一下就有,但在看古文的時候,要先把它拆掉,再去找我所要的。

那麼,在看古文,會覺得恐怖的話,我的做法是先看「譯文」,再去看「原文」,再回頭看「譯文」。了解意思之後,古文的困難程度會降低。

偶爾練習看長文,也可以增加一下閱讀或寫作的肌肉喔!


avatar-img
88會員
291內容數
提供新手創作經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梅洛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些課本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字,而是立體的景象……我覺得那些所謂的「成語」,不再只是考試或寫作時要用的文字或詞彙,而是日常、是我們的生活啊!
在寫童書或繪本時,先不講內容,要怎麼透過書本跟小孩子「說話」就顯得很重要了。同樣一件事的描述,或一句話的敘述,說的人的口吻及的用字遺詞,包括讓小孩聽了之後,會不會產生觀念偏差,在寫完稿子之後,自己都要再注意。
很多在網路上,看起來寫得不錯的文章,很抱歉,若是要「成書」,基本上,還是要調整為一般文章的規格。
曾經在和朋友講到未來、金錢、退休的事情時,我們的意見分歧,她提到:「我想要辛苦幾年,賺足退休的費用,然後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對我來說,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並且從中獲取金錢,或許沒辦法一下子賺足下半輩子所需的錢,至少當工作感到辛苦時,換個角度看待手上的事,也就不會那麼疲倦了。
關於小說的類型分類,其實網路上搜尋一下就有,甚至聊天機器人可能都介紹得比我還清楚,在這裡所分類的,是我過去寫過、看過,或編過的書籍來區分,後面再加一點我為它的註解,並不是什麼標準答案,但多少可以給個參考。
AI有AI所謂的「創作」,我也有我的想法與創作,在沒有電腦、網路的時代,就已經有一堆人在寫作了,現在不過多加了AI進來……在思考ChatGPT會不會威脅到寫作這部份,我的想法反而是:未來的人們是想看人工智慧所寫出來的內容?還是人類所寫的內容?
那些課本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字,而是立體的景象……我覺得那些所謂的「成語」,不再只是考試或寫作時要用的文字或詞彙,而是日常、是我們的生活啊!
在寫童書或繪本時,先不講內容,要怎麼透過書本跟小孩子「說話」就顯得很重要了。同樣一件事的描述,或一句話的敘述,說的人的口吻及的用字遺詞,包括讓小孩聽了之後,會不會產生觀念偏差,在寫完稿子之後,自己都要再注意。
很多在網路上,看起來寫得不錯的文章,很抱歉,若是要「成書」,基本上,還是要調整為一般文章的規格。
曾經在和朋友講到未來、金錢、退休的事情時,我們的意見分歧,她提到:「我想要辛苦幾年,賺足退休的費用,然後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對我來說,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並且從中獲取金錢,或許沒辦法一下子賺足下半輩子所需的錢,至少當工作感到辛苦時,換個角度看待手上的事,也就不會那麼疲倦了。
關於小說的類型分類,其實網路上搜尋一下就有,甚至聊天機器人可能都介紹得比我還清楚,在這裡所分類的,是我過去寫過、看過,或編過的書籍來區分,後面再加一點我為它的註解,並不是什麼標準答案,但多少可以給個參考。
AI有AI所謂的「創作」,我也有我的想法與創作,在沒有電腦、網路的時代,就已經有一堆人在寫作了,現在不過多加了AI進來……在思考ChatGPT會不會威脅到寫作這部份,我的想法反而是:未來的人們是想看人工智慧所寫出來的內容?還是人類所寫的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很多時候覺得中文的美就在於,它可以直接由詞彙的拼接給出一幀幀的畫面,詞彙相互對調、抽換,畫面的順序和時間感就會完全不同。
Thumbnail
中文系畢業多年,生活工作雖然有在接觸文字,但離這種中國傳統詩詞確實有點遙遠了,偶有想念,但要我再拿起那厚得跟磚頭一樣的詞選來讀也實在不想,所以在逛圖書館看到時就隨手借了。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開始閱讀《青蚨子》。首先是古典式的大量短句,悠悠喚起一種古老漢語詩歌情懷的「風格」。然而,以「物質」而言,它是本厚重的小說。短語長書,予人之印象不是經年累月縫接起的、如捲軸的連續性書寫,反倒像是某件物事摔落在地後,無限的裂解到碎屑以如星點般閃現的整體圖景。雖以書寫的實踐而言不可能,但,成就這麼長
Thumbnail
金庸在神鵰俠侶藉男主角楊過,說了句話:“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是的,我是個很念舊的女生,一本國中時代寫著少女情懷總是詩的筆記本,我細心地保存到近中年,才有機會在方格子和美文苑以及忽然花開文學网,公諸於網路世界° 在寫作世界,我不強求什麼金錢的酬報,我只是想將心中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很多時候覺得中文的美就在於,它可以直接由詞彙的拼接給出一幀幀的畫面,詞彙相互對調、抽換,畫面的順序和時間感就會完全不同。
Thumbnail
中文系畢業多年,生活工作雖然有在接觸文字,但離這種中國傳統詩詞確實有點遙遠了,偶有想念,但要我再拿起那厚得跟磚頭一樣的詞選來讀也實在不想,所以在逛圖書館看到時就隨手借了。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開始閱讀《青蚨子》。首先是古典式的大量短句,悠悠喚起一種古老漢語詩歌情懷的「風格」。然而,以「物質」而言,它是本厚重的小說。短語長書,予人之印象不是經年累月縫接起的、如捲軸的連續性書寫,反倒像是某件物事摔落在地後,無限的裂解到碎屑以如星點般閃現的整體圖景。雖以書寫的實踐而言不可能,但,成就這麼長
Thumbnail
金庸在神鵰俠侶藉男主角楊過,說了句話:“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是的,我是個很念舊的女生,一本國中時代寫著少女情懷總是詩的筆記本,我細心地保存到近中年,才有機會在方格子和美文苑以及忽然花開文學网,公諸於網路世界° 在寫作世界,我不強求什麼金錢的酬報,我只是想將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