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0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即使滿身髒汙,你的靈魂依然純淨如初


一個少年攤坐在巷子裡,疲憊得喘著氣。他剛剛經歷了一場混戰,運動外套滿是血汙泥濘、少年不確定自己肩膀是不是脫臼了,特別痠冷的疼。聽到追擊的人群吵雜聲,少年本能的將身體往紙箱裡更靠近了一點。

「事情怎麼會這樣呢?」少年想著。

一個月前,少年只是在學校跟球隊隊友們打著籃球,然後某個人衝進球場,他是場上某隊友的朋友,隊友朋友的兄弟出了事,他懇求隊友可以幫忙。出於義氣,少年感到必須為隊友助陣。

少年以為這只是單純的為朋友應援,事態卻不知怎麼的失控。有人丟了玻璃瓶,然後有人掀了桌子,再然後,少年跟一大群其他少年被警察團團圍住抱頭蹲在地上。

名字的污點在一個月內迅速蔓延到少年的學校、家庭、社區鄰居,再也沒人在乎他原本學業的進步與社團的天賦,他現在就只是一個「我怎麼會把你教成這樣?」的滋事分子。

「我已經......只剩下一條路了啊...」少年大嘆了一口氣,眼神從疲憊變得決絕。他從紙箱裡摸出了藏著的球棒,向剛剛聲音遠去的地方大步追去。


****

人們常常對於做錯的決定耿耿於懷,緊握著汙點不放,然後困擾於路的狹窄。
他們也許會極度否認自己做錯;也許會深陷其中然後認定自己已經毀了;也許會對於犯錯戒慎恐懼,總是問著哪個答案才對。

雖然我樂見人們對於自己的選擇認真以對,也鼓勵大家盡量有意識地去做選擇,但如果流於恐懼的執著又有點太過了。認真的選自己真心喜歡的只能選自己真心喜歡的,心境上還是有點不同的。

我猜想,也許人們以為自己只有一個,所以對於「自己的」錯誤才會非常難以接受吧?


不只一個自己?

雖然不是很精準的說法,但我感覺人的感覺是像洋蔥那樣一層一層的,最核心的自己還是只有一個,但外面是有很多層自己的。最理想的做自己,是指我們的外在表現與內在核心渴望一致。人們也的確致力於此,只是大部分情況,常常會過猶不及,甚至會反向逼迫內在核心符合外層自己。

我稱呼那個內在核心是內在小孩。
有時候我會突然感覺到某個人的內在小孩,我不完全清楚那是怎麼出現的。
很神奇的是對方不一定是坐在我面前,就只是感覺到有某個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我認為那是他們的本性,或者說是最原本的那個樣子。

那個樣子不一定與當事人長得一樣,很常是孩子的樣子,共同的是他們充滿自信、喜悅,但又帶著一種恬靜的悠然自得。

我在一個雷厲風行的事業強人身上看到一個穿著歐式蓬蓬裙、光著腳在花園裡翻跟斗的大捲髮少女,超級歡快奔跑而過的形象;在一個熱衷於尋找生命意義的人身上看到一襲深色長裙坐在窗台邊愜意看著書的學生,對著週遭只輕輕撇過一眼的形象;在一個處處與人為善、總是說著沒關係的人身上看到一個躺在小丘陵草原上看著雲、打著盹的牧童的形象,原野上吹來的風特別舒服自在。

說是看到,但也不是眼睛看見的,只是一種突然出現在腦海裡的樣子,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很偶爾的會突然出現在腦海裡。

孩子的形象與這些人展現出來的一種行動總有些微的形似,但那個孩子們也許更貼近人們驅動力的核心部分,比起現實中人們偶爾會失控的執著,孩子們更加從容,像是只是在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孩子們很單純的展現他們的動力,在他們身上彷彿沒有任何"應該"與"必須",但卻又感覺充滿最良善、最互相包容的一面。


內在小孩與外在自己

內在小孩是我們與神性、與宇宙所有有神論者信仰中的神連接的地方,我有時候也會用靈魂來稱呼他;如果是無神論者,我想可以理解成這是我們最無染、最純粹的自己,最貼近本性的存在;是童話故事中,從未泯滅的良心與心底深處的某個聲音。是我們在做自我探索時很致力在接近的對象。
相對於內在小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有一個自己存在--經過各種互動、社會價值觀洗鍊、採取一切行動、話語的外在自己,是透過模仿學習一層一層認為自己應該如此的標籤表皮,也是我們比較能理解的「我做的事情」、「我說的話」、「我想的事情」等等意識層面的事,那個擁有學經歷、證照專長技能、錯綜複雜人際關係、理想目標、各種煩惱的人。我們能經由這些行動觀察到人們的各種行為想法。這個外在自己是我們所認知的那個自己。

過於壓抑內在小孩的聲音,人們會感到人生沒有意義,無聊又沒有希望;過度追求內在小孩的聲音,人們會顯得任性又任性,壓迫他人內在小孩的聲音(當我們的內在小孩意識到自己壓迫到別人的內在小孩也會變得沮喪,不小心就會導向以為真實的自己跟他人只能衝突的結論)。外在自己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找到一種平衡,讓我們能讓自己的內在小孩聲音與他人的內在小孩聲音平衡的方法。


少年的兩個自己

故事中的少年認為自己做了心的選擇,但這個心的選擇使得他收穫了不好的結果,在各方聲討中,少年很難區辨是自己做了錯誤的決定,還是真實的自己是錯誤的。他更容易意識到自己是「滋事份子」,因此只能選擇那些屬於「滋事份子」的選擇。

往後退一步來看,他的內在小孩其實很單純,是一個想支持家族親友、善待那些對他好的人、而且也是確實能做出行動的人、赴湯蹈火義無反顧。如果外在自己慎選發揮場合,少年會是體恤同事、給予信任與支持、獻身目標、身先士卒的領導者。我們的外在自己需要認真對待的選擇也是在這個時候使用,選擇能讓自己的內在小孩好好發揮的地方,這並不是被逼迫的委屈,而是因為這樣會讓自己更有滿足感。

另一部份,少年心的選擇沒有錯,他想要支持他人,他會是很堅強的後盾與值得信賴的夥伴,即使一時做錯的決定,也不是因為他的內在小孩惡劣糟糕,僅僅是他的外在自己沒有考慮清楚。這是很重要的概念,錯的不是人,而是人做的事,改掉那件事就可以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當人們能理解自己被驅動力一直的錯誤前進並且修正,這是非常可貴的事,回歸到你的純粹。

寬恕議題

延伸還可以討論到寬恕議題。

如果自己是受害者的角度,可能並不能接受這種類似原諒壞人的理論。但很多時候我們的不能原諒,與加害者並不完全相關,也有關於對於自己沒有反擊的不甘心、悔恨;或是對於自己受傷不確定性的不安與焦慮;也有對於自己受壓迫時沒有被接住的情緒需要紓解;或是對於自己受傷時的失落還沒走完;或是對於原諒壞人像是暗示自己的苦難不重要的無價值感。這些林林總總的情緒使得我們放不下被傷害的事件,這些情緒與不安才是我們的重點,抽牌時如果出了寬恕議題,更多的是代表我們對於過去某個事件還有很多自己壓抑的情緒沒有走過,並且為之所苦。

如果自己是加害者的角度,需要知道的是我們的內在小孩同樣是純粹簡單的,採取行動的是外在的自己,外在的自己會因為不夠成熟、思緒不夠周全,做錯決定或是說錯話,但這是因為我們誤會了內在小孩的意思,並非他是錯的。我們需要看見他真正的意思,然後承認外在自己做錯了,才有重新導正的可能。請謹記我們的內在小孩所渴望的,並不會與其他人內在小孩渴望的完全衝突,這是需要去尋找平衡的。

最後無論是哪個角度,都需要知道的是,現在的人們還沒有完全學會讓自己內外一致,所以一開始我們在嘗試一致時,會遇到一些阻力,這需要一點時間。別擔心,同樣經歷這個過程的人們是能夠溫柔對待想要展現一致的人的,你們將會彼此認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