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女俠洪箱寫給台灣的真情書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文.圖/張雅雲


  農地會一直存在嗎?

  農村會一直在哪嗎?

  農民會一直在不遠處的田間彎腰耕作嗎?

  現實生活,農地會消逝、農村會凋零、農民會老去。近幾年,陸續送別幾位農友,生老病死人皆平等,人們終需道別。

  當熱愛土地和農業的農民將離去前,她的心底掛念的會是什麼?「時間到了,要去種菜頭……日頭落山了,趕快去收菜脯。」洪箱的女兒張嘉玲說,媽媽最後臥床的時間很平靜,有時候半夢半醒之間,她會唸著該做的農事。她是真心喜歡務農、也愛種田。

  10月9日洪箱大姊修完這世的功課,和先生張木村及昔日並肩作戰的老朋友陳信雄會長、吳櫻男一起在天上重聚。這些灣寶土地保衛戰的前輩都遠行了,彷彿也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他們的言行典範提醒著我們,要為台灣的農業和土地持續奮鬥。


▲張木村(右)和吳櫻男(左)2011年灣寶抗爭成功,在主婦聯盟園遊會帶來只送不賣的灣寶米食。

▲張木村(右)和吳櫻男(左)2011年灣寶抗爭成功,在主婦聯盟園遊會帶來只送不賣的灣寶米食。

▲灣寶自救會會長陳信雄。

▲灣寶自救會會長陳信雄。

▲洪箱的先生張木村過世之後,女兒張雅茹和張嘉玲是她的最佳幫手。

▲洪箱的先生張木村過世之後,女兒張雅茹和張嘉玲是她的最佳幫手。


  苗栗灣寶社區在1995年面臨新竹科學園區第三期要徵收灣寶農地,張木村和洪箱作為村子裡「有讀冊」的人,組織居民經歷生平第一次的抗爭,為自己家鄉土地保衛戰站,打下成功的一役。怎麼也沒想到10多年後,卻再次面臨後龍科學園區的開發徵收,居民懸掛的心在失望和希望中擺盪。歷經難以言說的心身煎熬,及北上14次的動員抗爭,終於在2011年居民再次成功守住家園。

  2013年洪箱大姊的先生張木村因病過世,洪箱總記著得之於人者太多,在灣寶抗爭成功之後,各式社會運動場合都可看見她的身影,持續挺農民、支持弱勢。她用行動和真性情,感動並影響了許多的人。從洪箱大姊FB上,留言的各方友人都可以細細道來與箱姨的相遇故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箱姨是如何用生命影響生命。


轉譯農業價值,抗爭場合用食物連結城鄉


  在抗爭場合,或是聲援各式組織或地方的居民,洪箱總是可以用最直白的語言來鼓勵大家。「同意是什麼,我不知。被欺負就要站出來抗議。」

  「阮不是閒閒沒事做,鄉下人來抗議是要放下田裡工作,沒做就沒薪水。那些官員來開會是有薪水的。」

  「哪一個人不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戰爭來時,地瓜沾醬油就可以吃;晶圓沾醬油可以吃嗎?為什麼可以不經我們同意就要徵收我們的土地。」

  每當遇到北上抗議的前一天,幹部除了要討論發言內容,要再打什麼電話請誰幫忙發言,聯絡關心農業的記者,社區婦女也齊聚龍雲宮忙碌著,協力準備這些要帶出門的食物。而抗議場合出現的農作和食物,成為灣寶抗爭場合必要的元素,也無形串起城市和農鄉的連結。

  大家常說「有一種餓,是阿嬤(或媽媽)覺得你餓。」接觸過洪箱大姊的人應該都會感受到「有一種餓,是箱姨覺得你餓。」不論是在什麼場合,箱姨總有辦法變出食物,餵食大家並且感謝大家。

  2010年主婦聯盟合作社到行政院前聲援灣寶社區,在洪箱大姊、學者、非營利組織慷慨激昂的發言之後,行政院派員收下陳情書。在陳情結束前,灣寶幾位阿伯阿姨拿著菜包、蒸地瓜和各式節令農產,分送給在場的官員、媒體和各方友人。「就是要用我們灣寶的農產品,告訴大家灣寶是寶地。」記得洪箱大姊說過,大家非親非故願意出來相挺,不知道要怎麼感謝,就是請大家呷灣寶的滋味。

  第一次看到灣寶鄉親分送農食那場景,內心是不解又震撼。原來抗爭的人有著更大的力量,那幽微非語言的行動,是抗爭者回敬的愛。受人一分,洪箱總想著怎麼回報給人家,也不希望大家只是在街頭抗改場合相遇,有機會也可以來灣寶走走。於是從夏天的西瓜節,到冬日的拔蘿蔔,洪箱和灣寶社區幫許多都市人和青年學子,勾勒出一個歸去的方向。就像是在灣寶有了一個阿嬤或阿姨家,而洪箱大姊總會在門口或廟埕前笑臉迎接大家。


▲2020年灣寶西瓜節。

▲2020年灣寶西瓜節。


與時俱進的農民, 種養農業的多重可能


  上街頭抗議是不得已的,農民最自豪的是在自己的土地種出很棒的農作。記得灣寶剛開嘗試種日本品種的栗子地瓜,因為台灣較高溫想種日系品種並不容易,要克服氣溫、蟲害等問題。

  記得栗子地瓜種植有了成果,張木村大哥和洪箱大姊帶著栗子地瓜到訪主婦聯盟合作社,當下要產品專員和合作社工作人員馬上試吃蒸好的地瓜。當時台灣市面上還少有栗子地瓜,參與試吃的夥伴都驚呼:「這也太好吃,簡直就是栗子啊!」「很適合做栗子蒙布朗耶!」那時木村大哥和洪箱大姊竟起身鞠躬說:「接下來就要麻煩合作社了。」那種親自託付的慎重心意,是農民對自己產品的珍惜和自豪。

  灣寶農地成功守下,洪箱也想著如果地閒置沒栽種,可能有人會說:「你們農地還不是放著荒,哪有在種?」在主婦聯盟產品部建議下,洪箱在秋季開始種更大面積的蘿蔔;而蘿蔔也成為主婦聯盟冬令蘿蔔糕的主源料。灣寶除了夏日的西瓜節、冬季也有拔蘿蔔體驗,增加消費者親近土地的機會。

  關於料理,洪箱也充滿熱情和創意。某一回的拔蘿蔔活動,來不及炊足夠的蘿蔔糕,洪箱神來手筆推出現煎蘿蔔絲餅。將刨絲的蘿蔔和在來米粉加水調勻,取適量米漿入鍋煎,像煎蛋餅一般。「蛋餅是用麵粉,蘿蔔絲餅可以用台灣的在來米粉,是可以提升我們台灣米的用量。」糧食自給率提升,在洪箱的巧思轉化下,成為每個人都可入手的餐桌行動。

  對於土地,關於農業,消費者還在思考什麼是氣候變遷的影響,一線農民早就在因應找解方。早在2009年起,喜願麵包坊施明煌開始倡議台灣小麥復耕,洪箱也曾嘗試在灣寶種植小麥。2021年台灣面臨續幾年的缺水,洪箱和家人也開始試種需水更少的雜糧綠豆。綠豆採收費工,台灣國產綠豆逐年變少,但洪箱和家人仍然願意試試看;而綠豆也成為告別式上洪箱給大家的最後紀念物。

  先前曾和她提起飼養中興大學肉蛋兩用的土雞,加入中興紅羽1982的土雞復育計畫。洪箱大姊也覺得可行,因為土雞可以幫忙清菜渣和雜草。今年上半年遇蛋慌問題,年初接到洪箱大姊來電問:「飼養家禽多少數目必須辦理畜牧場登記?我想叫孩子去養土雞看看。」其實洪箱大姊早在灣寶驛站,圈了一區果樹下養蛋雞。和洪箱聊農業的可能,她總是充滿嘗試實驗的精神,心繫著什麼樣的作法是可以人和土地共好。


▲感受到氣候變遷對農作的影響,洪箱也和家人開始栽種需水較少的雜糧綠豆。

▲感受到氣候變遷對農作的影響,洪箱也和家人開始栽種需水較少的雜糧綠豆。

raw-image



我們都可以為台灣農業做一件事


  洪箱大姊和灣寶的土地前輩,已為台灣這塊土地做了很多事,也留下諸多典範。如何讓土地的價值、三農的價值更被清楚看見,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眾人中的我。當每一個我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或角色,思考每個人可以為台灣農業做什麼?找出我到我們的種種可能。

  農民願意以友善環境的態度來耕作;消費者願意以合理價格購買國產品;學生願意選擇農業相關學科;老師願意帶著學生走進農村,不論是食農體驗或是田野調查;記者或媒體願意長期關注農業環境議題;消費組織或通路商持續進行推進食農教育;政策制定者持續思考保有農業對台灣的必要和意義;當有不公不義之事,大家願意了解議題或聲援農民和弱勢者。

  「兼善天下」,一直是洪箱大姊所展現出的氣度;不只是自己好,還要大家好、環境好,這樣的台灣農業才有未來。每到栽種的季節,昔日洪箱會在田畦上用腳挖坑,小孩跟在後方放種籽覆土,農地上大大小小的腳丫子,像是灣寶人和土地的蓋章約定––明年他們還要繼續種西瓜、種地瓜、種花生、種蘿蔔……種下一代的希望。

  今後去灣寶雖然看不到洪箱大姊,但仍希望大家持續到灣寶走走,去親近台灣各地農村,支持洪箱大姊的家人,更是感謝灣寶社區給台灣民眾寶貴的一課。▌


▲2023年6月洪箱出席主婦聯盟合作社共同購買30周年園遊會,雖已病重,但她仍堅持要來見老朋友,並以資深農友代表祝福大家。

▲2023年6月洪箱出席主婦聯盟合作社共同購買30周年園遊會,雖已病重,但她仍堅持要來見老朋友,並以資深農友代表祝福大家。



avatar-img
27會員
125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農村反思 的其他內容
在得知洪箱大姊逝世的消息後,內心相當的難過,剛才公視記者來訪,請我談一下洪箱大姊。我在短時間內回顧了過往十多年來追隨洪箱大姊一起奮鬥的時光,有了以下精簡的敘述。談完之後,公視記者建議我將其寫下來與大家分享,我欣然接受這個建議。因此有底下文字的分享。
在得知洪箱大姊逝世的消息後,內心相當的難過,剛才公視記者來訪,請我談一下洪箱大姊。我在短時間內回顧了過往十多年來追隨洪箱大姊一起奮鬥的時光,有了以下精簡的敘述。談完之後,公視記者建議我將其寫下來與大家分享,我欣然接受這個建議。因此有底下文字的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Panai唱柯智豪所寫的〈入漿〉。我曾經問柯董aka柯大aka豪神aka豪大大,歌詞裡的「花收變硬,免閣美麗,甘願入漿,我是你的,白漿飽穗, 不再花開。」是不是一種情慾描寫,他耐人尋味的表示,只要你願意,每首歌都可以情慾解讀,話是四兩撥千斤,表情倒是很興奮。 今天突然想起,「情慾的暗示」這件事,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賴惠員是溪北立委,她來自後壁。週四下午是她與溪北民眾的選民對談時間,身形嬌小的賴惠員像有影分身之術,一個小時前,她與同為臺南立委的林俊憲正在白河召開天然災害補助的說明會。她的政治之路為農民走傱,只為換得溪北的風調雨順。願像媽祖婆一樣,捨身奉獻,照護溪北。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在椿津村裡,油燈枯盡之時,村人紛紛傳言,經常聽到村落盡頭的蘆葦屋,傳來一陣又一陣的哀泣,那聲音之悲涼,好似要把面東的內海都凝凍成冰。儘管那抽噎已擾動村民,卻沒人敢踏進蘆葦屋一步。原先裡頭住了一對母女,寡婦名叫若賢,是個勤奮的海女,以捕撈海膽鮑魚維生。然而,三個月前一個天候不佳的傍晚,海女們...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Panai唱柯智豪所寫的〈入漿〉。我曾經問柯董aka柯大aka豪神aka豪大大,歌詞裡的「花收變硬,免閣美麗,甘願入漿,我是你的,白漿飽穗, 不再花開。」是不是一種情慾描寫,他耐人尋味的表示,只要你願意,每首歌都可以情慾解讀,話是四兩撥千斤,表情倒是很興奮。 今天突然想起,「情慾的暗示」這件事,
Thumbnail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線通往佳里,窗外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傳統三合院,保留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座落於此。「你們來啦!來來來
Thumbnail
賴惠員是溪北立委,她來自後壁。週四下午是她與溪北民眾的選民對談時間,身形嬌小的賴惠員像有影分身之術,一個小時前,她與同為臺南立委的林俊憲正在白河召開天然災害補助的說明會。她的政治之路為農民走傱,只為換得溪北的風調雨順。願像媽祖婆一樣,捨身奉獻,照護溪北。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在椿津村裡,油燈枯盡之時,村人紛紛傳言,經常聽到村落盡頭的蘆葦屋,傳來一陣又一陣的哀泣,那聲音之悲涼,好似要把面東的內海都凝凍成冰。儘管那抽噎已擾動村民,卻沒人敢踏進蘆葦屋一步。原先裡頭住了一對母女,寡婦名叫若賢,是個勤奮的海女,以捕撈海膽鮑魚維生。然而,三個月前一個天候不佳的傍晚,海女們...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