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0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30健保大限》讀書筆記

raw-image

為何會選擇這本書?

本身也是醫護人員(放射師)的關係,所以對於目前台灣的醫療現況非常有感,目前台灣的護理師平均年資只有6年,這使得醫院面臨嚴重的護理人手短缺問題,已經有許多大醫院選擇病房關床,進而影響到病人就醫的權益。

在大醫院的急診看到病人直接躺在走廊也是家常便飯,因為病房根本沒法收病人,外,放射師領域也開始出現人手不足的現象,這對醫療體系的運作和病患的治療都帶來了挑戰。曾幾何時自己也曾經替台灣的健保制度感到驕傲,但進入醫療界工作的這幾年來,也開始懷疑這光鮮亮麗的外表下,究竟埋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和挑戰,而這本書也用許多淺顯易懂的敘述為大家講述了健保的歷史、現況以及未來面對的挑戰。

Readmoo讀墨 《2030健保大限》傳送門

台灣No.1

新冠肺炎,美國做一次PCR(核酸檢驗)要3000「美元」,台灣只要3000「台幣」。

台灣醫療的超高CP值,聞名國際,背後有以下原因:

  1. 超低的醫師診察費
  2. 過勞的醫護人員
  3. 便宜的藥品

《全民健保法第43條》有以下規定:

保險對象應自行負擔門診或急診費用之百分之二十,居家照護醫療費用之百分之五。 但不經轉診,於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門診就醫者,應分別負擔其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及百分之五十。 前項應自行負擔之費用,於醫療資源缺乏地區,得予減免。

也就是說,假設你今天只是一般感冒,就跑像是台大、北榮這種醫學中心看病時,按照規定,應該自付一半的金額,大約7、8千左右。雖然法令一直都在,但事實上卻沒有實際施行。

全民健保總額預算

總額預算=去年實際醫療費用總額x(1+成長率)

醫療院所申報用點值計,每一點大約九毛,表示醫療服務都是打九折計算。

健保開辦

健保開辦前夕,有許多反對聲浪,健康保險界有一個熟知的現象:保險效應(Insurance Effect),一但有了保險,會突然需求量大增,也會帶來一定的財務衝擊,這個效應也是許多想開辦健保所擔憂的。

健保開辦前,未納保人口有四成,而且還是使用率較高的老弱婦孺,一開辦確實需求量大增,但效應只有一、兩年,台灣的經驗證明,如果沒有開辦健保,全國民眾還是要花那麼多錢。

在當年極端困難的政治環境下,完成健保改革,社會沒有多花錢,但4成的民眾得到保障。全民健保開辦後,雇主的負擔增加(8成),勞工雖然增加了一點負擔,但是全家皆有保,尤其以重症(癌症、洗腎、先天遺傳疾病)的族群獲益最大。

一兩的預防,勝於一斤的治療

上醫未病之病,中醫欲病之病,下醫已病之病 ─《黃帝內經》

現代公共衛生強調「預防勝於治療」,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是僅僅沒有疾病及衰竭的狀態,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健康的人。

健保無用論

溫啟邦教授《健保過大於功》: 台灣健保6000億,至少2000億是多於不必要的,健保只提供治標型的醫療服務,卻不處理預防吸菸、喝酒、吃檳榔的問題。韓國將菸價加倍後,大批的吸菸者消失了,預估可以減少30萬人死亡,減少幾百萬人的痛苦。這樣有實證基礎的明顯預防效果,健保卻置之度外,只做論件計酬的動作。

另外,醫療部門極度市場化、利潤化,使得醫療部門不斷膨脹;公衛體系預防部門的弱化,使得民眾無法有效維持健康,需要醫療、健保的民眾不斷增加,健保支出也不斷飆升,勢必很難永續經營。

保險還會虧損?!

作者接任健保時,因為政府欠費幾百億,加上依法每五年要調漲費率,適逢2000年總統選,不敢逃漲保費,只能向銀行調度資金。

辦商業保險當然要賺錢,但是如果社會保險要賺錢,那費率訂的合理嗎?給付合理嗎? 商業保險有時還會不理賠,但是健保呢?治療用的孤兒藥費用非常昂貴,只要上了報紙,健保立刻不計成本給付,一般商業保險怎麼可能增加給付而不調漲保費。

醫療是防禦產業

在台灣的資本市場中,常常提到台積電就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在2019年底其營業額到1兆7百億左右,員工約5萬人,市值約7兆。 2018年全國醫療保健總支出為1兆2千億,醫療從業人員有近百萬人,大部分是非營利,所以沒有市值計算。這次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也讓我們了解到,台灣的醫療體系也是護國神山,但是用這麼少經費所建立的護國神山,真的還有辦法屹立不搖地為我們繼續遮風擋雨嗎?

2019底,新冠疫情開始蔓延,中國當時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接近負成長,與先前預估相差了12個百分點,約1兆4千億。而台灣防疫成績做到世界第一,影響只有1個百分點,所以說醫療是防禦產業,平時的產值沒那麼高,但是在極端情況下,對生命財產的雙重保障是非常重要的。

健保的價值

醫療體系的價值,只有在生老病死的時候才會體現出來,你難道會覺得一隻IPhone比你看診的醫師還重要吧? 不過,看病比洗頭便宜,藥品比糖果便宜,點滴比可樂便宜,難道不會有點誇張嗎? 一個社會長期不認同某個專業的價值,這個社會壹定會出現幾種現象:

  1. 菁英出走
  2. 產業成長緩慢
  3. 缺乏投資、成長緩慢

目前台灣已經出現許多護理師辭職,導致病房強制關閉的現象,連大外科都招收不到住院醫生了,大外科向來被大學生視為吃力不討好的科別,培養時間長外,收入不高,還要冒著較高的醫糾風險。

早先,最了解健保價值的人,是1995年健保開辦之前,沒有保險又有重病的民眾,多數人平常的收入還可以糊口,但只要一生重病,要不因病破產,不然就是放棄治療。健保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因病而窮」,對於社會安定有著極高的價值。

在抗凝血劑問世以前,患有血友病的病人常常英年早逝,這次新冠爆發,也讓人們了解到這些因先天基因缺陷的小孩,必須定期用藥才能避免出血不止的後遺症,然而這些藥物一般人根本無法負擔,這些小孩對未來會有多少貢獻?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因為未來有無限可能。

2030健保費大漲

戰後嬰兒潮最後一代醫師,在2023年,年滿65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200元的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年輕一代的醫師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五大皆空」

未來的醫師需要2倍以上的預算,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醫生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只要到了時間,不是費用加倍,就是人力加倍,醫師診察費根本不可能維持200元,作者估計至少要漲到5倍(1000元)。

台灣病護比太低,加上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外勞,歐美國家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實施,人力也是兩倍起跳。

兩極化

過去這10年來,自費項目越來越多,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都會先在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後,我們甚至來要排在後面。

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基本保險」的代名詞,就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未來有更多的藥品和醫材都要自費。

健保不會倒,但會越來越兩極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醫材,如果是你,你希望自己生病時,可以有多一點選擇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