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論語漫讀(39):十世可知也?—社會發展有規律可循嗎?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raw-image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所作,其中對『損』和『益』還做了哲學上的解釋。

 

子張問孔子:『未來三百年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即使是三千年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孔子還說過類似的話。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八佾第三)。『監』是借鑒的意思。孔子對周朝的制度喜不自勝,說道,『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了夏、商二代,是多麼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所謂鑒古知今,溫故知新。孔子的意思是可以通過過去的歷史趨勢來預測未來的變化。這也是瞭解歷史的意義所在,以過去的經驗來預測和做出更好的選擇。但社會發展有沒有所謂的規律呢?總結出過去的歷史發展規律,認為未來的發展也遵循這個規律,再以這個規律去預測未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有規律可循,人類歷史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並最終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但歷史證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失敗了。特別對於中國歷史,馬克思的社會發展五階段論更缺乏解釋力。

 

可見,歷史並沒有嚴格的規律可循,讓人們可以像自然科學規律那樣對未來做出準確預測。影響社會發展的因素太多了,偶然的和長期的,自然、技術、經濟和政治的因素等等,交織在一起又相互影響。如果要說有什麼根本因素,那只能籠統地說是人的自主意識決定了社會的發展,而這是無法預測的。像孔子所說 『十世』甚至『百世』都可預先知道,就太不靠譜了。但短期的大範圍的社會發展趨勢,還是可以借助歷史經驗來選擇和預測。不然的話,歷史就毫無價值。

 

馬克思是將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因素和標誌。而孔子觀察社會變遷的主要指標則是禮。他所說的『所損益』,都是指社會禮儀的減少和增加。孔子還有句話:『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第三)可以佐證孔子所謂的『所損益』指的是『禮』。

 

杞國是周的封國,是夏禹的後裔;宋國也是周的封國,是商湯的後裔。文,指歷史典籍;獻,指賢人。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個一二三,但在它的後代杞國,已經流失,不足以證實我的話;殷朝的禮,我也能說個一二三,但在它的後代宋國,也已流失,也不足以證實我的話。這都是由於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賢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這話說明,孔子接觸到了一些夏商禮儀的文獻資料,但不夠全面。而孔子通過已知的一些資料推測出了一些文獻中沒有記載的禮儀,但卻沒有足夠的文獻來證實。孔子這兩段話,都包含著如何從有限的事實中去推測未知的事情,但一個是推測未來,一個是推測過去。在孔子及其門徒看來,瞭解禮儀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變遷也是為政的重要內容。

 

2018年5月8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