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數位大掃除》-來自MIT電腦科學博士的警世箴言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關於這本書,我認為......

《深度數位大掃除》是一本出乎意料的優質好書。

自從社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陸續問世,對於科技如何快速進展,進而滲透人類生活的相關研究已屢見不鮮。原以為這類主題大概是敘述科技對人類生理、心理的負面影響,並提供一些老生常談的方法來杜絕。

但這本書卻提供另一個層次的視角,以嚴肅、客觀、明確的態度,顛覆你看待科技的方式,並警覺地重新檢視自己與科技之間的關係。


本書作者為喬治城大學資工系的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著有《深度工作力》、《深度學習力》、《深度職場力》等書,幾年前我曾看過他的第一本著作,《深度數位大掃除》也承襲了類似的寫作風格,穿插相關研究、文學書籍、歷史文化、報章雜誌、古往今來專家等實例,作者也為此書投入研究和進行個案質性訪談,讓整體閱讀體驗很豐富,個人覺得很好看。


從這本書裡,我學到......

數位科技正在剝奪你的人生

你的時間=他們的獲利

本書用近1/3的篇幅強調這個概念。我們常常會有怎麼才滑手機沒多久,幾小時就過去了的心情。放空、感覺無聊、下班回家休息時,不停瀏覽限時動態、查看朋友的訊息、無止盡往下延伸的頁面,各種新聞、影片、廣告源源不絕供應,讓我們流連往返於臉書、推特、Instagram……。

繁雜混亂的資訊佔據了所有注意力,強迫性地支配我們的情緒和時間,我們可能比我們以為的還要難以脫離科技,甚至演變成失控的成癮。然而,這些情況並非只是「一個人自制力不夠」這麼簡單。

矽谷科技業、社群媒體等巨頭,充斥著各地頂尖的資料科學專家,處心積慮開發,每個像是「按讚」、「通知」、「hashtag」或前面所說的功能,都不是以服務用戶為目的,而是利用人性弱點的精心設計盡可能地延長我們停留在這些app的時間。你所投注的時間越多,這些科技巨頭就可以獲得更龐大的收益。

過度氾濫的科技會使我們活在虛幻的網路世界,而真實的生活卻停滯,幸福感減低、社交疏離,最終失去對生命的自主權。因此,當我們面對科技所造成的問題,應該戒之慎之、認真以待,如果用模糊的態度或毫無原則,將難以扭轉頹勢。


成為一位數位極簡主義者

「數位極簡主義者是從深信的價值觀出發,反向推導出他們想要的科技。」


想要改變現狀,我們可以先從「30日數位斷捨離」開始:

  1. 找一個完整的30天,暫停使用生活中可有可無的科技。
  2. 30天期間持續探索豐富、有意義的行動。
  3. 結束後重新於生活導入科技,並讓它提供最大價值。


這流程看似簡單,但作者提供非常重要的觀念和說明,我的理解如下:

  1. 科技應定義為透過「螢幕」運作的各種網路媒介,不只限手機,任何我們依賴的電玩、串流影音平台、部落格、messenger等都算,所以只要影響我、控制不住會花過多時間的科技都包含在內,且前提是停用這些科技不會嚴重破壞工作或生活。
  2. 不能把這30天的斷捨離僅當作一種「排毒」,以為只要暫時不用就可以解決問題,而是要趁這段時間思考「對我而言,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什麼生活能帶給我真正的滿足」,從而去安排、嘗試各種活動與社交,以用心經營生活的「正確感」取代科技帶來的焦慮不安
  3. 重新接納科技時,問自己兩個問題,做有智慧的篩選:
    「這個科技直接支持我重視的事情嗎?」
    「這個科技是支持我的價值觀的最佳方式嗎?」
    只有通過嚴格標準的科技才能進入我的生命,並設計一份明確的使用清單及限制,讓它為我的生活服務。


這部分章節有舉例很多執行「30日數位斷捨離」的實踐者,他們對於完成行動的感想,不難發現,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使用科技,宣稱使用它們是為了某些好處,像是:得知最新消息、追蹤朋友動態、聯絡情感、使我們方便有效率等等,但卻未曾細想它們背後的必要性,以及是否可能帶來更巨大、毀滅性的壞處,或是所謂的好處其實只是很模糊或虛假的概念而已。

數位極簡主義者面對科技的態度,是不會為模稜兩可的好處妥協,或是處於曖昧不明的立場,他們會堅信自己的原則,並仔細檢視行為背後的意圖,是否真實為自身服務,並認真經營化繁為簡的數位生活。


掌握注意力的自主權,必須先了解的事

關於自己-重視獨處
「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是源自於人類無法安靜地獨自坐在一個房間裡。」

作者提到喪失獨處的機會,等同幾乎沒有時間獨自思考及擺脫他人思想的影響。這句話完全是醍醐灌頂。以往我脫離社群媒體或是一人自處,就以為自己已經是在「獨處」,但獨處的時候,我卻下意識地讓很多網路上的資訊潛入自己的大腦空間,例如:通車時聽podcast,無聊時看youtube影片或偶爾追劇。

這些行為仍然是抵抗不住無聊日常的「殺時間」,我們看似每一天都在照常運作,但實際上沒有認真思考關於自己的事情,回顧及盤點生活的軌跡。當我們失去了處理自身問題的能力,而把網路世界當作避難所,更容易影響我們處理自身情緒、思想、道德、價值的判斷,進而降低生活品質。


關於他人-真實社交
「你使用社交媒體越頻繁,投入離線交流的時間越少。」

作者在「獨處」章節後面,安排「別按讚」章節,實在很巧妙。本章主要強調,我們誤以為在社群媒體上和親友互動及分享動態,可以加深情誼、促進交流,但現實是,人類原始本能對於社交連結的渴望遠比我們想像中來的大(我們大腦內鍵就是如此!),透過社群媒體這類:不定期按讚、互傳訊息、無止盡的點擊和瀏覽,只會像吃角子老虎機的成癮,受到網路誘惑,並誤把這些當作是打理人際關係。

面對面談話、實際參與活動、和親友聚餐散步等,這種需要觀察表情、手勢、語氣的情境,與慢速的交流才能真正達到人類對社交的滿足感。我認為作者特別強調「別按讚」,其實是希望能提醒讀者,這些都是陷阱,我們應該要捨去那些微不足道的連結,重拾對話,建立真實的關係。


關於生活-重拾休閒
「如果你從生活中淘汰那些劣質數位干擾前,沒有先填補那些數位干擾幫你忽略的空白,你也會覺得數位斷捨離之後的體驗很難受,甚至最後以失敗收場。」

這個章節我覺得是成為「數位極簡主義者」的關鍵步驟。也是我至今覺得較難克服的。作者提到離開網路和藥物成癮不太一樣,不會有很具體強烈的戒斷症狀,而是抽象的痛苦感受。所以很多人原來靠著各式的科技媒介度日,虛度了大把光陰,卻沒有想過可以拿這些時間來做什麼,以至於即便我們想改變,很容易因為戒除網路過程的無聊感,又再度沉淪。

作者提到幾個方法:投入較花費心力的優質休閒、嘗試在真實世界創造和培養技藝、加入結構化的社交實體活動等。我覺得每個建議都很有幫助。從學生時期到出社會後,我們幾乎都是按照教育、社會體制在過活,「你是怎樣的人?」、「你喜歡什麼?」「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這些問題其實都是需要畢生探索,只是以前我們常常把這麼重要的探問拋諸腦後。

怎麼度過你的休閒,怎麼經營你的真實人生,其實科技使用的方式並不複雜,只要我們願意停下來,覺察所有不正常的成癮行為,給自己時間探索和整理,釐清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自然而然就會知道如何正確使用科技幫助我們,並過上理想的生活。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

與這本書相遇的契機

當初會接觸《深度數位大掃除》,是因為「獨處」的章節,引發我的好奇。

我曾有一段時間十分依賴社群媒體,尤其是Instagram。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幾乎四散各地,相聚的時間很少,基於希望被傾聽、想與人連結的原始本能,我常常在社群媒體上滑著每個人的動態、看朋友、看明星或網紅光鮮亮麗的生活,和朋友互相留言閒聊,自己也喜歡有事沒事就分享去那裡旅遊、和那些朋友見面,營造好像生活很有趣的氛圍。

雖然我的生活並非一團亂,也有很多美好的時刻,但我的情緒完全被綁架,總是像強迫症一樣頻繁地點開手機屏幕,看有沒有相關通知,有沒有人按我讚、有沒有人留言、有沒有人找我,以及過度介意網路上虛幻的人際互動。這些過多負荷和龐雜資訊讓人身心俱疲、消耗殆盡,我也終於深刻地明白這樣的自己是多麼空虛的這一事實。

於是我關閉Instagram的通知,離開它一個月,後來回去使用後我也要求自己,除非真的忍無可忍否則不能打開,就這樣維持一、兩個禮拜才上線看一次的頻率。

我發現雖然情緒變得穩定,但內心深處還是感到虛無,而且真的很孤單,有一種走在鋼索上的危險感,感覺我隨時又會走回老路。同時我也開始書寫、閱讀、聽podcast,後來才發現,也許是我不懂得如何和自己相處,經營自己的生活;於是開始學習,如何獨處、如何培養興趣、如何有品質的過生活這些議題。

這本書就在這個時機點出現,給我許多指引,它不是走雞湯式的療癒路線,而是蘊含理性、邏輯帶領我反思,給我改變的底氣和信心。也許是因為生命剛好在面對這個問題,所以對我而言是別具意義的閱讀體驗。

我希望做到的改變

對現在的我而言,遠離社群媒體已並非難事,因為之前曾做過類似的斷捨離,但關於如何經營自己,還有很長遠的一段路要走,為此必須付出更多練習。

現在也有在嘗試幾樣有興趣的休閒活動,但其實探索自己真正喜歡什麼,需要廣泛的行動,也是基於這些原因,我嘗試辦部落格,並以此書為主題,發了第一篇心得。我想記下關於自己的思路,就算不是很正式也無妨,我想要的是一種真正的「獨處」。

下一步,預計在Instagram設定固定的對話時間,因為之前數位斷捨離的過程,我後來使用的時間變得很不固定,也間隔很久才上線,變成若我分享相關的近況動態,和朋友留言的時間會差很多,隱約有種不禮貌的感覺(雖然我知道,這些都不是真實人際互動)。可能調整為,盡量不分享動態,而是公告預計固定登入的時間,那段時間可以約見面或是講電話聊天都可以。

最後,在不影響自己的能量和體力為前提,定期約朋友出來見面,或是參加聚會認識新朋友。認識新朋友在這個世代,很多是靠交友軟體,因此這部分可能難度較高,預計會找有興趣的集會活動,或是已經認識的朋友辦的活動優先。

雖然這些想法都還只是雛形,尚未有很具體的呈現,但期許自己邊做邊學,同時進行。


喜歡閱讀、電影和對生活所感記錄心得 偶爾更新,感謝你的到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圖解IT大全:掌握數位科技趨勢,透視未來商業模式的148個關鍵】 數位轉型、AI、IoT...是不是讓你聽得霧沙沙? 當你經常覺得… ●最近的科技浪潮令人興奮,想多了解一點 ●被一堆科技名詞搞得心煩意亂,想快速全面了解 ●覺得市面的科技科普書不是太深入就是太淺白 這本書值得一讀!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以理解未來三十年的科技發展方向,是值得每一位科技愛好者和預測愛好者閱讀的一本書。它探討了未來社會和經濟的預測,並提供了一種更加廣泛和全面的視角。此外,這本書對於未來三十年的科技發展方向和各行業的預測都十分準確,因此對於瞭解未來科技趨勢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在數位的時代裡,電腦、手機、相機幾乎已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各種3C的儲存單位也從GB來到TB,文檔、照片、影片和各式各樣的程式、APP,海量的資料佔據每個人的資料庫,混亂的資料庫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容易打亂思緒,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做數位整理呢?
Thumbnail
透過先進的技術將繁複的書籍內容轉換成精煉的摘要。這不僅是對當前技術進步的展現,也象徵著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知識互動的無限可能性。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拋開熱情迷思,專心把自己變強!MIT電腦科學博士寫給工作人的深度精進指南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運用大數據文本分析,所得出來的結果,皆有科學論文實證。
Thumbnail
“當疫情大流行來襲,能借重的也只有高科技的AI技術,該如何正面運用,也在考驗著人性~”
Thumbnail
【圖解IT大全:掌握數位科技趨勢,透視未來商業模式的148個關鍵】 數位轉型、AI、IoT...是不是讓你聽得霧沙沙? 當你經常覺得… ●最近的科技浪潮令人興奮,想多了解一點 ●被一堆科技名詞搞得心煩意亂,想快速全面了解 ●覺得市面的科技科普書不是太深入就是太淺白 這本書值得一讀!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以理解未來三十年的科技發展方向,是值得每一位科技愛好者和預測愛好者閱讀的一本書。它探討了未來社會和經濟的預測,並提供了一種更加廣泛和全面的視角。此外,這本書對於未來三十年的科技發展方向和各行業的預測都十分準確,因此對於瞭解未來科技趨勢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在數位的時代裡,電腦、手機、相機幾乎已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各種3C的儲存單位也從GB來到TB,文檔、照片、影片和各式各樣的程式、APP,海量的資料佔據每個人的資料庫,混亂的資料庫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容易打亂思緒,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做數位整理呢?
Thumbnail
透過先進的技術將繁複的書籍內容轉換成精煉的摘要。這不僅是對當前技術進步的展現,也象徵著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知識互動的無限可能性。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拋開熱情迷思,專心把自己變強!MIT電腦科學博士寫給工作人的深度精進指南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運用大數據文本分析,所得出來的結果,皆有科學論文實證。
Thumbnail
“當疫情大流行來襲,能借重的也只有高科技的AI技術,該如何正面運用,也在考驗著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