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爾·紐波特 Cal Newport
評分: ★★★★★★
一本好書,不說廢話,而是從價值觀治本根除你的執念。電腦科學教授Cal Newport提出靈魂拷問——你到底想用數位科技達致什麼目的?從應用科技的根本,深思現在眾多數位科技,是否真的必要?
科技公司驅使我們社群媒體成癮以持續營利:
本來數位科技並非惡物,但當新科技成癮,其壞處比在平台獲得的實用資訊或功能更大!我們每天時間也有限,尤其工作以後,總有沒完沒了的煩務,社群媒體app一個又一個,你真的願意每日短短的私人時間繼續給它們困囿?
入手這書,皆因社群媒體Apps對我的生活,愈見負面影響多於正面作用——手機主頁的「小紅書」誘發我增加無謂的奢侈消費;Instagram製圖讓我十分疲累,還有人認真讀過我的文字嗎;臉書的廣告亂七八糟,媒體新聞都是酸民的惡言(好可怕的風氣)......開始有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而此書,堅定了我的決心,好好重整我的社群媒體應用。
我終於明白為何我總是身心俱疲!工作的忙碌、下班後身為人母的付出,我根本不夠獨處時間!要是再加上一些無謂而紛繁的社群媒體干擾,我便更少空間直面自我、處理情緒。作者認為人必須有獨處時間,以反思自己及真正重要的事;而科學上,大腦本就不適合不斷進行社交活動。
所以,我們需讓自己有一個身心寧靜的獨處小時光,才能好好沉澱每天亂糟糟的情緒,消化、重整身心。因此,重整社群媒體Apps甚為重要,關乎身心暢達,關乎生活頻調。
只有以價值觀為基礎,才能讓行為持久徹底
,而非僅依靠其他程式減少使用Apps相較於有限的收穫,你付出的成本太高了
梭羅的新經濟理論要求你以「時間」來比較收穫和成本。
他會問你,為了偶爾獲得有趣的交集及新概念等小惠,
你必須犧牲多少時間和精力在推特上培養顯著的地位?
例如,假設你每週在推特上花十個小時,梭羅幾乎一定會說,
相較於有限的收穫,你付出的成本太高了。
如果你重視新的人際關係,喜歡接觸新知,梭羅可能會反問你:
為什麼不乾脆每月參加一次有趣的講座或活動,逼自己在現場至少和三個人聊天呢?
那也可以產生類似的價值。
珍妮佛這樣的專業人士示範了達到平衡的有效方法:
使用社群媒體時,彷彿你是為自己的生活管控新興媒體的總監。
針對你如何使用不同的平台,制定一個審慎的計畫,
目標是「增加良好資訊的吸收,減少廢物」。
對社群媒體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盡地瀏覽動態消息以尋找娛樂是一個陷阱
(這些平台的設計,就是為了盡量抓住你的注意力)──
這是遭到社群媒體利用的行為,而不是利用社群媒體得到助益。
我沒有實踐30天的斷捨離流程,然而這本書讓我重新省思自己的習性與目標:
相較於有限的收穫,你付出的成本太高了
我們很容易被最新的app或服務所提供的微小效益所誘惑,
卻忘了以最重要的資源──時間──來衡量我們為它付出的代價
我知道很多人努力耕耘社群媒體,以自媒體營利為目標。但事實是,我除非頂級出色,否則靠自媒體謀生,乃天方夜譚。普通程度的自媒體,遠不及我的工作薪酬,無法肩負我的日常開支,充其量是一種滿足感的彌補,小確幸的存在。
我更需要的是獨處時間,讓我不至因工作和生活壓力身心失衡。方格子的寫作時光,正是一種獨處時光。透過書寫,我反思生活,面對自己的怯懦與抖震。寫出來,憂懼仿然少了一半;如我還要把這篇長文,再製成IG圖文,我的沉澱便成了焦躁。
且我相信「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只有百分百投入一個領域,才能迸發潛能;分散心力,難有所成。
無論讀《人生4千個禮拜》思考生活取捨,還是這本《深度數位大掃除》,均在教會我們人生有限,必須好好省思你到底想追求怎樣的人生?
最後,以作者書末的一句話作結:
以我的經驗來說,堅持這個理念的成功關鍵,在於接受一個事實:
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
如大家想在 ♡讀墨♡ 平台購買這本書,煩請考慮使用我的
✨ 我不推薦的書不會給購書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