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2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濃濃的年味!原來這就是台馬春節的文化差異

撰文|季勳、Xavier馬鴻裕

春節/農曆新年,是全球華人普天同慶的重要節日,前者為台灣所用,後者則為馬來西亞所用,一來可以與元旦新年作出區別,二來也符合當地「沒有春天」的氣候。

隨著文化的流傳與轉變,各國的慶祝方式也就大不相同,尤其是擁有三大民族的馬來西亞,農曆新年不只是華人的節日,就連印度人、馬來人也會互相道賀一聲「Happy Chinese New Year」、「Selamat Tahun Baru Cina(馬來文:農曆新年快樂)」、「Gong Xi Fa Cai(『恭喜發財』的漢語拼音)」。由此可見,馬來西亞不僅保留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更結合了在地化的元素,衍變出屬於「馬來西亞」的節慶文化習俗。

馬來西亞華人相當重視農曆新年,通常在年前的一兩個月,各大購物中心、商店和街道上都會掛滿紅彤彤的喜慶裝飾,有些店家甚至在過完聖誕節後的隔一天就開始行動,時空仿佛從西方瞬間切換到東方,而大街小巷也會響起熱鬧的賀歲歌曲,就連收音機、電視機也是一首接一首地播放,非常有年味!

備年貨、大掃除、慶團圓、道恭喜,農曆新年的氣氛可以說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熱烈。


春節紅包這樣包,體面又不傷荷包!

農曆新年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可以領到數不盡的紅包了!在台灣,紅包又被稱為「壓歲錢」或「添歲錢」,通常會在年夜飯之後就開始給紅包,而馬來西亞則是等到大年初一的早上才會發紅包,所以那些平時愛睡懶覺的小朋友都會在這一天起得格外地早,所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套用於這個情景再適合不過了。

不少台灣人傾向用百元鈔來代替千元鈔,除了紅色的鈔票可以增添春節的喜氣之外,還可以讓紅包看起來鼓鼓的,厚厚一疊的鈔票,讓你福氣和財氣一次GET!由於雙數象徵著「好事成雙」、「雙喜臨門」,所以紅包的金額一般會以二、六、八的倍數為主,基本上不會出現單數金額,更不會出現有諧音「死」的「四」,這是華人最忌諱的事!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九」是個單數,但它因具有「長長久久」的寓意而被廣為接受。

相較之下,馬來西亞華人倒不像台灣人那麼嚴格講究,管鈔票是「黑的白的紅的黃的/紫的綠的藍的灰的/你的我的他的她的/大的小的圓的扁的/好的壞的美的醜的/新的舊的各種款式各種花色」通通給它包進去。(啊!馬來西亞人還真隨性呀!)

馬來西亞的貨幣令吉(Ringgit),圖/iStockphoto

除此之外,紅包文化在台馬兩地最大的差異就是:台灣人只要開始工作,就必須給父母或晚輩紅包。馬來西亞人則是在結婚之後,才需要派紅包給晚輩,也就是說,單身貴族是不必發紅包的,而且年年都有親朋戚友的紅包可以領!話雖如此,台灣的朋友也不必羡慕馬來西亞人,因為以當今的紅包行情來看,台馬的紅包金額有著相當懸殊的差距,往往台灣人只需要一封紅包,就可以屌打馬來西亞人在農曆新年期間收到的所有紅包。

台 vs. 馬:紅包行情比一比

論紅包數量,馬來西亞會以量取勝;如果比較的是紅包金額,台灣則略勝一籌。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既然台馬的紅包文化各有千秋,那麼最終由誰勝出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因為過年領紅包就是一件可以讓人開心的事。


七個隆咚鏘咚鏘,上街去拜年

若要比較台馬兩地慶祝農曆新年的方式,兩地的熱鬧程度可以說是截然不同。台北,一座繁華的城市,卻在過年期間顯得格外冷清,甚至被本地人稱為「空城」,因為許多北漂青年都會返鄉過節。然而,除了城市以外,有些鄉下地方也不見得比較熱鬧,這或許是跟台灣人的拜年習慣有關吧?

一般來說,台灣人會在農曆新年期間回鄉與家人團聚,陪伴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常見的春節活動大概就是全家人一同出門踏青,似乎沒有到親朋慼友家去拜年的習慣(當然,關係較好、常聯絡的親友除外)。反觀馬來西亞華人喜歡在過年期間把氛圍炒熱,全家人會在大年初一穿新衣、戴新帽、到處串門子,即便是那些平常不會聯絡的遠房親戚也要去拜訪一下,大概就是一年見一次面的概念,唯恐這年拜得太少,福氣就少一半,紅包也少一半。

拜訪這種一年只見一面的遠房親戚會有個困擾,那就是我們永遠都記不得這些平常不聯絡、過年給紅包的叔叔阿姨跟我們之間的關係,每年都一定要問一次爸媽:「這位要叫什麼?那位要叫什麼?」畢竟,沒禮貌的小孩沒得領紅包。

禮多人不怪,既然是去拜年拿紅包,總得要準備一些新春賀禮,如果兩手空空前往,那就真的太失禮了!說到新春賀禮,台灣的朋友會準備的通常是健康而精貴的禮盒,例如:雞精、燕窩、人參等;而馬來西亞華人則會準備年餅、肉乾、椪柑、飲料等年貨,畢竟過個年可能需要拜訪數十位親友,如果家家戶戶都準備雞精、燕窩、人參等禮盒,開銷想必會非常可觀。另外,如果對方是重要親友或客戶,我們還會特別準備精美的禮籃作為新春賀禮,看起來相當豪氣!

馬來西亞新春禮籃,圖/余人生官網

相信不少馬來西亞人在學生時期都有過這樣的記憶:班上的三五好友在過年期間組團到師長、同學家拜年。這類學生自發性籌組的新春團拜在台灣並不多見,不過在馬來西亞,學生幾乎每年都會規劃這樣走春行程,同學或社團拉大隊到師長家拜年成了一種慣例,如此大陣仗的學生團拜可說是馬來西亞獨有的景象。

季勳:以前都會用班費或自費租一台9至15人座的小巴或廂型車,通常會在大年初三後出遊團拜。浩浩蕩蕩地去到師長或朋友家,一下車就是十幾人,每到一戶都把人家客廳塞得滿滿的。有些家庭還會Open House,準備了年菜或家常菜招待我們,行程會依據這點來作安排,總不能光靠吃年餅填飽肚子吧(笑哭.jpg),所以都會安排在正餐時間到這些有供餐的同學家去拜年。
Xavier:OMG! 砂拉越人的團拜文化真的完全刷新我的認知,他們根本就是天龍人吧?!當然,經常出沒於霹靂州與檳城州的我也有參加過同學間的團拜活動,只是我們並不會像季勳這麼大陣仗需要租一台小巴或廂型車,而是由已經考到駕照的同學來擔任司機的角色。另外,我們北馬的團拜行程通常不會在一個家庭待太久,吃完年餅、喝完飲料、領完紅包,就匆匆離開趕往下一個家庭去騙吃騙喝騙紅包,因為吃飯是其次,拿紅包才是重點,對吧?

其實在馬來西亞,不只有學生會集體出動去團拜,學校或公司也會有類似的走春活動。他們大多會在年後開工日揪團拜訪同事、校友、學校董事或其他常年合作的企業等,不僅延續了那意猶未盡的節慶餘韻,更一掃辦公室平日裡的煩悶與嚴肅氛圍,把新年過得徹徹底底。而且開工不必上班,還可以領開工紅包,誰不會被這樣濃濃的年味感染呢?



喜歡我們的文章?那就來 贊助專區 ,請我們喝杯咖啡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