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在犯錯,回頭看,有一些遺憾或後悔,也有好多好多想要提早知道的事。
因此,我想要跟你們分享在我成長過程中經歷或接觸的故事,以及這些小小片段帶給我的啟發。
高中時我看過一個影片,是盧建彰導演的《下一個十年》短片,讓我印象深刻。
影片裡,一個睿智形象的老人說:臺灣的國民平均壽命約為80歲,而剛畢業、20幾歲的年輕人,粗估還有60多年的生命,60年是2萬1千多天,連基本時薪調漲前的「低薪魔咒」22K都不到。
這個影片對於當時的我如當頭棒喝。
是啊。在人生中,財富、人際、物質資源都是可以累積的,但我們擁有的「22K」卻只減不增。時間、健康,人常常用這些交換其他事物,然而生命其實比自己想的還有限,有什麼資源比時間更珍貴呢?
意識到這件事之後,我再也不會想著「來日方長」,也不會強迫自己待在不舒服的環境之中,每一天都像為自己的人生投票那樣,認真的做選擇。
升上大二那一年,我看著身旁同學開始申請出國交換,認識的學長姐也出國留學,我就覺得好不公平,覺得那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做得到的事。
那時,為了讓自己心裡好過,我就說服自己說,沒有必要出國呀,我從南部北漂,也是接受了相當程度的文化衝擊,同樣也練習了獨立生活、適應新環境、建立新的人際網絡,何必要花那麼多錢,出國留學呢,浪費錢。
但後來我認真往心底深處問自己,才發現我扭曲了自己的認知。因為我不能接受自己的有限,所以忌妒,所以憤怒,所以酸葡萄心態。
但其實這些自我的黑暗面,恰恰映照出了我心裡最渴望的事物,也讓我開始明白,自己究竟對什麼事情執著。
後來我開始盤點,自己還有什麼負面想法往深處挖掘,正視那些悲傷的憤恨的,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想辦法遠離自己不喜歡的模樣。(這樣似乎也往前進了一些些呢。)
我很喜歡的老師許榮哲說過一個故事:安海瑟薇當年試鏡李安的《斷背山》時,
被問到:「你會騎馬嗎?」她不假思索,立刻回答:「噢,我騎得很好呀。」
但其實那時她從沒騎過馬。
完蛋了?才不會。
她在試鏡後立即報名馬術課,後來成功以騎馬的英姿,出演電影。
當然,平時的累積還是舉足輕重。但這個故事讓我意識到:不要因為自己還沒有擁有某些能力,就認為自己不可能做到,那就像是在學會走路之前,選擇用輪椅行動一樣。
為了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安海瑟葳願意改變自己,在短時間投注大量心力學一項全新的技能,這是比精湛的馬術更可貴的。硬實力永遠有改進的空間,而願意學習的積極心態是發揮更多潛能的關鍵。
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在瑞典交換時注意到的小故事:新年時,瑞典公車上寫著的祝賀語是:「祝你新的一年也有個好的繼續。」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趣。身為臺灣人我總是在許新年新希望,好像倒數完煙火一綻放,
就可以拋卻過去倦怠的懶惰的平庸的自己,重新做一個人,好好實踐去年(其實也就是昨日)遺憾沒有達成的目標似的。然而,我們只是在人類根據太陽活動而自行劃分出的時間刻度下,又走到下一秒,跨年跨過的檻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宏大,如果我有一個真正想達成的新希望,那我應該早就開始,已經在往目標靠近的路上,新的一年只是繼續堅持下去。
這個新年祝賀語呼應了《原子習慣》:「progress(進步)的必要條件,是對 process(過程)的投入。」
「繼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延長、擴張、疊加、推進,也是在有限的此生之中,
需要用每一天去實踐的,不斷精煉與持續改善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