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火神的眼淚》後,除了不平等議題,我還觀察到另一個值得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思索的問題:當危急時刻來臨,該依循標準程序行動,抑或聽從心中的直覺?
經濟學家凱因斯曾在書中寫下:
「世俗智慧教導我們:以正規方式失敗,勝過以非正規方式成功。」
面對難題時,人們很容易為了規避風險,選擇依循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做事,而不是以成功率最高的做法作為行為準則,因為無前例可循讓人感到惶恐。
然而,《火神的眼淚》呈現了許多如果好好遵從S.O.P.就不會被長官罵的時刻,例如張志遠面對張力性氣胸患者,雖然未獲醫師同意,仍然自主決定施行針刺減壓,成功救回患者性命。而其他消防員們也曾一次一次拋下長官命令,做自己真正認為正義的事情。
為什麼S.O.P會成為許多人首要的決策準則呢?而那些不乖、選擇臨機應變的人們,又是如何衡量的?
《思考外包的陷阱》中,作者指出,資訊時代的來臨使得人們想要依賴數據來獲得「最佳選項」,而不是聽從自己的直覺或喜好,遂在過程中放棄了極大的控制權。例如書中提及的生活化例子:許多駕駛依照Google map所規劃的「最佳路線」行駛,結果無視標語,駛入飛機跑道、山羊專用健行小徑,而讓自己受困或暴露於危險之中。更有一位箱型車司機相信導航,而開入高度過低的橋下,使車子卡死在那。
這些駕駛有在注意路況嗎?我相信是有的。但當他們心中升起懷疑,或許他們要自己「不要多想」,相信科技與數據聽起來比相信自己的大腦來得更理性。數據與專家提供的確定性、安全感使我們寧願放棄自由、選擇權與責任感,也傾向活在這些「客觀因子」提供的確定性大傘之下,即便這樣的安心感只是幻覺。
S.O.P.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們會傾向很直覺地認為,既然標準流程是專家或者長官制定的,那肯定經過了深思熟慮,應該比自己現在臨時、獨立想到的方法更可靠。「他們一定都有把變項考慮進去,試著預防不理想的結果吧!」人們想要這樣相信,把思考與責任都外包出去。
然而,Noreena Hertz在一場Ted talk演講中提倡一個觀念:我們必須認知到專家也會犯錯,必須有意識地去想,「科學」研究數據也可能因為為了特定人的利益服務。高度專精的學者,也可能被綑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思考過於獨立分化,無法彈性的連結不同領域的概念。
那麼,面臨重大事件時,我們究竟該如何決策、如何行動?
從《思考外包的陷阱》,以及Noreena Hertz的演講中,我們可以整理出這些核心原則:
別害怕不確定性,接受曖昧與矛盾,質疑自己也質疑專家,並且仔細想清楚行動的最終目的,了解單一工作項目與最終的任務目標之間的關聯性。
將資訊放入脈絡中檢視,考量時間、自身的能力,與手邊的資源,嘗試看見事務的全貌並連結各種不同的概念。
釐清自己的需求之後,再主動詢問專家,或者搜尋資料,讓知識作為輔助。
能夠獨立於趨勢、規範與命令之外,清楚地以達成目的為準則思考,不僅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更是將主導權拿回自己手上的重要思維。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書中的小故事:
日本福島311核災中,地震發生後沒多久,第一核電廠內停電了。裡頭的工作人員評估:為了防止反應爐爆炸,必須打開通風口,降低爐內壓力。然而,因為此舉會釋出放射性物質,因此需要將附近居民撤離。
然而,緊急應變小組沒能成功將通風口完全打開,而在餘震之中,第一反應爐爆炸,東京電力公司遂決定引入海水來降溫、冷卻反應爐。當時,上級因為擔心燃料棒在水中再度進行核分裂,而產生高熱的極罕見情況發生,要求核電廠廠長吉田昌郎停止注入海水,然而,吉田先生違抗了上級命令,沒有停止將海水注入廠內,成功阻止更嚴重的熔毀,讓危機不致演變成更嚴重的核輻射災難,一千三百萬居民免於死亡、流離失所的威脅。
他看見大局,拒絕因為階級制度和體制規則而變得盲目,他看重「拯救人命」、「防止災害擴大」的終極目標,而不是單一的工作指令,遂成為能臨機應變,解決危機的關鍵人物。